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民族文化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5-12-14杨思墨
杨思墨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主流文化扩散蔓延,世界各个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断缩小,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日益削弱,一些民族的文化有被吞噬的危险。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厚重的国家意义与教育价值。本文在总结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阻碍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的三方面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民族文化;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235-02
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个民族要想持久生存,就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我国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如何生存、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问题。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关乎民族文化的生死存亡,不同民族独特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在幼儿阶段便打下了坚实又难以磨灭的基础。一个人在幼儿阶段所经历的文化体验将作为文化底色影响其成年期文化观念的生长与建构。因此,民族文化的传承、交流、融合与创造离不开幼儿教育,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具有厚重的国家意义与教育价值。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教育应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同时,对幼儿实施民族文化教育,也是我国新一代接班人健康成长的需要。加强幼儿民族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民族文化创新能力。总之,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于国家、于民族、于个人都有着举足重轻的意义。
一、民族文化教育的界定
1.民族教育。关于民族教育概念的界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长滕星认为,民族教育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培养该民族或民族集团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团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的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其中狭义的民族教育为我国教育界比较传统的认识,在我国指对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实施的教育。本文所说的民族教育,采用的是民族教育的广义概念,指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
2.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3.民族文化教育。基于以上理解,笔者在本文所说的民族文化教育即指针对中国多民族实施的、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教育,包括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这里的民族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民族文化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现状
1.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已有经验。①以生活化教育与专业化教育为主要组织形式。生活化的教育指自发形成的一种内生教育,包括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社会教育,依托具体的生活场景,教育内容随机灵活。专业化教育指以当地幼儿园或小学附设的学前班为主的教育机构及社会组织对幼儿实施的启蒙文化教育,由教师使用正规教材在固定的时间与场所内进行。②以当地民族课程资源为主要教育内容。当前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当地民族课程资源为主,包括幼儿服饰文化教育、幼儿饮食文化教育、幼儿民族歌舞文化教育、幼儿传统手工艺文化教育、幼儿民俗风情文化教育等方面,物质文化内容和精神文化内容兼具。如甘肃藏区的夏河拉卜楞幼儿园将藏族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教育中,从节庆习俗、歌舞服饰、工艺建筑等方面入手,组织原生态的教育活动。
2.当前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①缺乏多元文化的理念。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鉴指出:“我们的民族教育在强调科学教育的同时,轻视甚至忽视了人文教育,更为严重的是以汉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束缚了民族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各地区的幼儿园虽已有对当地民族课程资源的利用,但仍过于重视现代科学知识和科普知识的传承,对于本土知识、地方知识的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有限,本民族特色相关内容的呈现仍是依托于主流文化的眼光与话语体系。②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这就要求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必须回归生活,顺应儿童发展的需求。有些幼儿园选取时代久远的教育素材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机械地利用历史材料而不加以改造,唯恐不古不土,脱离了幼儿的真实生活,缺乏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得幼儿在认知活动中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想象力,在对具体的实际经验进行归纳概括时遇到障碍,无法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认识。③课程实施流于形式。在组织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教师单纯地依教材讲、按惯例教,或“拿来主义”作风严重,生搬硬套其他幼儿园、教师的做法,根本不考虑本地的文化资源和本园的实际条件,缺乏长期、完整的民族文化教育计划。
三、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改进对策
1.努力建立多元文化教育体系。多元文化教育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出发点,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促进不同民族、地区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交流。既不过分褒扬当地文化而忽视缺陷,也不仅仅注重主流民族文化的教育而忽视对特色文化的传承。认同是创新的前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应尊重民族差异,因材施教,将不同地区的特色民族文化置于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中去综合考虑、客观评价,不能以标准化的眼光对各地幼儿做统一要求,不能完全用主流文化的标准来衡量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要在一定程度上彰显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给予地方性知识必须的价值认同,这样才能给幼儿民族文化注入必要的动力,才能使幼儿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民族观,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幼儿教育体系,促进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共同繁荣。
2.充分挖掘生活实际中的民族文化资源。认知活动的具体形象性是幼儿心理的基本特点之一。幼儿主要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知过程。幼儿的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更应贴近实际生活。幼儿园环境和课程内容依托于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能够减少幼儿在同化或顺应上的困难。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应按各地、各民族生活的逻辑组织,多样化、感性化、趣味化,应从当地人文背景出发,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中优秀的课程资源,应随着各民族生活情境的变化调整教育内容。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背景,不同民族幼儿的认知特点不尽相同。如果不能照顾到民族幼儿的认知特点的差异,极易引起幼儿学习困难,扼杀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应注重整体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个领域,并明确这五个领域是一个整体、一个总体,提出:幼儿园教育内容要体现“全面性”、“启蒙性”和各个方面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要求五领域的内容应该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整体性,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以为儿童设计的教育活动也必须是整体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参考文献:
[1]滕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J].民族研究,1998,(2):23-30.
[2]王鉴.西北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与教育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10-13.
[3]徐莉,陈时见.论民族幼儿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与对接——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幼儿教育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05,(4):16-18.
[4]宋生涛.夏河拉卜楞幼儿园原生态教育特色浅论[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34-36.
[5]王晓春.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6,(7-8):37-38.
[6]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04,(1):112-117.
[7]蔡迎旗.多元文化中的幼儿民族文化教育[J].山东教育,2002,(1-2):30-31.
[8]史大胜.试论汉族幼儿园里的少数民族幼儿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5,(3):90-94.
[9]蔡迎旗.重视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J].幼儿教育,2001,(12):8-9.
[10]黄菊英.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幼儿民族文化教育浅析[J].现代阅读,2011,(11):191.
[1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2-83.
[12]石翠红.走进民族生活的民族幼儿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3):57-61.
[13]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