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5-12-14张妤
张妤
摘要:建筑力学课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力学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应用性课程,在高职建筑专业教学计划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围绕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教师素质等方面深入思考,为进一步提高建筑力学的课堂质量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22-02
一、建筑力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建筑力学》课程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为一体,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初步对建筑工程结构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是学好后续专业技术课程的基础。建筑力学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专业的教学成效,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1]。因此,必须要适应新形势,采取新措施,从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教师素质等方面积极改革,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1.加强思想教育。笔者在多年的建筑力学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存在着两种比较极端的想法,作为教师,应当及时指出两种想法的错误之处。
(1)学生“害怕学”的想法。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学生素质不断下降,我校2010级、2011级、2012级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高考的数学、物理及格率已不足一半。另一方面,原本数、理基础薄弱的文科生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班级所占比例逐年升高,以2012级建筑工程技术班为例,两个班级文科生所占比例分别为58%和74%,学生因为自身基础较差,对力学课程表现出天然的恐惧感,甚至是抵触的情绪。作为教师,应及时打消学生的顾虑,用尽量简单平实的语言,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例,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
(2)学生“不屑学”的想法。高职学生大多数来源于农村,他们学习的动力,除了兴趣,更多的在于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在教学工作中,常常会听到学生在私底下谈论“建筑力学没有用”,建筑力学是“工程设计人员”需要的知识,而高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是施工项目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只要能读懂图纸,按图施工,就可以胜任未来的工作。针对这种情况,要及时指出,即便是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建筑力学的知识仍是必需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的堆放、周转设施的搭设、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的联系、起重吊装等工作都与建筑力学有着紧密的关系。按照我国建设部的要求,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必须在施工前单独编制安全施工方案,这就要求施工技术人员具备良好的力学基础。如果缺乏力学意识,就可能在施工中违反力学规律,导致可怕的工程事故。
2.教学体系改革。
(1)加强学生对力学课程的宏观把握。学生在建筑力学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前后脱节,每一章的讲解、习题也都局限在本章的内容里,使学生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因此,加强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让学生时刻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范围,应当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例如,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单杆落地晾衣架”为例贯穿建筑力学的全部知识点,从“杆件几何组成分析”、“提炼计算简图”、“杆件受力分析”、“内力计算”到“强度计算”、“刚度验算”、“稳定性计算”,在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表意见的过程中逐步引导,把建筑力学的所有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于“晾衣架”的计算过程中,对比教材的目录,使学生在这个简单案例中了解建筑力学“学什么”,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学习的难点,对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做到一目了然。
(2)改革传统教学中“轻定性分析,重定量计算”的教学习惯。定性分析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方面的分析,是定量计算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计算是盲目的、没有价值的。对于建筑力学来说,定性分析是对工程实例的力学分析和简化,最后提炼的力学模型既要反映实际结构的主要特点,又要尽量简化,便于计算。传统的建筑力学教学重视公式的推导、定量的计算,却轻视定性的分析,忽略对力学模型的判断、把握,这种传统教学习惯违反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本末倒置。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大量力学计算软件的出现,力学的定量计算逐渐由计算机取代人脑,而前期的定性分析,对问题内在本质和计算方向的把握,越发凸显出重要性。例如:搭设在钢筋混凝土梁下的模板脚手架,通常由底模下的水平钢管将荷载传递给两侧的立杆,此时立杆受力为偏心受压构件,如果按照轴心受力构件计算,则明显定性错误。后期的定量计算不论多准确,只会产生“南辕北辙”的结果,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
(3)删除过深、过难,且不太实用的理论计算内容。高职的建筑力学课程是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部分组合而成,内容涉及面既深又广,而建筑力学的课时由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理论课课时被大大压缩。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如此多的知识,是力学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合理删减时,一定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一些较深较难的知识点,例如用力法、位移法求解高次超静定结构内力等内容,几乎所有的教材都在讲解,可学生未来应用极少,繁复的解题过程也会打击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信心,应当在教学中合理删除。
3.教学方法改革。
(1)开设专题讨论,教师设计有趣、贴近生活现实的案例。建筑力学来源于工程实际,也服务于建筑工程施工。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宜预设建筑工程实际问题,营造工程实例情境,让学生面对问题,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做出创造性的思索,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反映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建筑力学的相关原理与规律,加深对建筑力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在近六年的教学经历中,尝试过一系列专题讨论,例如:利用模型教具引导学生分析“受弯构件的应力与变形”、展示工程实例由学生分析力学模型,讨论事故原因等。
(2)贴近工程,贴近生活。高职毕业生作为新时期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然而各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各类实习和毕业设计上,而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作为高职建筑力学教师,要随时在生活中,工程实践中积累教学资料,培养学生建立力学模型、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悬挑梁的弯矩和应力分布时,可以举例:在钢筋混凝土悬挑板的施工中,布置在板上部的负弯矩钢筋常常因为工人踩踏被压至下层,违反了悬挑板上部受拉,钢筋抵抗拉应力的力学规律;在讲解压杆的稳定时,可以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2]。
(3)注重人文历史知识,加强课堂吸引力。随着高职学生规模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文科生涌入建筑工程专业,建筑力学理论缜密,计算复杂的特点让很多文科生无所适从。作为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历史人文内容、哲理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图文并茂,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特色,引人入胜。例如,在讲解受弯构件截面上的应力分析时,可以先介绍一下前人研究时走过了一系列弯路,引导学生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受弯构件应用分布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4.建筑力学教师的责任。建筑力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工程实践。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建筑力学的教学必须以实际工程背景为基础,让学生时刻了解所学知识点在实际工程中的作用,讨论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作为教师,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加强。
(1)因材施教,活跃课堂。学生素质的逐年下降不应该成为降低教学质量推诿的借口,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兴趣点来设计教学进程。建筑力学的教学,不应该还是“教师教,学生学”,也不应该是“教师教学生自己学”,而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进行。以教师设计的专题问题为核心和目标,让学生在困难中摸索、检验和体验所学的知识,通过独立的思考来获取新的知识。
(2)增加工程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素质。为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建筑力学教师,既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探索各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解决建筑工程结构中力学问题的能力,更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进入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深入了解力学知识在建筑力学知识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时刻积累教学素材,充实课堂教学,让每一节课都更加形象、生动。
三、结论
高职的教育不同于本科、研究生的教育,它培养的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故改变观念、提升教学理念对高职高专建筑力学教育的发展尤为关键。教学的过程是应当师生共同合作创造的过程。教师的职责不单单是授业,更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工作仍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思敏.高职院校建筑力学教学与改革[J].科技信息,2013,(26):240-241.
[2]王绪旺,王春生,杨存典.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研究[J].甘肃科技,2012,28(1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