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与提升途径

2015-12-15李英海李洁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1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李英海 李洁

摘要:大学生群体是国家人力資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好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文结合我国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现状,围绕社会、高校、学生三方面挖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27-02

大学毕业生群体作为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末已初见端倪,到21世纪变得更加严峻。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从全面的计划分配阶段到计划分配双向选择过渡阶段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阶段的三个阶段。通过对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分析,大学生就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矛盾:一是劳动力资源增长较快而经济增长放缓,造成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二是传统的就业观念与新兴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矛盾;三是宏观管理改革滞后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60万,初次就业率仅为77.8%[1],而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750万,虽然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但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巨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①现有的就业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首先,评价主体不合理,缺乏公正性。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是由各高校统计上报,由教育部汇总后对外公布数据,数据统计过程缺少第三方参与、监督和评估,导致就业评价缺乏公正性。其次,评价指标单一,缺乏科学性。目前大学生就业评价只有就业率、待就业率两项,只能反映大学生就业、待就业的数量。大学生就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校的品牌、专业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生源质量、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值等,因此这种单一的指标体现不出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第三,单一的就业率评价限制了毕业生充分选择的权利。教育部门将就业率与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经费挂钩,个别学校为提高就业率,甚至实行“伪就业”,把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限制了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②某些现存国家体制和制度阻碍大学生就业。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转型期,国家在户籍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步子较慢,政策法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大量的私营企业职工在劳动权益和劳保福利方面缺乏保障,造成的必然结果是非公企业人才的缺乏和大量毕业生的闲置,也造成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流动的障碍。

2.高校因素。①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滞后,与社会需求脱节。许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没有能够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有的专业比较陈旧,和社会发展不同步;有的专业设置过细,条块分割严重,学生就业口径较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市场能力的提高;有些高校对市场缺乏科学预测,急功近利地开设各种热门专业,导致部分专业结构失衡,供过于求;一些高职、高专教育缺乏特色,培养的学生缺乏竞争优势。②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缺位。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已全面展开,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较多问题,如:指导理念不清晰,满足于就业率的提高;指导内容空洞,流于说教,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指导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就业心理咨询和辅导;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较低;指导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大学生的人职匹配等。

3.毕业生个人因素。①毕业生就业观念错位。在就业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变化不大。资料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8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总数的57.6%。毕业生的择业观和择业态度不切实际已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就业,致使大学生就业市场形成了一种“独木桥”效应。②毕业生个人素质不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部分大学生崇高理想迷失、创新能力缺失、思维能力退化、知识范围狭窄,而新时代需要的是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具有开拓精神的人,因而素质欠缺是大学生求职时的最大“硬伤”。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实效的途径

1.社会:保障公正就业。①发挥政府的调控与管理职能,实现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的和谐。大学毕业生作为我国社会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源,要实现培养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根本出路在于实行市场化配置,让竞争择优的市场机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实现大学生就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但是,市场活动的趋利原则决定了市场自身无法完全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政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因此,必须保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的和谐,通过经济、法律、政策等手段,为高校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和指导,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②建设和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好国家相关政策,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就业市场法规建设,保证就业渠道畅通。对高校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或到基层就业的,要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失业登记工作,提供职业介绍、培训等系列服务。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分析工作,积极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信息,引导毕业生择业,并为高校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教育改革和调整课程设置提供依据。此外,还应加强对就业歧视的管制,建立就业市场监测机制,确保《促进就业平等法》在就业市场上发挥积极的作用,真正实现公正就业[2]。

2.高校:实现优质就业。①高校应以高质量教学为目标,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1998年提出大学扩招的概念时,就指出应“防止一哄而上,不注重质量地扩大招生”,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大学特别是民办学校虽然学生数量明显增多,却没有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大学应始终以实现高质量教学和科研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在学科设置和调整时应紧紧把握现代科技发展大方向,把握人才培养方向,绝不能草率地设置一些看似热门,实际并没有太多价值和内涵的专业。同时,高校应处理好学校规模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努力寻找并发扬自己的办学特色,实现规模与质量的良性发展。②为教师提供有竞争力的教学科研环境,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师资问题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师资力量的强弱同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应从根本上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用开放的管理理念和优厚的待遇留住最好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此外,为教师队伍引入合理、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晋升体系,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稳定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出优质的人才,实现优质就业提供前提条件。③视学生为最重要的资产,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服务,完善职业指导体系建设。学生是高校最重要的资产,高校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对高校来说,能否为学生提供真正先进的教学理念、科研氛围,能否让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竞争环境,这远比其他指标更重要。尊重学生、提供选择、因材施教、鼓励创新的教育理念是我国高校需要向欧美学习的先进教育思想。同时,完善职业指导和职业服务也是高校需要不断加强的环节。职业指导应以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和职业观引导学生,让他们能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明智地做出职业决策,合理选择专业与职业方向。

3.学生:做到理性就业。①摆正就业观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由于传统“精英化”择业观的影响,目前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这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现实和社会需求给予大学生“普通劳动者”的角色定位形成反差,造成“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两种矛盾的同时存在。在市场经济下,非公有制经济对大学生的需求正迅速增加,在中小企业、中小城市和乡镇还大有用武之地。大学毕业生应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就业难的形势下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同时,大学生应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用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处理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关系,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做到理性就业。②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高素质体现为一种综合素质,既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全面的知识结构,也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主动积极的精神。由于当今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浮躁心理,这种状况在大学校园里也同样存在。这种浮躁的学风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应珍惜在校的时光,摈弃被动和浮躁的学风,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才能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2012.

[2]张伟.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