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期浙江官方难民救济问题探究
2015-12-14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浙江绍兴312000
沈 航(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 浙江 绍兴 312000)
抗战前期浙江官方难民救济问题探究
沈 航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 浙江 绍兴 312000)
1937年末,随着浙西各地沦陷,数百万难民涌入浙江后方,遂形成了抗战前期浙江难民群体。难民救济就成为浙江官方面临的一大问题。为救济难民,浙江省政府成立了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浙江省分会作为难民救济的主管机构。浙江省分会通过消极救济与积极救济的方式开展救济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效,为抗战后期浙江救济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抗战前期;浙江官方;难民救济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寇铁蹄所到之处杀烧掠抢无恶不作,沦陷各地民众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到后方,逐渐沦为难民。被民众称为“救苦救难”的难民救济遂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抗战时期浙江官方的难民救济工作随着难民救济主管机构的不同可分为前后两期。抗战前期浙江难民救济工作的主管机构是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浙江省分会,后期调整为浙江省振济会。其中抗战前期浙江官方的难民救济活动因其从无到有,从欠缺到完善,对后期浙江省振济会的救济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省内各地市档案馆、图书馆所藏抗战时期报刊档案文献,希图对抗战前期浙江官方难民救济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日军的暴行与抗战前期浙江难民群体的形成
抗战前期浙江的难民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逃离沦陷区或交战区进入后方的民众,以及受日军战火影响伤残与丧失生计的后方民众;一类是遭受水、旱、风、虫等自然灾害侵袭而需要救济的民众。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为迅速逼迫国民政府投降,集结重兵向宁沪杭等地进犯。1937年10月14日,日军攻占嘉善,18日占领平湖,20日占桐乡。11 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一带登陆。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为扩大战果日军将进攻矛头直指杭州,12月24日,杭州沦陷,自此浙西1市17县大部沦陷。
杭州沦陷后,日军大肆掠夺,“以军用车载运一切凡可使用之物品,”甚至是玩具、剪刀等物品也绝不放过。日军还放火烧城,宣称“一切民房日军当尽量加以彻底破坏”,以致杭州三日大火[1]。为满足兽欲,日军强迫大世界开业供其娱乐,还在大亚、大陆、东方、清泰第二旅馆等地各设妓竂,强迫良家妇女供其淫乐,每次售票一张,纳费两元,门口驻有宪兵。此外梅园小吃馆改组为料理店,高长兴改为大东料理店、协顺兴改为新东方料理店。城内各米店由宪兵统制,“以最劣之米售最高之价”。城内设小菜场,售价高昂,“猪肉每斤达洋四角半”[2]。在嘉兴、湖州等沦陷地区,大量房屋被烧毁,无数民众被屠杀,浙西俨然成为人间地狱。
面对日军种种暴行,浙西沦陷区民众纷纷逃离,由此形成了抗战前期浙江难民群体。抗战前期浙江难民大致由三部分人组成。最多的为杭嘉湖民众;其次为战前在南京、上海、浙西等地经营农工商业的浙江民众。如宁绍一带的商人、东阳的土木工人、温处一带的农民,此外还有部分淞沪难民。除从沦陷区进入后方的难民外,还有大量后方民众因日军侵袭而沦为难民。其中受日机空袭而沦为难民者为数众多。日军攻占浙西后时常派飞机轰炸后方,妄图破坏后方生产,瓦解抗日军民士气。其中宁波、萧山等地受日机轰炸最为惨烈。宁波是浙东沿海重要港口,因此淞沪会战开始后,宁波就成为日机轰炸的重要目标。据统计自1937年9月至1941年3月,日机空袭市区达135次,其中7次轰炸最为惨烈,造成了无数军民伤亡。萧山与杭州隔江相望,经常受到日机轰炸。从1937年底至1938年末,日机共轰炸萧山10次,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1937年11月30日大轰炸,日军出动战机十一架,直接导致江寺前县党部及附近民房都被震坏,毁屋共千余间,平民死伤者达五百余人.后经官方公布,当天发现收殓的有七百四十六具。加着私人自殓和在火场上未掘出的,一起在两千名以上。金华、绍兴等后方均不同程度遭到日机轰炸。仅1939年,浙江后方因日机轰炸死亡436人,重伤233人,轻伤251人,房屋损失3860间,财物损失估计1065700元。1940年因日机轰炸死亡830人,重伤626人,轻伤648人,房屋损失10060间,财物估计损失6424800元。
另外,受自然灾害侵袭而沦为难民的民众也是抗战前期浙江难民群体的一大组成部分。浙江地处东海之滨,时常遭受天灾侵袭。据不完全统计,从1901年到1948年,浙江有不同程度的水、旱、风、虫、冰雹、霜冻等灾害共1036个县次;平均每年21.58个县次,受灾县份遍及全省。]抗战时期浙江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水旱虫灾连年不断,有些地区甚至各灾并存,大批民众因此沦为难民。仅1940年,浙江省遭水旱灾害袭击的县就达14个。具体灾情可见下表:
表1 1940年浙江省14个县灾情统计
总之,据当时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浙江省分会接根各方报告及调查所得,抗战前期,浙江省难民人数约近300万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无依无靠,均需浙江省官方救济才能勉强度日。
二、抗战前期浙江官方的难民救济工作
战前浙江省的救济事务主要由省赈务会、省区救济院、省会积谷仓管理委员会、省立贫儿院分别办理。1937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负责全国的难民救济工作。10月,浙江省政府成立了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浙江省分会(后简称省分会),负责全省的难民救济工作。浙江省官方救济工作主要由消极救济与积极救济两部分组成。
消极救济是单纯依靠政府对民众给予物质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救济方式。省分会主要从接引移置、散放急赈、设所收容三方面开展工作。接引移置。浙江省有大批难民无力迁移后方,他们大多集中在萧山、富阳沿江一带以及富阳、新登一带的山区。因此,省分会一面派遣得力人员深入该地区调查宣抚,劝导难民后移;一面派员驻扎各要道,督促当地支会专门办理登记、接引、转送等事宜,逐渐将这些难民移置到金华、衢州等地。散放急赈。对于停留在战区附近不愿意远离、刚收复县份、新近回乡等难民,省分会派员携款,督同当地负责长官,散放急赈。1938年底,武康被日军侵入,并占领该县京杭国道以东地区。省分会急拨款3000元急赈,但仅发放国道以西十一乡镇及莫干山地区。次年,武康沦陷区十五乡镇请求省政府救济。经省政府批准,省分会派员潜入武康沦陷区,秘密发放急赈。“家中一至二口者,每户发一元,三口以上者,每户发放二元,共发放一千八百余户。”[3]设所收容。随着涌入后方难民人数的增多,一些无籍可归、无亲朋可靠且身无长技的难民无法生存,因此浙江省政府、省分会督令各县支会设立难民所收容。收容所供给膳宿,所内组织设备及其他一切设施均由支会指派人员按照保甲编制实施管理,并在所内选择能工作者,让其从事制造军用草鞋、布鞋及洗衣、清道、制茶叶等工作。至1938年5月底,已有难民65000余人经培训后出所,所内仍有11300余人。至1939年8月底,经收容所收容后再行护送他往者90619人,在所者11040人。
积极救济是以政府为主导引导难民自食其力的救济方式。省分会主要从筹置难民染织工厂、难民垦殖、设立运输手车队、难民筑路、难民织造军用鞋、组织难民服务团与难童教养等方面开展工作。筹置难民染织工厂。省政府下拨开办经费10万元,由农民银行借垫。3月初,省分会在永康县芝英开设难民染织工厂,4月28日开工。该厂的产品主要供给军队使用,大量的军队订单使抗战前期难民染织工厂获利颇丰,不久工厂即将由农民银行借垫的10万元开办费如数归还上缴。难民垦殖。省分会鉴于省内难民人数众多,收容困难,除在永康设纺织工厂招收男女难民入厂工作外,由总干事王惟英草拟移民计划。移民计划分为省内就垦与省外移垦两种。省内就垦有萧山、绍兴等地。省政府规定将已破坏之机场公路等闲置土地放垦。如江山县将原有桐场苗圃选用难民种植杂粮。1938年2月底,国民政府浙闽监察使陈肇英莅浙。王惟英前往永康向其陈述浙江移民计划。当时与浙江交界的福建崇安县,土地肥沃,颇宜耕种。但因内战,人口减少10万,仅剩5万余人。福建省主席陈仪为增加生产,曾请浙江省从江山农户中移400户到崇安垦殖。垦殖所需的土地、种子、房屋等均由福建省政府提供。浙江省政府允诺派遣难民赴闽就垦。除此之外,浙江省政府还与安徽省达成移垦协议。设立运输手车队。省政府拨款购置手拉货车2000余辆,选用年富力强且有眷属者,编为手车队从事运输。据省分会于1939年10月下旬举行的第三届第一次会议报告可知,编为手车队车夫者897人,预计能容纳车夫2000人,每人每月给工资约18元,可养活眷属六七千人。难民筑路。浙江各地公路因战乱破败不堪,省政府招募大量难民编入养路班修筑公路。省政府限定每2公里能容纳工作难民1人。按照全省官有公路1500公里计算,可安置难民750人。此外省分会利用金华至兰溪公路改线机会,选用难民服役,总计参加筑路的难民有300余人。难民织造军用鞋。省分会拨发开办资金300元,并流动资金1200元,令金华县支会组织难民制造草鞋。1938年4月6日开工,每日参加制造之难民初为300人,后增至400余人,每月可制草鞋60000余双,每人每日可得工资2角至3角不等。组织难民服务团。省分会于1938年4月18日考选难民中的优秀青年30余人,加以训练,组织难民服务团,将其派至各重要地点协助救济机关办理救济事宜。每人由省分会月给生活费及川旅费。浙江省振济会成立后,为征用沦陷区青年充任服务员,特举办公开登记,经核准登记后参与面试,合格者予以录用,规定待遇每月生活费18元至20元[4]。难童教养。省分会制定难民教育设施通则后,令各县支会在救济力量能力所及之地开办儿童班或简易教育班以救济难童,并由省政府决定战区儿童教养实施计划,确定教育经费,落实开办事宜。据省分会统计,1939年各支会设班教难童养者733人,入贫儿院者1508人,在芝英难童教养团者514人,经保育会收养者约500余人,送往湘西者约300余人[5]。
三、结语
抗战前期浙江官方的难民救济工作是整个抗战时期难民救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团结全国各族同胞坚持抗战具有积极意义,其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第一,抗战前期浙江官方的救济全方位调动社会资源,帮助和救济最多数遭受战争伤害的民众,避免我国在战争前期丧失大量人口。据统计1935年浙江省人口总数为21230749人[6],到了1943年浙江省人口总数为21701861人。人口数不减反增,当然其中有沦陷区难民迁入的因素,但从中亦可见浙江官方难民救济的成果。
第二,抗战前期浙江官方的救济可以最大程度增强难民抗日必胜的信念,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尤其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官方将抗日救亡教育融入难民救济工作中,鼓励他们积极投身抗战大潮。
第三,抗战前期浙江官方的救济活动为此后的难民救济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抗战前期流入浙江后方的难民人数是历代所未有的。面对如此挑战,浙江省分会通过消极救济与积极救济的方式,为支援抗战做出了积极努力。浙江省振济会成立后,继续沿袭浙江省分会的救济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救济方式,拓展救济范围,最终带领浙江难民渡过难关,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四,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现代社会,疾病、自然灾害、局部战争仍旧影响着世界的繁荣发展,也因此出现了新世纪的难民问题。而抗战前期浙江官方的难民救济工作所取得的经验依旧能为我们探索新时代的难民救济途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倭寇浩劫[N].东南日报,1938-01-12.
[2]铁骑下之杭州[N].东南日报,1938-2-20.
[3]浙难民救委会加放武康急赈[N].东南日报,1939-3-2.
[4]省振济会登记战地服务员[N].东南日报,1939-5-19.
[5]粹衷.浙江省战时难民救济[J].决胜周刊,1939(18):31.
[6]徐世治.浙江省历年人口统计[J].浙光,1940(24):14.
(责任编校:张广宇)
The Study on Refugee Relieving by Zhejiang Government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SHEN Hang
(Research Department,Zhejiang IndustryPolytechnic College,Shaoxing,Zhejiang 312000)
In the end of 1937,the west land of Qiantang river was occupied by Japanese soldiers.Millions of refugees rushed into the rear area of Zhejiang,so the refugee group of Zhejiang began to arise.Refugee relieving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faced by Zhejiang government.In order to relieve refugees,Zhejiang government set up Zhejiang provincial branch of special period refugees relieving council.Zhejiang provincial branch took positive and negative measures to relieve refugees,and achieved great success.The hard work of Zhejiang provincial branch of special period refugees relieving council gave positive guidance to the refugee relieving work of the lat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the early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Zhejiang government;refugee relieving
D 693.66
A
1672-738X(2015)06-0103-03
2015-08-03
沈航(1984—),男,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