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方法研究
2015-12-15张国军
摘要:助听器验配师是2007年我国设立的新职业,为规范听力康复事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需要制定统一的职业标准,并开展相应的资格鉴定。本文就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学专业开设《助听器验配师职业资格鉴定》课程并对课程所作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
关键词: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听力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40-02
助听器验配师是根据听力障碍者的听力损失状况和自我需求,使用专业的助听器选配设备,帮助听障者选配适合每个个体的助听器,并为听障者后期使用助听器与康复提供合理解决方案的专业人员。同时要求验配师具有简单的助听器故障处理能力,能解决简单故障和助听器的日常保养工作。目前中国的助听器验配师等级有初级(四级)验配师、三级验配师、二级验配师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学专业创办至今,培养了一批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在听力助残、服务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专业顺应国内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的发展趋势,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和用人单位需求,开设了《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这门专业课,本文针对该课程的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所作的研究做以下阐述:
一、助听器验配师现状分析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听力残疾者约2.5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4%以上,并且至少有三分之二来自发展中国家。根据2006年4月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六类残疾总人数约为8000多万人,单纯的听力残疾约2004万人,在1352万多重残疾人中,5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残疾,听力残疾占残疾总数的三分之一。听力残疾会对儿童的语言和交流能力产生严重影响,会导致他们因聋致哑、学习进展缓慢、交流能力下降、未来求职受阻、难以履行工作职责等问题。伴随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性听力损失在我国呈明显增加的趋势。上述听力障碍者如能及时验配助听器并得到听力康复服务,绝大部分人能得到听力有效补偿,和听力正常者一样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助听器验配师的职责在于为听力障碍者提供咨询、检测和康复服务,减轻由于听力障碍给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目前我国助听器验配从业人员约1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的助听器验配中心、聋儿康复中心、医院、聋哑学校等机构,且目前中东部地区的从业人员明显多于西部地区。
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已开展和实施助听器验配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业人员须经过90天以上的实习且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独立从事助听器验配工作。
目前,我国需要助听器验配的听力障碍者约2700万人,按照每400名患者配备1名助听器验配师的比例来计算,我国实际需要助听器验配师约6万多人,而当前的从业人员数尚不足实际需要人数的20%。
我国设立助听器验配师这一新职业后,通过制定统一的职业标准,开展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可有效规范听力康复市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降低残疾率,减轻残疾程度。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听力学专业教育的普及,助听器验配师的社会需求量将会大幅上升,助听器验配师将在听力康复事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目前我国开展的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最高等级为4级,拥有该验配师证书的人寥寥百人。
二、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1.通过《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改革,创新听力学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學的主要实施者,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应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安排授课内容,使得教学由被动“填鸭式”变为主动“获得式”。此次课程改革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及创新意识。
2.《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实验项目的教学以及与课程相配套的临床见习给学生提供了由课堂理论知识到临床操作技能应用、转化的机会,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及临床技能的掌握,增加了学生对课堂外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本次《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改革的特点,是以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对建立新的《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3.建立推行多形式的考试方式。从考核课堂知识、培养临床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我们从课程的内容特点出发,开发《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试题库,将平时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试的效果性评价相结合,改革考试模式、成绩评定方法。通过上述改革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以及临床技能的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三、具体教学改革内容
1.依据《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及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创新教法,优化现有的教学内容,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临床动手能力,把课堂内的教学与课堂外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制定并修正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同时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参考书目及文献,以及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专业课题,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课程相关专业知识的最新技术和进展情况,激发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应用合作式、混合式、PBL等先进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教师积极启发、引导,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和特长,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教学模式的改革。
3.整合《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及临床应用范围调整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加强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充分发挥有限资源最大化效益。
4.建立《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考试模式、内容和方法,使之更适应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的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
1.《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调研。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国内外有关《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教学的最新进展。
2.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我院2011、2012年级已完成《助听器学》课程的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考试形式等项目的具体要求与建议;走访我院已毕业并从事助听器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及在杭各医院、听力中心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搜索社会实际需求信息,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
1.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礎上,结合我院《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开设的情况,提出本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教学大纲、考试形式等项改革方案。
2.联络在杭各医院、听力中心,建立完成我院《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实习基地网点,培训实习指导教师,为《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实践课在各教学基地开展作好前期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
《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新教学大纲、教学讲义、教案的建立、拟开发理论实际相结合,侧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计算机试题库。
五、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本研究项目组所有教师以中高级职称为主,思想活跃,全部拥有硕士以上学历,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了解本学科教育的发展;都从事过多年的听力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切实的体会,是一支师资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术梯队,这为本研究的完成及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1.建立了《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教学立体化教材。建立了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教材体系,为推进《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考教分离、规范助听器学考试提供先进的工具,形成系列化、网络化、多功能、多模式的助听器学CAI课件体系。
2.通过本次改革,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构建了主动式的助听器学学习环境,开创了启发式为主的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堂教学新模式。建立了听力学专业《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课程实习基地网点,培训了实习指导教师。
3.本次改革建立了《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讲义和教案,开发了理论实际相结合,侧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试题库。
六、结语
通过本研究,系统构建了面向不同层次的《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多模式的助听器学课件体系。开发题量最大、知识点系统的《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试题库,为推进课程考教分离、规范《助听器验配师执业资格鉴定》考试提供先进的工具。使课堂教学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验教学在实习基地网点进行,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智欲,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的教学水平,增强我校听力言语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康厚墉,胡国华,钟时勋,等.浅谈我国助听器验配师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7):715-717.
[2]张国军.听力学专业实习过程质量控制的创新与实践[J].教书育人,2014,3:30-31.
[3]崔霞,王树峰,师娜娜,等.卫生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成绩与从业人员工作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12(9):165-168.
[4]张建一.助听器验配人员资质认证的重要性[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