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业针对性探析
2015-12-15李跃华
李跃华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业针对性,是在政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原则的指导下,遵照学生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服务于学生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教学专业针对性包括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实施、实践教学安排、课程考核方式选取等的专业针对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业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44-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课程。在思想活跃、价值观多元、信息来源渠道广的年代,该课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育工作者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其中,教学的专业针对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措施和方法。
一、教学过程中专业针对性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专业针对性,是指在体现教育意图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开展相应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等因学生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学习实用化趋势上升的今天,相当部分学生的学习是基于短期考量,关注的是学习能否给我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较少关注长远发展是否重要。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没有发现这一趋势,仍然像原来一样大力灌输,其效果自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也不符合邓小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1]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决定其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大而空,跟个人的专业发展毫无关系,部分学生认为它是纯粹说教性质的,是服务于意识形态建设的,只要考试及格就行了。这些问题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一些适当的改变,使学生增强对其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认识。如何改变学生这种观念呢?专业针对性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大学专业繁多,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因此教学模式也需要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只有把思想政治课跟具体专业结合起来,把方法论、职业价值观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真切感觉到学习对今后个人深造、专业成长、创业就业的巨大作用,才能真正感受到课程的魅力,并且真心接受课程倡导的价值理念。这样,这门课自然而然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就像河清所说:“那种大呼小叫喊口号,贴标语散传单发公告,这是宣传的小儿科。最有效的宣传就是宣传对象按照你所指定的方向走,而他却以为这个方向是他自己选定的,这才是宣传的最高境界,润物细无声。”[2]同时,思想政治课具有开展专业针对性教学的可能性。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为例,《原理》课涵盖唯物论、辩证法、商品、货币、价格、供求、价值规律等多方面的理论,跟人们生产生活、日常为人处世紧密相关,每个专业都或多或少涉及这些内容,这就为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提供了可能。
二、实施教学专业针对性的原则
1.政治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因此,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模式,采用什么创新技术,都不能离开政治性这一核心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集团的思想一定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教育必然受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方法,“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3]这就科学而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阶级性。正如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宣扬的抽象性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也不过是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观念表现,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企图占领思想阵地的策略宣传。
2.科学性原则。“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抓住的事物的根本就是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把握人们认识事物、接受事物、产生信仰的规律。我们在以前的教育中存在着这些方面的不足:一是对人的前途命运和切身利益关注度不够,理论是见物多见人少,“灌输性”多而把握科学性少,见社会群体有余见有生命的个体不足,对“现实的个人”缺乏亲近感,进而削弱了人对理论的亲切感;二是集体本位论为主导,对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关注少。[4]这些表现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师的拼命灌输与相当部分同学的麻木认知的并存上。因此,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善于将集体利益与大学生个人利益相结合,并突出个人发展、珍爱生命、心理疏导和追求幸福生活等关乎主体需要的内容。同时需要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充分认识到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经历分析、比较、吸收、内化等过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研究,遵循价值观接受规律,将需求激发、认知加工、非理性因素调节等有机结合起来。
3.针对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其他任何理论一样,在一个国家的实现总是和这个国家对理论的需要密切相关。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10)马克思主义被青年大学生接受的程度取决于理论能满足大学生需要的程度。为什么我们以前的理论教育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是因为我们缺乏鲜明的“问题”意识,没有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特别是把理论焦点和重点与大学生所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为其提供有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理论教育的主体是人。我们教育的对象就是一群追求着自己的未来和梦想的大学生,并且,不同专业的同学有不同的追求和梦想,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不同专业多样化的需求。只有科学把握不同专业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就业特点,并采取专业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提高教学专业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1.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的内容都是非常广泛的,以《原理》课为例,内容涵盖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商品、货币、资本等,而面对教学课时的有限,必须有所取舍。如何取舍?学生的专业特点就是内容取舍,这是讲解同一内容案例选择的重要依据。比如在讲解唯物论、辩证法具体原理的时候,中文、历史专业的同学授课时可以选用古典的经典诗词来阐释,把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机结合起来;在理工科专业授课时,把唯物论、辩证法和各自然学科的最新进展联系起来;在艺术学院授课时,可以用一些歌词等艺术作品来阐明道理;在医学院授课时,可以把辩证法和人体结构、中医理论等结合起来;在外语专业授课时,甚至可以用西方思想家、哲学家原文中的某些段落来讲解。
2.教学方法的专业针对性。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它是多种多样的。单调的“灌输式”方式恐怕很难较好地适应包括《原理》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需要,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因学生专业的不同而不同。有些专业,如体育学院各专业、艺术学院各专业的学生,对于长时间课堂讲授的接受度较差,尝试用视频材料来引出问题,用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道理,或者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效果倒会好些;在中文、营销等专业的授课中,多采用些讨论式、辩论式的形式也是不错的选择;在一些师范类专业,部分内容让学生讲授、教师点评的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在一些文科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院,可以采取以情感人的方式为主,而在一些文科知识相对较强的学院,则可以采取以理服人的方式,在一些基础知识较强的学院,甚至可以尝试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3.实践教学方式的专业针对性。实践教学是巩固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升能力的重要平台。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经过亲身实践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当然不同的专业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课外调研、课前演讲、主题辩论、知识竞赛、参观考察等,都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来开展。
4.考核方式的专业针对性。课程考核在教学中必不可少,既可以督促学生学习,也可以衡量教学成果和发现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重点应该是过程,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应该是重中之重,考核的方式应该不拘一格,不同专业应区别对待。例如2008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析题“医患换位体验”就是一个医学院学生期末考核的好材料;如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政治考试第35题分析题《断桥》的案例就是文学院和艺术学院学生期末考核的好材料。部分教师在美术专业期末考核时甚至干脆就出了个这样的大题,要求同学们画出自己心目中的中国梦,部分教师组织学生拍摄视频或微电影的方式来诠释自己对某一理论或原理的理解,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2]河清.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8.
[4]黄明理,等.试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M].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