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路径探索
2015-12-15何敦培舒易红
何敦培 舒易红
摘要:我国教师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加快综合改革和发展。既要明确总体改革和发展思路,科学定位,坚持地方性、科学性、应用性、开放性,又要选择合适的改革和发展路径,走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
关键词: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思路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26-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教师教育体系紊乱、教师教育标准缺失、教育理论滞后、培养模式陈旧、培养主体单一、培养培训分离、教师队伍不适应、实践教学不突出等问题。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育定位和标准不明晰,缺乏对教师教育专业化、一体化、开放化、多元化的新发展和新趋势的足够认识,对人才培养规格和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缺乏准确把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动力不足。
一、综合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
针对当前地方高师教师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结合全球范围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确定地方高师院校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坚持办学定位,突出地方性、师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
在高等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生态环境中,地方高师院校要有长足发展,必须明确并坚持自己的办学定位。要始终坚持以师为本,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从地方高师院的职能和定位上讲,其办学定位要体现“四性”:地方性、师范性、应用性、开放性。这“四性”既是地方高师院校的安身立命所在,也是地方高师院校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地方性是地方高师院校服务面向的第一要义。地方高师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服务对象。明确而又突出的地方性,既是地方高师院校的立足之本,也是地方高师院校的优势和特色所在。地方高师院校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不断强化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面向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方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教育资源,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师范性是地方高师院校的本质属性。地方高师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就师范生培养来说,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胜任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具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合格教师。就在职基础教育教师培训而言,地方高师要担负指导和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帮助更新教育理念、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育研究能力、促进职业能力发展。地方高师院校有着深厚教师教育的根基和良好传统。教师教育既是地方高师院校的特色,也是地方高师院校的根本和优势。地方高师不能盲目追求综合性,要坚持、强化和发展教师教育特色,尽职尽责履行“师范”义务。
应用性是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内涵。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的是人才是地方基础教育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师范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能符合各行各业实际工作需要,具有上手快、操作能力强、适应性好等特点。地方高师院校要根据基础教育的规律和要求,从教育理念、教育内涵和教育方法等诸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变革与创新,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适应性。
开放性是地方高师院校发展的时代要求。地方高师院校要适应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要求,改变封闭办学格局,开放办学,实现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要根据自身实际,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发展能力,拓展发展空间。要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三位一体”(UGS高校—政府—中学)教育联盟教师培养共同体,加强校地合作,协作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实现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无缝对接。
(二)准确把握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制定教师教育标准
科学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准确把握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从世界经济发展和人才竞争状况看,国家应出台强化教师教育工作、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待遇等一系列政策,制定教师教育标准。目前,国家虽然制定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但尚未出台《教师教育标准》。从教师教育本身发展看,目前,教师教育“日益呈现出结构的高层次化和高学历化、模式的开放化和多元化、体系的一体化和终生化、课程的综合化和实践化、管理的法制化和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师范教育逐渐职业化和专业化。”针对这一趋势,地方高师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参照国家有关教师教育的各类标准,修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创新培养方式,拓展培養主体,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健全质量标准,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打造教育品牌,强化和突出教师教育特色。
(三)围绕人才质量,提升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
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情况是判断地方高师院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因此,要强化质量意识、目标意识,加强过程管理、质量监控。地方高师院校要提升改革发展目标与改革发展效果的达成度,一要明确目标。地方高师院校要根据国家出台的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意见,科学、清晰地确定学校事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业发展的目标。二要措施得力。根据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不同目标,建立健全系统的、强有力的、相互协调的组织措施、条件措施和保障措施,确保不同目标的达成。三要创新发展。教育形势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的教育形势必然要求适时地、及时地调整目标、改进措施。
二、综合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路径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明确了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就必须选择正确的、有效的改革路径。面对新的形势,地方高师院校应着重走好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三条并行交织又同向的发展之路。
(一)适应需要,加快转型发展
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地方高师院校要积极推动转型发展。但是,要清楚地认识到,地方高师院校在过去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今与其说是转型,还不如说是纠偏。地方高师院校的转型发展,就是准确定位,增强应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因此,地方高师院校的转型发展重点在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1.推进“3+1模式”,探索“4+1+1模式。根据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当前教师教育的发展现状要求,要改革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和提高职业发展水平。可探索试行的模式主要有:
“3+1模式”。这是指在高师本科学制四年的情况下,学生在前三个学年系统地学习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以及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利用最后一年时间集中学习教师教育类课程,并进行教育见习、实训和实习,完成教育研究类的毕业论文。
“4+1+1模式”。这是指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直接招收教育硕士学生,经过两年学习,取得教育硕士学位后担任教师。后两年中一年在校学习理论,一年在中学实践,接受“双导师”指导。
两种模式的目的都在于强化教育理论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教育研究能力,改变过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2.构建教师教育联盟,形成培养共同体。要改变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单由地方高师院校承担的局面,构建教师教育联盟,建立联合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新机制。要把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纳入师范生培养主体,成立教师教育联盟,并依托教师教育联盟合作建立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学校、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发挥各自作用和优势,加强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和能力的养成,促进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论教师对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了解,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入。
3.拓展培养方向。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培养高层次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探索建立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和企业技术人员专门培养职业学校教师制度”的精神,地方高师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除了培养基础教育各科合格教师外,还要积极拓展培养方向,整合资源,创造条件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对教师的需求。
(二)围绕质量,推动内涵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教育教学的内涵建设尤为重要。因此,要潜心研究面临的问题,采取得力措施,扎实推动内涵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地方高师院校要培养合格的教师教育人才,必須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用”结合,加强建设。一是在新进教师中,有目的、按需要重点引进具有基础教育教学经历的教师,充实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队伍。二是选送在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到中学挂职、兼职任教,了解基础教育状况,开展相应的教育研究,更好地从事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三是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任兼职教师,参与高师院校相关课程教学、共同指导师范生实习。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一是根据基础教育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地方高师院校对应基础教育的学科,不留空白设立相应专业,以满足中小学(尤其是农村边远中小学)对专门教师的需求。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设置新的专业,满足个性化培养需要。二是加强教师教育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改造传统师范专业,发挥专业集群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应对中小学对跨学科教师的需要。三是健全教师教育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用人单位需求较大、就业好的教师教育专业,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对用人单位需求量较小、不好就业的教师教育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3.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从学科专业出发设置课程、构建课程体系的做法,变为从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出口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出发设置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师范毕业生不同的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进行分类培养,提高师范生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①调整课程结构。根据师范类人才培养实际需要、师范生核心能力的形成和师范生就业出口,对当前开设的所有课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现有课程进行“删、减、并、借、增”,优化课程结构。②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变原有学科型教学方法,突出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改目标教学为任务教学,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块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学改革;加强典型教师教育专业实训案例库和试题库建设,将一线教师岗位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充分反映到教师人才培养中;改变期末一考制的学业成绩考核办法,强化学习过程考核;改变知识理论为主体的考核内容,强化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考核。
4.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师范生职业能力。地方高师院校要围绕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增加实践课程学分。要加大实践教学投入,确保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人力投入,增强实践教学有效性。要规范实践教学,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丰富实践教学方式,按照实验教学针对课程、实训教学针对行业、实习教学针对岗位的理念,做到实践教学项目化,实践项目课程化。
(三)打造品牌,突出特色发展
教师教育是地方高师院校的特色、优势,打造教师教育品牌是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开展免费师范生培养、开展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和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是地方高师院校打造教师教育品牌的重要内容。
1.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地方高师院校要根据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要求,依据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和“少而精”原则,选拔一个或几个师范专业的部分优秀师范生,开展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遵循精英化”和“个性化”理念,围绕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培养造就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锐意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提高师范生就业竞争力,支持、服务、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如果说教师教育是面,那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就是点。
2.开展免费师范生培养。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是改革和加强教师教育的重要机遇和突破口。要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精心制定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設、课程建设、教学科研条件保障等方面向免费师范生倾斜,优化资源配置。安排名师给免费师范生授课,选派高水平教师担任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任务,建立师范生培养导师制度。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健全完善师范生在校期间到中小学实习半年的制度。
3.争取开展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目前,只有一部分地方师范院校承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大部分“师院”没有此项目。国家应从广大农村基础教育实际出发,支持地方师范学院利用充足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的教育硕士,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地方高师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单独招收教育专业硕士,或与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教育专业硕士。
4.加强职后培训,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目前存在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分离,学习内容相互脱节,效果评价互不联系的问题,又不利于教师队伍质量的真正提高。要把在职教师培训与师范生培养结合起来。实行参训教师与本科生“一对一渗透式培训模式”,建立培训学员与本科生互动教学和经验交流平台,即一个国培学员在教学上全程指导一个本科生,一个本科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联系和帮助一个国培学员,两者互相渗透式提升。
要重点抓好顶岗置换。结合“国培”、“省培”等途径,提升中学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增强教研能力。重点采取置换研修、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有效途径,大力开展中小学(幼儿园)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促进教师自主学习。
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同时也是高师院校未来发展的战略性主导方向。地方高师院要以国家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为指引,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更新观念、统一认识,通力合作,措施得力,真正走质量、内涵、特色发展的道路,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璐.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互动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270.
[2]李云中.师范教育发展策略研究[EB/OL].
http://www.hnjky.net/show/2,017.Html.2014-06-20.
[3]朱永新.给中国教育的100条建议[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