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探究
2015-12-14张廷潘丽莎范光泉
张廷+潘丽莎+范光泉
摘要:新自由主义思潮是在继承古典自由主义和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是当前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本文在介绍新自由主义思潮内涵的基础上,剖析其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防范和消除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不良影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大学生;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259-02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点领域。近年来,新自由主义思潮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工具,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断渗透和蔓延,特别是在知识分子云集的高校广泛传播,其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产生了冲击和侵蚀,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和高度警惕。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1.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内涵。新自由主义是发端于经济领域、推行于政治领域、传播于思想价值领域的社会思潮,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了新自由主义多种定义。有的学者将其经济政策归纳为:减少政府干预、降低政府支出、减少税收、避免财政赤字和货币扩张,极力鼓吹市场万能论。有的学者提出新自由主义是以“撒切尔主义”、“里根经济学”为代表的思想与政策,其观点不同于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也不同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国家干预主义。[1]有的学者强调新自由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中形成的社会思潮,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三个三”:新自由主义将人性自私论、市场万能论、私有制永恒论作为理论基础;将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作为经济主张;将反对国家干预、反对公有制、反对社会主义作为政治策略。新自由主义鼓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一体化,倡导全球资本主义化。
2.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①新自由主义思潮使部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逐渐淡漠。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强调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坚持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看作是比人类社会及其制度更为基本的存在。新自由主义者认为,个人可以自我支配、自我约束,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不受外界约束。在经济方面,强调个人通过市场和竞争追求经济利益,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政治上,认为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个人权利,个人自由和权利至高无上,政府的合法性取决于公民意志。②新自由主义思潮使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出现动摇。新自由主义宣扬私有化、反对社会主义,其主张和实践使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一些歪曲和错误的认识。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学者和国内部分迷信新自由主义的学者大肆宣扬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前途就是走私有化的市场经济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将走向私有化,甚至提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资本主义全球化是必然趋势,是“历史的终结”[2]。这些错误思想的传播和蔓延,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崇尚私有制的观念,出现了理想庸俗化和低级化的发展趋势。③新自由主义思潮使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滋生蔓延。新自由主义者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制度和纪律约束,助长了部分大学生自由散漫的学习生活习惯。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出现了功利化和实用化的倾向,这主要是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学习上,重实用型知识、轻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择业上,重工资待遇、轻工作性质和发展机会;政治上,出现了功利化的入党动机和社会工作动机。部分大学生最关心的政治问题是自由和民主,但实际上他们所谓的自由、民主却是一种空洞的自由、盲目的民主,核心意图是追求个人利益。新自由主义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和集体主义原则,认为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限制了个人自由,他们贬低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和社会利益之上,给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混乱。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1.认知契合。部分碎片化的新自由主义观点赢得了部分学生的认同。认知契合是指社会思潮的某些具体观点与大学生认知背景相吻合,使得这些观点赢得了大学生的赞同或接受。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塑造期,价值取向尚未定型,给新自由主义思潮提供了可乘之机。新自由主义者大肆宣扬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这些观点很容易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一旦大学生有相近的知识背景,就很容易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事实上,这只是对新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碎片化摘取,断章取义地提取出来的一些相关概念,掩盖了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蔓延和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需求共鸣。新自由主义迎合了大学生崇尚自由的心理。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自从人类社会形成和人的意识产生起,人类就在追求物质的一切活动中融入了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3]所以说,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是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综合过程。人们追求行为的正当性,其本质就是一种社会心理和精神需要。因为社会生活中人具有理性,总要为自己的社会行为寻求合理化证明。新自由主义思潮使大学生为自己的各种“崇尚自由”的行为找到了“理论依据”,很自然地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正当性辩护,这就是一种需求共鸣。
3.利益共振。新自由主义回应了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切。认知契合和需求共鸣是从认识层面及其与行动层面之间的原因分析,尚未真正进入行动层面。利益共振作为实际行动层面的原因分析,是新自由主义思潮能够在大学生中产生较大影响的关键所在。这里所说的利益共振是指部分大学生主动将自己与新自由主义思潮放置于利益共同体之中,主动为其解释和辩护。利益共振有力推动了新自由主义思潮在高校的传播和蔓延。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可以为接受者带来一种精神需要,产生一种象征性利益,从而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与新自由主义思潮建立利益同盟。象征性利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利益。
三、防范和消除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对策建议
1.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鉴别力。抵御和消除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根本之策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创新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和抵御能力。一是做到理和利的结合。通过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理论根源和本质,同时从大学生的心理和利益需求出发,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二是要做到情和理的结合。切实改变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注重融情于理,结合大学生情感实际引导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强化隐性教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三是做到知和行的结合。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引导他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大熔炉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2.健全网络监管,控制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网络传播。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和生活工具,也成为新自由主义思潮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网络教育和网络监管控制社会思潮的传播,对于抵御和消除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至关重要。一是要加强局域网和校园网的管理。通过舆论监控和分析,第一时间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不良思想倾向和问题,及时予以干预和引导,做到“防微杜渐”, 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想教育活动。通过网上知识竞赛、网络论坛、电子刊物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三是要积极搭建网络思想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MSN、飞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建立网上工作室、在线交流室、思想教育博客等网络平台,与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交流与沟通,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和现实困难,引导他们自觉抵御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干扰和影响。
3.推进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功能。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一方面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给西方意识形态向中国渗透提供了机会。承载着新自由主义观点的报刊、图书、影视等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差异性的文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新鲜感和吸引力,同时也使部分大学生在名目众多、内容繁杂、观点各异的海量信息中迷失了方向。因此,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满足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使文化产品不仅能够承载教育引导功能,而且还要有多样性、时代性和可接受性,使之符合广大学生追求时尚、崇尚个性的特点,赢得青年学生的青睐。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层面入手,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王岩,矛晓省.“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政治学研究,2009,(5).
[2]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呼和浩特:远方穗舨社,1998.
[3]唐凯麟.对消费的伦理追问[J].伦理学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