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培养对策研究

2015-12-15高福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51期
关键词:对策大学生

高福霞

摘要:本文以大学生职业适应力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现状和问题,全面提出行之有效的提升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对策,缩短他们未来的职业“磨合”期。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25-02

一、绪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高校连续大规模扩招,每年应届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然而大多数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欠缺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无法从校园到社会进行正常过渡,缺乏良好的职业适应力。许多大学生也表示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就算是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在职场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其职业稳定性。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高低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它不仅决定了其就业的成功率,而且对高校的健康发展、劳动力市场稳定以及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笔者以大学生职业适应力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现状和问题,全面提出提升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对策,缩短他们未来的职业“磨合”期。

二、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现状分析

1.高校对大学生职业适应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大学生对职业适应性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和学校的职业发展教育是分不开的。调查发现,仅有11.6%的学校长期开展关于职业适应教育方面的活动;57.9%的学校有时展开,并且还有6.8%的学校从未展开过职业适应教育方面的活动或者课程,这充分反映出目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适应问题还不够特别重视。同时对“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指导者选择”进行了调查,大学生最理想的职业适应性指导者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或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大学生希望由有丰富职业生涯实践经验或专业理论权威的人员实施职业适应教育,这样的指导者才会让大学生值得信赖。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课程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甚至是辅导员担任,他们在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并不丰富,还不能较好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制约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指导工作的具体落实。

2.大学生期望值与择业能力的矛盾。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工作环境、条件比较看重,偏向于优越的工作环境,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然而县镇基层地方的中小企业又急需人才,这种现象既影响了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和地区的人才引进工作,又对大中城市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压力。同时调查发现55%以上的大学生理想预期收入高于4000元以上,但从已就业毕业生实际收入来看仅有10%的签约工资高于4000元左右,大多数仅有2000~3000元左右。这些都反映出大部分大学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好高骛远。对于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大部分都是从基层做起,想要达到自己预期的收入水平是相当困难的,这就造成大学生择业的期望值与现实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顺利就业。同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自身择业能力未必令人满意,通过用人单位反映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在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亟待提高。大学生没有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缺乏对自我正确客观的认识,造成高估自我能力的现象;在择业过程中,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筛选能力不强,常常表现出随意性或盲目性。

三、提高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对策

1.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自我培养对策。第一,树立积极正确的择业观念。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就是为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调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积极性,做到真正的择优选人,能岗匹配,优生优派。因此,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择业观势在必行。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虽讲求人人平等,但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大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积极主动择业观念,不会主动在人才市场中推销自己,不善于把握和利用一切择业时机,被动等待就业或盲目轻视就业,那么诸多良机势必会檫肩而过。因此,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应调整好择业心态,树立积极主动的择业观,以便在竞争激烈的求职中取胜,实现自身理想和施展才华。同时,大学生应提高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身有准确的定位,在职业规划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心理测量工具对自身的职业能力倾向、人格特征、职业适应性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清楚认识个人能力、兴趣、需要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才能扬长避短,准确定位。第二,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首先,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可能与所选择的职业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大学生以核心专业知识为基础,补充一些工作岗位急需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能岗匹配的职业角色要求。大学生要顺利地进入岗位仅仅掌握专業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核心的专业技能。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培养激发多种兴趣,吸取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充分利用实习和勤工俭学机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增进对社会的了解,锻炼自身胆识,拓宽视野,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大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的心理测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素质差异是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两组人的最显著差别。心理承受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培养良好的逆境商,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社会中出现的非常规现象能较好适应,并在变化中做出理智的选择,清醒的引导自己寻求与职场相适应的解决出路。第三,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适应新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对单位的发展还是个人的成功都非常重要,它不但可以增进团结,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大学生对职场的处事原则和规则缺乏了解,缺乏相关的与同事和管理人员共同工作的经验,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实际技巧方法,往往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导致人际处理能力比较弱。因此大学生应该增强自我的情绪调控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提高自身情商。在面临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时,应当及时地、积极地通过沟通解决,或请教有经验的人去处理相关问题,或接受相应的专业性心理辅导,帮助自己度过人际危机状态。

2.学校层面关于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培养对策。第一,大力加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教育指导工作。首先,职业适应性教育不单单仅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而要关窗大学四年教育全过程。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适应性教育。从大一新生对专业的认识、确认奋斗目标开始着手,大二学生自我分析与自我完善;大三学生着重认清专业与职业的相关性和特点,培养和发展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能力;大四主要着手就业形势、政策与择业心理、信息、能力和技巧等方面的准备和指导。通过四年的系统性职业适应性的指导,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择業基础和择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力。其次,帮助大学生调整择业心态。学校应加强职业适应性的教育和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调整好择业心态。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讲座或邀请人才测评专家开展职业咨询指导,根据学生素质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辅导,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提供其发展潜力建议,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我,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通过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在择业中不要盲目自大好高骛远又不胆怯自卑,消极怠慢,增强自我调节功能,提高抗压和受挫能力。同时学校应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择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洞察市场需求,以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择业的客观基础,先就业再择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第二,建立以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模式。首先,在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和课程设置上,充分重视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应把“产学研结合、良性互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办学模式,深入开展教学改革,重视基础课程与实验应用课程的结合,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结合,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的结合,通才与专才的结合,创新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训练。其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培养大学生职业角色适应能力。学校不仅需要关注大学生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发展,同样也要关注影响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生存质量的职业生涯发展,推动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训练,需要放宽教育的视界,真正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应该从各个方面努力为学生的职业适应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成就感,优化大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与测评建设。同时,学校应加大校企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对大学生实习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争取更多优秀实习单位的支持,提高大学生实习的实效性,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为提高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邓碧会,邓维.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状况及相关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13).

[2]邱杨,唐善梅,王辉.基于行为模式纬度的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研究[J].教书育人,2014,(2).

猜你喜欢

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