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5-12-14凌云
凌云
摘要:从高校辅导员团队的内涵和建设意义出发,分析了目前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现状和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业务型基础团队、研讨型发展团队、能力型高级团队的目标,并深入探究了辅导员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辅导员;团队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025-02
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出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前景明朗。构建辅导员团队,创建辅导员品牌对于辅导员自身发展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有着重大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团队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团队一词的解释是:具有某种性质的集体,或有共同目的、志趣的人所组成的集体,其构成要素总结为5P,分别为目标(Purpose)—人(People)—定位(Place)—权限(Power)—计划(Plan)[1]。对团队的理解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在他的著作《团队的智慧》中指出,团队是指一定的具有互补技能,并且愿意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2]。
基于以上团队的内涵,结合辅导员工作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校辅导员团队:以高校的文化价值理念为基础,以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为立足点,以学生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为核心,以更好地开展工作、发展学术、促进管理为共同目标,由知识技能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辅导员个体所组成的特殊群体[3]。高校辅导员团队的建设对于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增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辅导员团队建设是落实国家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有效手段。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法规,诸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长期从事该项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辅导员工作正赶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然而,各项政策法规如何落到实处,辅导员如何正确定位自身角色,找到职业归宿感、幸福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专家学者们却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观点。无疑,团队建设为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径。人终究是群体的动物,需要在自己的社群圈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这个群体具有高度凝结的特征,自然会心甘情愿为之付出[4]。团队建设就是辅导员队伍的品牌发展建设,能够起到凝聚人心,稳定队伍,提高效能的积极作用,而通过辅导员团队合作,形成工作、科研、管理的合力,共同思考自身的发展和出路,自然能引得学校、社会的重视和认同,积极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
2.辅导员团队建设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工作繁杂琐碎,千头万绪,学生思想多元化、复杂化,辅导员身份也从单一的“政治引导”走向教育者、管理者等多重身份的组合。只有通过团队分工协作的工作模式来适当分担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分解其角色压力。这样也有助于使辅导员全面深入了解和研究所分工负责的工作领域,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程度。
3.辅导员团队建设是提升辅导员工作实务和研究能力的有效载体。建立高校辅导员团队,打破院系、专业的栅栏,把分散的辅导员聚集起来,根据工作方向和个人所长建立团队,为团队成员间提供大量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在团队的工作氛围下找到自己的发展需求,使每位辅导员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使开展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和水平更专业,有助于整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在有效开展工作的同时,大家集思广益,交流讨论,对自己所负责和擅长的工作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更能产生思想的碰撞和火花,更容易产出科研成果,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现状和困难
从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看,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隶属不同院系,“各自为营”开展工作,团队意识淡薄;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科研意识不强,创新研究水平不高等,加之有些学校对于辅导员工作不重视,导致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团队建设工作推行不力,总体看来,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困难。
1.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且流动性大。(1)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各个高校的整体情况来看,辅导员年龄较轻,一般是刚刚走出校门的本科毕业生,加之辅导员岗位流动性大,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辅导员较少,难以形成老、中、青的队伍梯队[5]。(2)专业结构不合理。高校在招聘辅导员之初,并没有长期科学的规划和配置,导致辅导员的专业结构单一,为辅导员今后发展方向及团队建设等都带来一些困难。(3)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辅导员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而且,男性在辅导员岗位一旦工作较为出色,就会被其他管理部门挖走,很难在辅导员岗位上长期工作。
2.辅导员团队合作意识不强。从高校管理部门来看,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理念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上级部门的推力不够;就辅导员个体而言,个人责任意识强,一般重视单打独斗,对各自分管工作尽心尽力,但缺乏主动配合和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实际工作中,缺乏沟通和交流,投身团队的积极性不高,团队意识淡漠。
三、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1.以学生事务为中心,构建业务型基础团队。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所以辅导员团队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满足基本日常工作的需要,提高工作执行力和实效性。按照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标准,把各个二级学院的辅导员组织在一起,通过系统培训形成思想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团队;辅导员通过交流和合作完成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事务中抽身,借助他人的和团队的力量把自己锻炼成专家和能手,通过专业分工、通力合作、优势互补、互帮互学、新老交替,实现辅导员队伍结构优化,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执行力和科学化管理能力,形成辅导员队伍集团化作战的强大合力,并将这种合力转化为团队的优势。
2.以科研创新为核心,构建研讨型发展团队。新时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贫困生问题、就业问题等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并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而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恰恰能够应用集体智慧,采取团队方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和支持辅导员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学术研究,运用第一手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归纳总结,形成理论成果,并反过来指导工作实践。辅导员团队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开拓职业生涯发展的新局面。
四、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1.领导高度重视,为辅导员团队建设提供巨大推力。高校辅导员实行的是学校和院系两重管理模式,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分散到各个二级学院管理,如果没有上一级领导部门牵头,仅靠辅导员个人的自觉自愿,团队建设工作很难真正开展。因而,一方面,学校领导要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要从经济待遇、政治待遇上真正关心辅导员,重视辅导员的引进、培训、使用和晋升,积极协助制定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相关制度,提供固定场所和必要的经费,支持辅导员团队建设。另一方面,学生处、团委等学生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在整个团队中承担着宏观指导与协调配合的作用,搭建工作平台,推进高校辅导员团队的顶层设计与体系建设,做好团队成员之间沟通、协调以及激励措施的制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政策、经济等方面的支持,保证团队合作的顺利实施。
2.完善考评激励制度,为辅导员团队建设提供不竭动力。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团队蓬勃发展的动力,是实现团队共同愿景的保证[6]。高校要立足现状,对辅导员团队进行职业规划的指导,并根据职业规划制订长期的培养计划,为辅导员团队建设创造条件,在落实岗位设置、岗位待遇、岗位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并不断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职称评定方面,可以给予辅导员团队单独职称评定的指标,不用在院系内部和专业任课老师较量,对有突出理论成果或实践贡献的辅导员,更应该将其职称评定条件放得更宽,从而培养出教授、专家、学者型的辅导员;行政晋升方面,高校可以制订一套辅导员逐步晋升的标准,科学管理、考核辅导员团队成员的,明确晋升条件,有特殊成绩者甚至可以破格晋升;学习激励机制,鼓励个人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提高学历水平。
3.加大学术研究,创建辅导员团队品牌,提高其社会影响力。辅导员团队成员要不断加强学术科研,申报省部级各类课题,集团体之力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难题、热点问题;积极支持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各级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建立团队品牌效应;积极宣传成员优秀事迹,扩大团队在校内外的影响力。团队成员自身应该抓住契机,以辅导员团队为依托,敢于迎接挑战,走出一条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品牌建设与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成华军.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理论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3,(10).
[2]Jon R.Katzenbaeh,Douglas K.Smiht. The Wisdom of Temas[J].Mckinswy & ComPnay,Inc,1999.
[3]俞世恩.高校校院辅导员团队分层建设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
[4]商圣虎.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及努力方向[J].赤峰学院学报,2014,(5).
[5]张雅丹.浅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3,(2).
[6]宋娜.高校辅导员队伍团队建设现状与改革路径探析[J].高校辅导员,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