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化与职业化协同转型的实践探索
2015-12-14匡希龙谢立辉张向超
匡希龙+谢立辉+张向超
摘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以多元化的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地方经济需求以及自身特征为立足点,按其专业化与职业化并重的态势进行专业定位。以培养“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的工程技术职业化人才作为专业发展模式,构建“三从四得”校企双边协同合作育人理念,改造重构“理实一体化”的校企实训多功能综合中心,打造真正在施工一线“接泥气”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旨在及时有效的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及其专业群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地方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化;职业化;转型并轨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44-02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倒逼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要求形成与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结构。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是比较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选择[2]。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定位[3],重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本文提出的“职业化”,是指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掌握本专业的设计标准,熟悉本专业的施工规程规范,了解本行业企业的文化特点及管理流程,真正成为新形势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土木工程行业的转型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专业培养方案与行业发展间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工程实际、企业需求存在较严重的脱节,即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本专业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学生的知识体系泛而不精,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无法达到土木行业工程师要求的理论及实践层次;另一方面,面向工程实际不到位,与土木行业结合、与企业的联系合作不紧密,培养的学生工程素养低。如仅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而言,学生对工程的理解、相应的工程技术、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等各方面的能力尚达不到企业的期盼;学生的岗位知识,包括企业管理岗位、项目管理岗位和职业素养等的知识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学生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包括对现行规范标准的掌握、岗位工作语言等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些均体现了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工程实践能力的缺失。因而,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目标与土木行业需求的符合度、默契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2.校企产学协同合作的“融入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校企协同合作深度不够,还停留在表层。原因在于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愿望不强,不能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共同体。这样,校企合作就容易出现流于形式和表面化,深度合作的问题难以突破。此外,忽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影响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原因在于校企合作中,往往更多的是从学校角度出发,缺乏对企业利益的考量。学校仍处于合作的主导地位,企业处于“人情配合”的辅助地位。再者,校企协同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建立不健全,制约了产学研的深层次发展。
3.实验室建设的“开放度”有待进一步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投资入上千万的经费,购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以满足教学、科研及技术服务的要求。然而,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实验之外,由于受到学校平台的制约,专任教师大都无科研项目、无技术服务项目,整个实验室几乎不会也没有机会向教师、向社会开放,导致部分实验设备利用率较低、甚至闲置,在尘封中锈蚀。
4.专业与课程建设“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由于交通土建结构的调整和行业的转型升级,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为了节省土地资源,城市建设正在向“高”和“深”发展,即高层建筑、高架桥、轻轨、地铁。为此,需要深度改革专业建设模式及课程体系,对社会需求做出快速的回应,打造地方特色的专业群。
5.团队建设的行业“把控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学历、重理论水平,而忽视教师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学术资格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师制度与“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和灵活用人制度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进的青年博士基本上出了校门(作为学生)又进校门(成为教师),没有任何实践经历,解决工程实践的能力较弱,其技术服务水平远远跟不上土木行业的发展,缺乏行业的前瞻性、主导性及影响度。
二、土木工程专业及专业群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1.培养“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的工程技术职业化人才。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施工一线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
为此,作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群必须及时有效的对接当地的房地产业、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紧密联合当地的路桥总公司、建筑总公司、港口航运公司等施工企业,共同培养本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本专业的实用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点,培养“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土木行业的动态需求。校企共同研讨和制订本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以“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提高创新意识”为宗旨,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进程安排上,对实践环节及部分课程将采用导师制,分别进行校企联合指导及企业导师现场授课。
2.促进产教深度专业化及社会化。将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政府参与和指导下的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校企双边共赢为动力,以科技攻关为桥梁,以专业对口就业率作为民生工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与企业的密切交流,致力于校企协同合作教育。
为有效解决目前校企合作中的突出问题,当地政府、企业、学校三者必须协调一致,缺一不可,构建“三从四得”校企双边协同合作育人新范式。所谓“三从”是指,从当地政府的层面加强对区域高教的统筹规划以扶植校企合作,从行业或企业层面注入资金或购置设备真正支持校企合作,从学校层面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攻关优势,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四得”,即通过校企协同合作,当地政府从中获得本地区社会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态势,企业从中获得对口的优秀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学校从中获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技术服务课题,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岗位。具体办法是:第一,将专门成立推进校企协同合作委员会,并建立推进校企协同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以此促进校企、校地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和合作研究。第二,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对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教学计划、质量考核标准等研讨和交流。第三,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要充分体现教学功能的发挥。应积极寻求有实力、专业人才需求旺盛、重视教学与员工培养的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建立合作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均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共同管理考核;从顶岗实习基地聘请企业一线能工巧匠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为企业员工转岗培训和技术升级、职业资格与技能等级认证、新型施工材料的开发及其施工技术难题攻关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3.改造重构一个多元化、开放式、动态式的理实一体化校企实训中心。一方面,内部挖潜改造。本着“适度先进、突出实用”的原则添置实验设备,既要满足校内实验实训项目对实验设备的功能性和台套数要求,同时也要兼顾教师开展技术服务工作时对实验设备先进性的考量;淘汰落后设备、大量增加新型设备、适度补充先进设备;同时,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将配置相关的应用软件,建设仿真实验室、情景模拟实验室;进一步优化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及创新创业实验,全天候对学生、教师及合作企业开放,以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
另一方面,对外“筑巢引凤”。开展与行业、企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的横向联合与深度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等,强化技术集成与创新,提升学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比如,为外省驻当地的施工单位、监理公司、检测中心无偿提供实验场地,建立校内的现场实验室。此举在为企业节省大量资金的同时,教师能有机会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学生能有机会操作企业提供的先进仪器,实现企业实验室与校内实训中心的一体化。
三、结语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群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并重发展,不是单方面的改革与实践,而是在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主动转型发展中逐步推进的。必须明确本专业转型发展的目标和标准,在此基础上,深度透视“病灶”、对症下“猛药”,才能真正有效的推动本专业职业化转型的实质性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Z].
[2]夏建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路[J].教育实践,2014,(04).
[3]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