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生物学授课形式改革与实践
2015-12-14顾爱星罗明韩剑周刚曲延英
顾爱星+罗明+韩剑+周刚+曲延英
摘要:通过阐述高校开展微生物学授课形式改革的意义以及对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列举连续3年进行微生物学授课形式改革的对象和方法,分析总结改革效果,指导今后高校专业基础课的授课。通过编写《微生物学习题集》、设置讨论课、撰写课程论文、使用多媒体课件做专题汇报、设置闭卷期中考试等授课形式相结合的引导式教学模式,构建了多元化授课形式体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多学科综合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关键词:高校;微生物学;授课形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36-03
微生物学课程是一门高校生物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农学、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园艺、林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专业学习中,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承上启下的课程,为学生开启了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大门。探索如何完善微生物学课程的授课形式,可以管中窥豹,帮助完善其他专业基础课的授课形式。为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新方法、新体系和新机制,全面适应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本教研组以新疆农业大学生物类专业大学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学》的教学为研究本体,探索高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形式的改革,形成教师课堂讲授,设置学生《微生物学习题集》作业、讨论课、论文题库、多媒体专题汇报、闭卷期中考试等授课形式结合的引导式教学模式,构建了多元化授课形式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综合能力。
一、完善授课形式的意义
“授课形式”,顾名思义即是指教师上课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1]。传统的授课形式注重教师的“教”,以闭卷期末考试考核学生的“学”[2],如本微生物教研室的授课形式曾经历教室授课板书、实验课授课板书,教师田间教学录像带、实验操作技术录像带,多媒体教学课件、录制实验操作视频、多媒体实验课件等三类形式,考核成绩以闭卷期末考试、考勤、课堂提问加实验成绩的形式组成,收到促进学生平时学习的效果。但是随着知识更替的快速化、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学习途径的多样化、社会要求的实用化,以往传统的授课形式在促进学生学习自觉性、检验学习成果有效性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有待改进。在教课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平时很少复习,更少预习,大多数学生在全部理论课结束后仍未进行系统复习,寄希望于考前突击,结果期末考试不到40分,造成考核成绩不及格;有些学生勉强及格,但考试后很快就遗忘了这些短暂记忆的知识,在下学期学习后续相关课程时,不记得“微生物学”课程的内容,发挥不了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承上启下作用。
(一)对当代大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
对于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求他们听懂、理解课堂知识,更要求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成为工作岗位的普遍要求[3]。国内外高校要求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强调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又要以实际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传统授课形式已不能满足要求[4]。
(二)高校授课形式改革
授课形式是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王毅[5]认为当前课程的授课形式基本都采用课件讲授形式,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均不强;应采用除课件外,如动画演示、实验的视频演示和课后习题等授课形式。靳瑰丽等[6]采用教师讲授、启发互动、自主学习、课后辅导、任务驱动、分组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授课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其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上方式均在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精神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本研究授课形式改革的对象
针对我校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园艺等专业的民语言、汉语言班级,对平行班设置同样的改革方法,进行比较。
二、授课形式改革的方法
(一)编写《微生物学习题集》
在所有学习“微生物学”的班级使用。
(二)设置讨论课
在平行班中的一半班级使用。根据章节设计讨论题库,每章设计两道讨论题,围绕本章重点、研究热点、专业焦点设计无标准答案的讨论题,能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查阅文献能力、多学科综合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每班6人一组,每次课后布置一道题,由每小组组长组织课后查阅资料,然后小组讨论形成一个完整结论,需要有理有据;在下次课堂上,由每小组成员轮换汇报两分钟,可以采用word文件或PPT形式汇报;最后学生得出最终结论,教师点评,时长20~30分钟。
(三)撰写课程论文
着眼于课程重点问题和研究前沿,设计课程论文题,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后撰写成文,要求3000字以上。
(四)使用多媒体课件做专题汇报
在平行班中的一半班级使用,每6名同学组成一组,课后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上由一人汇报。
(五)设置闭卷期中考试
对前半学期“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考核,设置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和问答题等五种题型,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情况。每个班中的一半同学参加,有些班级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有些班级采取指定人员的方式。
三、授课形式改革的效果
(一)编写《微生物学习题集》
共14章,约1200道题,涵盖本课程全部重点和难点,60%主观题,40%客观题,难度和题型与卷面考试一致。学生通过跟随学习进度做题,掌握重点和难点,测试自己掌握的程度,提前熟悉考试的难度和广度。其中包括实验题,帮助巩固实验理论和操作步骤。
(二)每节课讨论一道讨论题
提高了学生实践性、查阅文献能力、多学科综合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学生学会使用本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查阅“中国知网”的中文期刊和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三)建立“微生物学课程论文题库”
共设计了25道论文题,每班可选择其中不同的题;学生查阅文献资料,3个班的学生每人撰写了一篇3000字以上的课程论文;为撰写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四)使用多媒体课件做专题汇报
学生上网查阅中外文献,到图书馆查阅图书,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提高查阅文献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计算机软件使用能力,锻炼自信、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每组平均成绩可以达到87分,提高了最终考核成绩。
(五)设置闭卷期中考试
使学生提前熟悉期末闭卷考试的题型和难度、广度,对自己学习的薄弱点有所认识,调整下半学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
(六)调查问卷结果
将《考核时段改革效果调查表》发给3个班参加闭卷期中考试的56名学生,收回56份,分班统计A、B、C、D选项的人数、百分率,并求出三个班百分率的总平均值,结果如下表1。
结果显示,54.0%的学生觉得只有期末考试的课程考核制度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58.9%的学生觉得有必要改革只有期末考试的课程考核制度;45.3%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考核周期应分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61.9%的学生针对本课程赞成进行期中考试;当要求参加本次期中考试时,42.2%的学生最初的认识是督促自己学习;58.5%的学生乐意再参加期中考试;53.0%的学生希望采用闭卷期中考试帮助提高学习水平,24.0%希望采用开卷期中考试帮助提高学习水平,23.0%希望采用论文帮助提高学习水平;71.1%的学生认为通过期中考试能促进自学能力;通过期中考试能帮助77.2%的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性;43.3%的学生为本次期中考试复习了一周;67.2%的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参考了教材,70.2%的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参考了课堂笔记,95.1%的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参考《微生物学习题集》;67.7%的学生认为《微生物学习题集》帮助熟悉考试题型;48.0%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期中考试试卷总体质量好;55.4%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期中试卷知识点覆盖大;39.8%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期中试卷突出了重难点,49.1%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期中试卷有重难点体现,但不够突出;70.5%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期中试卷难易度适中,比例合理。可以看出,学生通过期中考试,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促进自觉学习,体会到《微生物学习题集》的复习作用;少数学生觉得期中考试增加负担。
(七)考核成绩统计
自愿报名参加闭卷期中考试的成绩较好,平均分有52分,与闭卷期末考试成绩49分相比,可稍微提高考核分数;指定参加闭卷期中考试的学生成绩较差,平均分只有42分,拉低了考核成绩。今后需要强调平时课后复习和阶段性复习的重要性,强调“记忆规律”,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漫长、自我锤炼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尤其是掌握网络学习、查阅中外文文献的方法和途径;会使用统计学、生物信息学软件,使之开阔视野,跟上时代。课堂学习的知识只是本学科的主干知识,要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就需要学生阅读大量文献、参与科学实践,沿着“学习—总结—创新”之路,将授课形式改革的精髓“锻炼自我,成就自我”贯穿于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王若梅.中美两国大学教师授课方式比较研究[J].教学研究,2002,25(4):313-316.
[2]马德英,蔡超,张新,等.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授课形式的改革与探索[J].教学研究,2013,36(4):79-81.
[3]郭瑞峰.创新人才培养对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5(36):162-163.
[4]卿培亮,唐瑞.浅谈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8,25(2):41-42.
[5]王毅.基于通信电子线路(高频)课程的课堂教学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172-173.
[6]靳瑰丽,张鲜花,朱进忠,等.“草地资源调查规划学”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化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