信息时代交流方式变化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影响
2015-12-15夏志新王箫婧
夏志新 王箫婧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逐渐兴起,为大学生的专业规划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大学新生普遍存在较大的未来职业规划困惑,本科生导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明确,职责范围不清楚,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下呈现出来的大学生教育复杂性的新特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旨在帮助本科生和本科生导师更好地交流与沟通,有效解决大学新生目前存在的一些心理困惑。
关键词:大学新生;本科生导师;角色;交流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09-0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各大高校都在进行教育改革,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于14世纪80年代的牛津大学。随之,哈佛大学校长对此制度进行了广泛推行。当然,本科导师制并不是西方高校独有的制度,导师制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很早以前,孔子就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能力、性格特点等有了详细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说这是“导师制”的雏形。在20世纪30年代本科生导师制就引入我国,并由竺可桢在浙江大学试行,颇见成效。新中国成立后仿效苏联,本科生导师制被废除,直到近十年,它才又重新为人们所重视。[1,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也随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而质量却普遍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转向了教育改革,于是,本科生导师制便被再一次提上案头。
一、本科生导师的角色认知
进入大学后,管理模式的开放性,学分制的灵活性,让许多大学新生感到无所适从,而在传统的班主任制与辅导员制下,学生可以求助的班主任与辅导员往往因管理的学生太多分不出精力顾及每个人,这时候导师制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且本科生导师大多比较年轻,其视野、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下,班主任和专业课讲师的科研压力很大,使得他们少有时间关心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且传统采用的单向知识传递的课堂已很难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导师制则更注重“导”的作用,导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展开个性化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开放和创新理念,注重双向互动,使得导师也能在教学中提高自己,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师生间的交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师生关系也决定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而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代际关系,在伦理关系上视为两代人的辈分关系,同时又视为朋友的关系模式。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某些情景下,教师可能需要以长辈的身份教导学生,而某些情景下,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师生双方的沟通是保证教学任务有效完成的前提[3]。因此,导师如何完成自身的角色认知对大学生的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导师角色是传授者、管理者和代理人等不同角色的统一体,是知识传授者、学生心理的调节者、严格的管理者、学生的道德楷模甚至是学生的朋友。导师需要加强自身的角色认知和角色认同,坚定角色信念,自觉地履行角色行为。
二、导师制与大学生心理发展
大学生是经过高考招生制度选拔出来的,他们既有同龄人的一般心理特征,又表现出许多特殊性。大学生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所以一直以来被称为天之骄子,社会栋梁。虽然中国高等教育自2002年以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社会的期望,家长的期望,加之自身长期以来在同龄人中的优越感,导致他们自我抱负较大,与此同时,面对的社会压力也比较大。大学阶段正是青年人思想从不太成熟逐渐趋于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以及对未来考研、就业等相关问题的迷茫无措感,面对较高的社会期望值,他们的心理压力普遍比较大,导师制则为解决这些困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国的高考选拔制度决定了在进入大学前,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学习几乎是他们的全部生活内容。大学新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其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匮乏,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是留给高校教育的一个紧迫而又重要的教育难题。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专业接班人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信息化时代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新机遇
目前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探索的阶段,依然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和国外一个导师带3~4个学生,一周一次见面相比,我们的导师带的学生太多,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了一个导师带20个学生的程度,不仅如此,导师与学生见面次数普遍较少,甚至许多学校的导师制已经是“名存实亡”。加之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流的交汇冲击让许多大学生难以专注于学习与科研,现实生活中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也让一部分原本拥有梦想的学生选择了逃避,沉迷在虚拟世界里。另外,教学新方式的普及,例如“慕课”(MOOC)以及其他网络公开课的传播也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巧的时候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以及教育技能以外,面对信息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还应具备基于网络资源的教育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4]。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本科生导师制也应与时俱进,化挑战为机遇,利用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发展新的教育形式,促进师生交流。例如采用QQ群、微信圈等当代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交流渠道来提高时间的可调性;建立网络讨论版块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开展“非同步互动”[5];导师也可将教学内容以网课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这样一来,双方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弹性也会大大增加。
新时代的教育有着创新性与多元化的特点,尤其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多年来往往“以国外之制,适本国之情”,虽然许多方法制度本身较先进,但不一定适应中国的教育环境。所以,我们也应探索一些具有新意且符合实际的新模式。例如在2014届新生入学报到时,苏州大学采用的“新生私人订制”这样一种很人性化的迎新方式使每位新生都能产生被关注和被关怀感,这样的创新看似微小,实则表明了学校开始逐渐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培养的理念,也开始探索适应新时代教育的新模式,相信不久以后,更完善的高校教育体系会培养出更多满足时代需要的人才。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在发展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化时代,我们仍需要继续提高导师的教育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逐步搭建起本科生导师制中师生沟通的稳固桥梁,使导师制这样一种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新时代中重新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黎佳思,常晟昊,管阳太.高校本科生导师的角色和职责定位[J].科教文汇,2011,(02上旬刊).
[2]李丹.工科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2,(12上旬刊).
[3]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0.
[4]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198.
[5]巫锐.当“讨论”移到“网络平台”[J].现代教育技术,2015,(3):1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