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与培育民族精神关系的探究
2015-12-14李雪婷杨振宇
李雪婷+杨振宇
摘要:伴随着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具有世界眼光和民族精神的人才储备。国防教育是民族精神培育的载体,是实现培育民族精神重要途径。国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科学知识、塑造大学生高尚人格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崇高使命。而承传中华文化精华与培育民族精神是国防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高低是评价国家国际地位和实力的重要指标,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防实力等各个方面,而所有实力都来源于精神动力和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表现。
关键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078-03
国防教育与培育民族精神的最终价值的一致性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决定的,这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国防教育是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国防教育有密切的联系,国防教育蕴含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与细化,培育民族精神是国防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中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创新反映了国防教育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因此,不断完善国防教育机制在国防教育中坚持弘扬传统文化是增强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效性举措和根本保证。
一、国防教育是大学生了解国家整体实力的最佳窗口
(一)国防教育的必要性
国防教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对全体公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国防政治、思想、品德、军事理论、军事技术战术和体质及国防形式等诸多方面施以影响的一切教育活动,是立国之基。
中国文化与民族发展历史证明: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生存与发展、安全与稳定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大事。国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摘自《新编大学生军事教育教程》)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不难看出国防教育的效果已经影响到国家的兴衰。春秋战国时期,“政府”便把“射御”作为军事理论教育在全国开展,“射御”也成为评价个人是否有能力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名著《孙子兵法》也从作战技巧和作战战术方面体现了国防教育的重要思想。回顾历史,不重视国防的历历在目。唐玄宗时期,国内歌舞升平、弃弋牧马、罢将休兵最终导致“安史之乱”不攻自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为加强国防建设,政府提出“防务之事是全民之事”,并把防务教育纳入大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之中。事实证明,国防教育在国家防御、国家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体系中,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是严谨的,有利于对国防知识的深入的学习。
(二)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时代,国防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军事信息化、科技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国防教育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重要的任务,国防教育也成为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国防人才的途径保证。有效地开展国防教育,抓住大学生这个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能够更深入、持久地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从国际形势来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治、经济和国防实力都有了显著提高。虽然目前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是我们要清楚地、敏锐地意识到目前的国际形势并不稳定,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仍然有扩张的意味。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从伊拉克战争到伊朗核问题,这一切无不警示我们大力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增强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才能把当代大学生培育成为社会主义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这也为高校国防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
二、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民族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强调:“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极为重要的任务。”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必然是落后挨打的民族。物质是基础,而精神正是催进人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力量源泉。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既可以让我们领略祖先的才智,引导国人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又可以增强当代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为祖国建设提供良好的精神源泉和力量之基。
(二)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培育民族精神是培养全体公民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五千年不倒正是因为有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新时期,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项艰巨而艰苦的伟大事业,而当代大学生又是这项事业的人才储备和未来接班人,只有培育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才能让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拥有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培育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先进文化、创新时代精神的需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历史的优质积淀,是时代变迁的产物。发展民族精神,必定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效地结合起来,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
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各民族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归根结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塑造和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为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新型人才,更要格外重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三、传统文化在国防教育与承传民族精神的教育功能
(一)传统文化对兵戎与民族和国家安危高度重视
在传统文化中,《左传》、《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典籍和《三国演义》等小说与诗文保存和承传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与智慧,重视兵戎——正义战中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传统教育重视防卫和进攻等智慧与技能的培养与考核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和人才培养思想中倡导“六艺”,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保氏》)其中的“射”为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御”为驾驭马车的技术。这是古代战争中必备的军事技能和修养。传统文化教育中设武状元,选拔全面发展的军事人才,举行比武竞赛,提升整体军事能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军事教育传统与机制。
(三)传统文化尚武崇智和爱国传统是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中积淀了充满浓厚文化底蕴的军事文化传统,如《诗经·秦风》中的《无衣》高吟“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的军人在战争中同生死、共患难和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人际关系;曹操之子曹植《白马篇》中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勇于为国捐躯的生死观;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擅长五律,其《从军行》借用汉乐府古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五言律诗表达从军的自豪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豪迈雄阔的边塞诗派高昂的爱国保家的情怀,唐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塞上曲二首》),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笔力雄浑、深沉含蓄而被后人推崇为“唐人七绝诗中的压卷之作”的豪情之作,令人回肠荡气;宋代“精忠报国”的岳飞和屈原一样感人至深。
传统文学艺术包括小说、戏曲塑造和歌颂赞美智勇双全的英雄:《三国演义》中的智慧超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军师诸葛亮;北朝民歌《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女扮男装的女英雄木兰形象成为爱国女性的代表;著名爱国诗人巾帼英雄秋瑾,也用诗篇表达报国忧民的情怀:“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凡此种种,都是生动形象富有文化底蕴的当代国防教育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好教材。
四、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国防教育课程缺乏足够的认识。从校方来讲,部分地方院校并没有切实实行国防教育,而是把国防教育流于形式或是单一的填鸭式教育,没有实质性举措和措施。从学生角度来说,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学校建立军事理论课程,课程枯燥无味,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分散学习精力进而不能在专业课上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高校的国防教育形式单调让学生感到只是军训、《军事理论课》的学分任务,并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国防教育。
2.高校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不适应发展的要求。在高校实行国防教育,由于大部分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国防生,这就为高校国防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与挑战。教师本身的国防素养不能及时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又缺少对这部分教师的理论基础培养。在课程建设和科研上缺乏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这也为国防教育的实施制造了困难,客观上限制了国防教育在高校的发展和推进。
除此之外,军事理论教材更新缓慢,教材本身缺乏形象、直观的教学图片。国防教育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具体实施方案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国防教育设施不够完善,抑制了学生对于国防的兴趣等因素也导致了教育效果不佳。
(二)针对高校国防教育现状提出的几点建议
1.加强和完善国防教育体制和机制。国家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国防教育在高校实施的具体体制和制度,使高校的国防教育有律可循,有规可守。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使高校国防教育成果有章可从,具体把成果落到实处,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各界人士的检验和评估。
2.加强师资队伍的合理化组建。国家和学校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培养国防教育新型人才,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帮扶,带动整体国防教育的水平的提升,培养更多的国防人才,完善教育成果。搭建部分部队师资与高校师资资源共享,增加培训的层次与质量。实现部队部分师资力量与高校共享。
3.打造高校的国防多元化软环境。帮助学生多角度、多方法了解军事理论和军事信息。利用国家为高校提供财政拨款,改善国防建设硬件环境。让大学生走进部队体验高科技的训练技术与战术。将单一的课本教学方式转变为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多点教学,丰富教育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大学生国防知识素养。同时,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书籍资源与网络资源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基础条件,利用大学生渴求知识的提点,以国防教育为主线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构建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通过突出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将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培育民族精神以国防教育为手段,借鉴其他国家把加强国防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工程,把国防观念作为一种崇高的社会公德进行培育,让国防意识深入人心。高校是教育的最大阵地,在新时期下要有效利用国防教育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爱国主义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精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而高校的国防建设核心和灵魂正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要以国防教育为手段培育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他们的自身实际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自身信念。了解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趋势,国防教育中国防方法和手段的高科技创新处。实现国防教育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培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民族精神,从而为国家输入优秀的人才。
《环球时报》在讨论“什么是未来主流社会”的问题时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会长罗援少将这样认为:“未来主流社会除了应该是一个物质极丰富、法制非常健全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激荡着阳刚之气、充斥着尚武精神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高扬安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旋律的英雄时代。”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国防教育是民族精神培育的载体,是实现培育民族精神重要途径。国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科学知识、塑造大学生高尚人格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崇高使命。而承传中华文化精华与培育民族精神是国防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高低是评价国家国际地位和实力的重要指标,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防实力等各个方面,而所有实力都来源于精神动力和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表现。
参考文献:
[1]罗援.环球时报[N].
[2]傅景云.国防教育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3]曾峥.新编大学生军事教育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4]李民.论高校国防教育的现实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