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工程文化教育

2015-12-15李齐全,张锐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

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工程文化教育

李齐全1,张锐2

(1.安徽建筑大学 法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建筑大学 学生处,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其本质实为工程教育对本来属性的回归。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中融入工程文化教育理念,让受教育者具有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工程意识、职业道德,这是现代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意识;工程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TB-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47(2015)03-0103-03

Abstract:The nature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is the retrieval of the attribute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tegration with cultural educational ideology in the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and education with core values of excellence, engineering awarenes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ar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moder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inner needs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收稿日期:2015-01-21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振兴计划重大建设项目“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2014SZKMSGZS008);教育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12JDGC001);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380);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2013SQRL093ZD)

作者简介:李齐全(1960-),女,浙江东阳人,安徽建筑大学法政学院教授,硕士。

Excellence in Engineer Training and Engineering cultural education

LI Qi-quan1,ZHANG Rui2

(1. 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s,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Hefei 230601, Anhui, China;

2. Department of Students Affairs,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Hefei 230601, Anhui, China)

Key words:excellent engineers; engineering awareness; engineering culture; education

纵观新中国60多年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历程,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抑或教训)就是,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改革项目的本质能否保持清醒且深刻的认识。以目前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例,卓越工程师,到底“卓越”在何处?毋庸置疑,要实现培养的初衷,这个问题是难以回避的。自从教育部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已经并正在成为诸多高校突破教学改革瓶颈的首选。从国家层面上看,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而在中观及微观层面,更加深入的思考显示,这种改革是在清醒且深刻认识到我国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学科视野狭窄、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基础上,力图完成工程教育对本来属性的回归,使工程实践的系统性与和谐性得以充分实现。卓越者,杰出也,超出一般。笔者认为,“卓越”,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素质。如林健所言,“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爱国敬业和艰苦奋斗精神。要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扎实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还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观照环境及文化等要素”。[1]换言之,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外,也应包含提升综合素质。笔者以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加强高校工程文化教育应是一条有效途径。

一、工程文化教育:认识卓越工程师价值的重要切入点

关于工程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笔者认同的是:人类在工程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时空中积淀下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理念,其外延是人类在工程活动中收获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工程文化教育是工科类高校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教育发展规律,有计划地对学生实现全面系统的影响,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社会活动。其要素包括工程意识、专业精神、职业道德、文化修养等。工程文化教育是在实施工程教育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工程文化的渗透,培养既具备工程技术知识扎实且富有深厚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高级人才的活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现代工程实践的综合化特征日趋明显,其对社会与自然界的影响日益深刻且多元,早已超越仅仅把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经济活动;同时,工程在设计、决策、实施和运行管理的过程中,愈发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生态环境的制约。多学科知识的协同,多领域技术的融合,人类价值体现在工程活动的方方面面。很难想象,缺乏相关人文素养的技术人员,能够胜任繁杂程度不断提升的工程实践。面对这些要求,卓越工程师更应该是出类拔萃者。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致力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加强工程文化教育,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师。

二、以工程文化育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逻辑及内在需求

工程文化教育的着力点要放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将其塑造成为具有工程意识、团队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卓越人才。这正是现代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恰恰也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逻辑及内在需求。从逻辑上看,优秀的工科毕业生与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是内涵与外延毫无二致的同一群体;从内在看,工程文化教育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工程教育与人文文化有机融合的教育中,培养出完整意义上的工程人才,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此处的素质,既包含学生的素质,也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的总体要求。追求卓越是高素质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工程文化教育之路的通达,同样需要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多方发力、协同完成。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高屋建瓴的核心价值观,贯穿职业生涯的工程意识,孜孜以求的专业精神,春风化雨的人文教育,奠基成功的职业道德。

张锐(1981-),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建筑大学学生处讲师,硕士。

(一)通过工程文化构建工程师卓越的价值观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信仰者与践行者。大学以育人为本,而育人的核心工作就是价值观教育。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存多重价值观中最卓越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落实到高等学校,其核心要求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探寻科学理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的,应致力推进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综上所述,对于工科院校来说,工程文化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且易实现操作的载体,它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工程文化教育发扬光大。

(二)通过工程文化确立工程师卓越的工程意识

当代工程问题复杂度的提升要求大学生尤其是卓越工程师们具有现代工程意识。工程意识是人们将自然科学原理结合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技术和经验, 再应用到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种高度完善、高度有组织的机能。工程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

一是安全意识。工程实践活动中,人们要使用和接触多种机械、设备、工具和仪表、电器等物品,若有疏忽,就会酿成安全事故。工程人员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对事故预防有积极意义。

二是质量意识。质量不仅是工程的生命,也是实现工程目标的可靠保证。在市场经济下,质量严重影响着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了质量意识,工程人员才能在自己本职工作中把好质量关,减少内耗,提高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

三是团队意识。工程是一个联合整体、系统运作的过程,绝大多数工程项目都需要由来自不同学科的工程师共同分工协作才能完成。所以,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树立团队意识,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相互支持、积极配合,高效、快捷地共同实现工程目标。[2]

四是环保意识。良好的环保意识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础。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中要自觉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生态理念,以高度自觉生态自然观去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通过工程文化培育工程师卓越的专业精神

工程文化是工程主体为达到工程目标且符合工程活动内在规律的行为取向。工程教育是理论与实践、团队与个人、智力与道德相结合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是工程教育的载体,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知识的增长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的过程中树立起来的。显然,专业教育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天然而直接的联系,它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实施教化的过程。专业(继而课程)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平台,高校应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在理解专业内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从而达成专业理想及专业信念。

与此同时,还需要多途径的工程体验,培育大学生的专业精神。工程是人们改造环境、利用自然的复杂的实践活动,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工程文化教育最重要的特性便是它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工程文化的渗透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且更多地是借助实践理解工程文化,通过实践掌握工程文化的内涵,从而培养出工程技术知识扎实、人文素养深厚的合格人才,最终实现工程文化教育的既知又行的目标。基于此,在工程文化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借助丰富多彩且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方式将工程文化呈现、传递给学生。要高屋建瓴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计划,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努力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丰富校内实践活动,形成工程基本素养。将校内校外课堂有机结合,全方位提升实践活动质量。让学生参加校外的工程建设实践,了解国情和工程实践,接触实践中的工程人。教育部颁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诸多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是要发挥社会及企业的力量,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动员并要求行业企业积极且深度参与培养过程。要大力开发校外实习资源,提升工程综合能力。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让学生到真实的工程环境中进行体验。对一些高校或专业,在某个时期,在校外实习难以取得如期效果的情形下,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考虑建设工程训练中心,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便捷的网络平台,通过仿真、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实现多方位的工程体验。此外,搭建学科竞赛平台,拓宽专业视野。参与科技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目前,许多工科教师承担了国家及地方的纵横向科研课题,要鼓励教师吸收并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让他们在项目的进程中提升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

(四)通过工程文化培养工程师卓越的人文精神

以往人们常常仅关注工程建设为生活带来便利,为成功地改造世界感到自豪,却忽视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工程师必须具备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工程与社会的关系和内涵,才能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而这正是工程文化教育的应有之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工程是精神的外显,支撑优质工程必然是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劣质工程总在某种程度上与某种腐败的精神相关联。

工程文化教育是集成性教育, 不但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而全面地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在工程类学科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体现工程文化的特色与内涵,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影响学生;构建文化、个性、公民、专业课兼容的课程体系,打破单纯的工程教育,实施包含经济、人文等丰富内容的文化教育;让学生选修或辅修工程文化类的相关课程,以广泛了解并深刻理解工程文化的内涵,比如工程文化概论、工程与伦理、建筑与儒家文化、工程与生态、建筑设计与审美等。惟有精心培育且结合行业特征的提炼,并辅以必要的教学环节,才能将人类优秀成果转化为个体的内在力量,使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提升到卓越水平 。

(五)通过工程文化树立工程师卓越的职业道德

工程文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以人对工程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融合多学科知识,在教育中更加注重工程意识、工程伦理的渗透,将工程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中,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够妥善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承担起创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重任,成为坚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的卓越工程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文化教育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操作上是共洽的,在功效上是互补的,两者的接口就在于充分挖掘相关知识中蕴涵的能力价值, 落实“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三维教育目标。两者的融合进程中富含着巨大的创造空间,有待我们继续努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深刻理解工程教育的内涵,全面认识工程文化的精髓,就一定能够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3-24.

[2]王宝玺. 论工程意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9):52-53.

(责任编辑汪继友)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研究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