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德容对岳阳楼的历史贡献

2015-12-14何林福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重修岳阳岳阳楼

何林福

(岳阳市人民政府, 湖南 岳阳 414000)

论张德容对岳阳楼的历史贡献

何林福

(岳阳市人民政府, 湖南 岳阳 414000)

张德容(1820-1888),清咸丰三年进士,在京任翰林院编修、军机处章京等要职,精通诗书画,也是晚清大藏家。1871年、1879年两次出任岳州知府,重教爱民,多有惠政,影响深远。曾两次重修岳阳楼,成功创造了现代岳阳楼模式,对岳阳楼的建设和管理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清代;张德容;岳州知府;岳阳楼;历史贡献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开始进入新的历史转折期,期间连续发生修缮岳阳楼、重修岳阳楼宸翰亭、发布《为出示严禁事》、撰《重修岳阳楼宸翰亭记》、《重修岳阳楼记》、《重修岳阳楼序》,特别是重修岳阳楼创造了现代岳阳楼模式等标志历史转折的重大事情。在历史转折中,有一位关键人物,他就是张德容。

张德容画像

张德容(1820—1888),名谷,字德容,自号“松坪”,浙江衢州市人。清咸丰二年(1852)举人,咸丰三年(1853),中进士甲第二十六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咸丰六年(1856),因其成绩优异留任,被授予编修一职,正式成为翰林。此后,他又在朝中任军机处章京、兵部郎中等,职掌军政机要。1871年以后,张德容离京外放,曾两度出任岳州知府,两次大修岳阳楼,还编修了《岳阳救生局志》等工作,关心民瘼,颇有惠政,影响深远。他精通诗、画,也是晚清大收藏家,以收藏金石碑帖为主,并以藏宋拓《石门颂》为世人惊叹。随着藏品的积累和时机成熟,他在1872年利用“十余年间服官之暇”,于“草堂养疴时”完成《金石聚》十六卷,由于他的斋号是“二铭草堂”,所以书取名《二铭草堂金石聚》。太傅翁同和在《题张松坪潇湘梦游图》中说:“岳阳太守贤大夫,吏才诗笔当今无”,是岳阳楼历史上最大的功臣之一。

一、修缮岳阳楼与重修宸翰亭供游人之览胜

岳阳楼在清代,水、火、兵灾接连不断,或修或毁,不知几易。到咸丰十一年(1861)时,巴陵人,新化教谕张垚写《辛酉秋,司锋辰郡俸满假日归,偕同人登岳阳楼晚眺有感》和周耀祥《九日偕友人重登岳阳楼》诗,所描写的便是:“荒烟颓壁认苍茫”和“楼阁惊心半劫灰”的凄凉景象。同治六年(1867),湖广总督曾国荃拨岳卡厘税,对岳阳楼和斗姆阁(后改为三醉亭)进行了全面维修,也是好景不长。尔后,风雨飘摇,岳阳楼又出现了衰败景象,亟待修缮。

时间进入同治十一年(1872),张德容第一次任岳州知府。初来乍到,一时忙于政务,还来不及整修岳阳楼。但他看到了岳阳楼的价值和要修缮岳阳楼的重要性。正如他在《重修岳阳楼宸翰亭记》中所说:“以余观斯楼之屹然而峙也,右挹荆江之波,左临洞庭之胜,前望君山,后耸金鹗,盖全踞岳阳之要。往者,潢池弄兵之际,登斯者,果能控驭其间,实有高屋建瓴之势,岂徒以资游观而已哉!以是知楼之大有系岳阳者,固在此而不在彼矣!”次年,他与岳阳君山楼西湾人,两淮盐运使钟云卿商议,由钟捐银三千缗,重修岳阳楼。从张德容谨撰并书《重修岳阳楼宸翰亭记》来看,他这次主持重修岳阳楼,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修缮岳阳楼。同治十二年(1873),张德容决定主持修缮岳阳楼。事成之后,张德容写有《重修岳阳楼宸翰亭记》纪其事云:“壬申之岁,余来守兹土,见其址为水所啮,殊有溃圯之惧,商之于廉访钟君云卿,慨然以三千缗,属江右符君秉忠,庀工而修复之,而楼址赖以巩固。”不到三年时间,包家吉游览岳阳楼后写有《滇游日记》(光绪元年,1875)七月十五日说:“岳阳楼,在岳州金潭门上,平台石槛,建楼阁三层,年久失修,故不堪壮丽。楼下断碑残碣,纵横满地。”这证明张德容在同治十二年主持修缮岳阳楼,只是对岳阳楼主楼做了维修,加固了楼基,防止岳阳楼的倒塌,使岳阳楼不毁在自己的任期内,认真履行了守土有责的责任。

二是重修宸翰亭。据张德容《重修岳阳楼宸翰亭记》载:修缮岳阳楼“资有余,则旁有亭,为陶文毅公敬勒宣宗成皇帝宸翰之所,前已倾圯,并重建焉。”又说:“于是天章倬汉,常炳焕于千古,吾知瞻仰其际者,以江湖而怀廊庙之思,将文正所谓先忧后乐之人,必有因之而兴起者焉!敢敬而志之,以告后人登斯楼者。”诸如此说,可见张德容把他主持重修岳阳楼宸翰亭的缘起、经过和目的,记载得很具体很清楚,为人们了解宸翰亭提供了很好的向导。但今日岳阳楼公园已找不到宸翰亭的踪迹了,历史上的岳阳楼宸翰亭在哪里呢?考宸翰亭的地望,据光绪《巴陵县志》载:“宸翰亭在仙梅亭左,内摹勒宣宗成皇帝御书‘印心石屋’四字,盖赐两江总督陶澍者。此亭道光年间(1821—1850)巴陵教谕安化王可权建。同治十二年知府张德容重建。”在民国初期已圮废,今亭址无存。只有“印心石屋”的石碑犹存,碑面围边饰龙纹浮雕,上面四字自右向左横书,字迹秀丽遒劲。碑石首书:“道光癸未(1823)秋日”,左下首款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臣陶澍募恭石。”

这次修缮岳阳楼和重修宸翰亭不久,张德容就被调离了岳阳。可是,张德容重修岳阳楼宸翰亭的目的是为保护岳阳楼,丰富岳阳楼的人文景观,供游人之览胜,在岳阳为官之功业亦可见一斑。

二、光绪六年重修岳阳楼成功创造现代岳阳楼模式

岳阳楼从清初到光绪五年的三十六年内,没有作过大的修缮,只有10多次小的维修,已经到了非彻底大修不可的时候了。这历史重任落到了回岳州再任知府的张德容身上,最终以其重修岳阳楼而受到万世敬仰。

光绪五年 (1879),张德容第二次出任岳州知府。他对岳阳楼的认识又得到了升华。据张德容撰《重修岳阳楼记》说:“天地灵秀之气,所以钟毓乎人者,多聚于形胜之区;而形胜之迹,又必藉乎人传。南方之镇曰衡山,其浸曰洞庭,此天下之一大形胜也。洞庭之大号称八百里,其胜状见于岳阳一楼。”而眼下的岳阳楼,尽管在光绪三年(1877)由新任岳州知府黄河青主持过小修一次,岳阳楼基又出现了坼裂现象,已是摇摇欲坠,面临倒塌的危险。于是,他果断决定拨茶厘税及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官绅捐款,于次年动工大修岳阳楼。这次重修岳阳楼,从庚辰正月开始,到十二月告成,费金钱二万缗。这是岳阳楼在封建社会里有文字记载的最为浩繁的,最为大胆的,最为认真的工程建设,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在岳阳楼建设史上也是空前的。这也是继鲁肃修阅军楼、张说将军事楼转型为观赏楼,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第四个里程碑。我认为张德容对重修岳阳楼的贡献是独特的,具有历史性意义。

一是选址重建。重修岳阳楼选址最重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古人的楼阁一般都建在山冈的制高点上,就是没有高地,也要建在高高的基座上。所以,楼阁往往都是全城最高的建筑,也是全城的标志性建筑。为了使岳阳楼免遭洞庭波涛冲毁之灾,张德容大胆决定从稳固岳阳楼基出发,将岳阳楼址从洞庭湖畔坡地向后移进了六丈多,建在巴丘山顶高敞处,使其达到登极一时的境界。从岳阳楼地理形势来看,岳阳楼的风景是由山——湖——楼构成的。洞庭一湖碧水如镜,辉映着青青的君山岛和金碧辉煌的岳阳楼。山水相融,山以水活,水借山媚,楼依山水,如梦似幻,是诗是画。它不仅有磅礴的气势,更有无限的内涵。显然,岳阳楼之美,全是站在岳阳楼上“对”出来的。登上岳阳楼,放眼四望,“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令人心旷神怡。1957年,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路过岳阳谈到岳阳楼时说:“张德容将楼后移,使岳阳楼避免洪水冲毁,保护作用很大。”

二是优化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组合中,建筑的排列,讲究主客层次和虚实对比,追求深藏内心的理想。张德容主持重修岳阳楼时,从建设岳阳楼园林入手,按照古代造园的原理,把仙梅亭、三醉亭一并上迁,亦加固筑,使岳阳楼成为游人歇憩的地方。据张德容撰《重修岳阳楼记》载:……光绪己卯,楼基坼裂,及大有倾塌之势,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堞亦加坚筑,以固吾圉焉!”从此,岳阳楼与南侧的仙梅亭,北侧的三醉亭,组成一个“品”字形建筑群的布局,并形成了一组以岳阳楼为中心的园林式的建筑群。

三是改进工艺。从现存的岳阳楼来看,其建筑精美,基本上保留了张德容重修岳阳楼的建筑风格。其建筑特点,有的概括为四柱、三层、飞檐、斗拱、盔顶、纯木;有的称为“纯木结构,盔式楼顶”。据考证,张德容在重修岳阳楼时,对岳阳楼建筑工艺作了一些改进。比如,岳阳楼盖上了黄色琉璃瓦。作为巴陵城楼的岳阳楼,为何敢使用黄色琉璃瓦呢?这与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有关。宋代时,吕洞宾成为道教全教北五祖之一,元朝皇帝又晋封他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明清以后,吕仙以扶弱济贫、除暴安良、施药救人的美德而深受世人敬重,在人们心目中是有人情味的神明,遂与观音、关公成为社会影响最大、人们礼拜最勤的三大神明之一。因此,吕仙具有与儒家“文宣王”孔夫子相等的地位,能够享受帝王待遇,作为“皇佑帝君祠”的岳阳楼,便盖上了皇家专用的黄色琉璃瓦。到1957年,浙江大学古建筑学家杜仙洲到岳阳楼考察,写有《湖南岳阳楼》一文说:“翚飞式的屋顶盖以绿色的琉璃瓦,不时闪耀着耀目的光彩。”至于岳阳楼这时是否盖过绿色琉璃瓦的问题,曾在岳阳楼公园工作过的几位老人,都说在20世纪50年代岳阳楼就是盖的黄色琉璃瓦。岳阳楼研究资料显示,杜仙洲记录的这一个重要历史事实只是一个孤本,要还原岳阳楼的本来面目,还尚需获得更多的证实。从色彩上看,岳阳楼盖上黄色琉璃瓦,仙梅亭、三醉亭盖上绿色琉璃瓦,更加突出了主体建筑岳阳楼的核心地位。同时,岳阳楼的金碧辉煌,洞庭湖的银光璀璨,君山的翠绿葱茏得到统一,色彩丰富,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岳阳楼楼顶的玻璃瓦用桐油石灰调拌,隔瓦则以铁铆连结,十分牢固,暴风难揭,滴水不漏。楼前的石砌泊岸和城墙上的雉堞,都用糯米粉细瓷灰彻砌,刀斧不入。这些工艺的改进,对提高岳阳楼建筑的质量,保护岳阳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岳阳楼,经杜仙洲、陈从周等多位著名的古建筑学家考察后认为:“全楼结构复杂,十分牢固,巍峨壮观”。张德容把岳阳楼建设推向了极致,成功创造出现代岳阳楼模式,已成为岳阳市的一个突出标志。

1983年3月15日,岳阳楼按照“整旧如旧,复古出新”的原则进行落架大修,到1984年5月1日竣工,保留了晚清岳阳楼的建筑风格。

四是作文记事。滕子京致范仲淹 《求记书》说过:“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张德容对此也心领神会,深得其妙的。岳阳楼虽然前人有绝妙诗文遗墨,如今这座历经风雨沧桑的千古名楼重建落成,还得寄望当代名家撰文叙胜记其盛,以展示其内在的光辉。因此,他既请名人大家,又自己亲自参与其中作文以记之。一方面,亲自作文。作为岳州知府的张德容,文采也少有人比,诗、书、画无一不精,完全有能力、有水平,自己动笔撰《重修岳阳楼记》来详细记述岳阳楼重建的情况,并刻石留碑,流芳千古。另一方面,请人撰记。张德容认为“滕宗谅重修,求范文正公为之记”,使岳阳楼名噪天下。这次重修岳阳楼后,他就请督楚使者、合肥李瀚章,于光绪七年二月既望撰并书《重修岳阳楼序》,为天下所重。这篇文章对张德容重修岳阳楼给予非常肯定地说:“岳州守张君回郡之明年,修岳阳楼成,既自为记,乃邮书告余,迄更序之。……楼之葺也,工仅粗就。十余年来,摧朽相倚,頹然就顷。而百战之地,物力彫如,岁减月逝,迟之又久。然后官民相告,集谋聚资,始举而兴之。于是栏槛重刻,丹漆璀焕,芳洲浸泓,光景来赴。词人墨客,与夫冠盖行旅之徒,舣舟展属,登眺相庆,以为楼之旧观如是,乃复且有加焉。苟非张君之贤,都人士之乐与有成,其曷克至此?”一《记》一《序》,相得益彰,进一步扩大了岳阳楼的影响。由此可见,张德容秉承岳阳楼文化的优良传统并发扬发大了。

通过这次岳阳楼大修,说明张德容对岳阳楼的保护建设有极深的见解和创举,不仅解决了岳阳楼基免遭洪水波涛冲刷的问题,而且使楼台更加雄伟壮观,楼观视野更为开阔,整个岳阳楼及其附属建筑重显丰采,气象峥嵘,从而出现了“大湖南北形胜之地,以斯为雄”的新气象,览胜者络绎不绝,真正使岳阳楼成为全国的名胜之地。

三、《为出示严禁事》开岳阳楼治安管理之先河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能够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独因其优美的风景,更因此处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精湛的建筑艺术吸引游人接踵而来。在清代道光年间,岳阳楼的管理也曾经一度出现了一些乱象,有不少游人在岳阳楼四壁乱写乱画、胡乱题诗,不得不每年粉刷一次。当时,著名的汩罗籍诗人吴云台登楼见此情景,怒不可遏,遂题打油诗一首云:“岳阳楼上一楼诗,尽是胡题与乱题。我也上前题几句,他年泥壁一齐泥”。这应该是此时的历史见证和真实写照。更有甚者,张德容主持岳阳楼重修竣工后,到岳阳楼游览的人数迅速增多,出现了一些不安本份之徒,在岳阳楼名胜区肇事取闹的现象。俗话说:“三分在建,七分在管”。为了保护好岳阳楼,加强岳阳楼的管理,岳州知府张德容与巴陵知县姚诗德联名出具《为出示严禁事》。其碑文如下:

《为出示严禁事》石刻碑

特授湖南岳州府正堂加三级纪录十二次张,钦加清军府湖南巴陵县正堂加五级姚,为出示严禁事:

照得岳阳楼为郡城名胜之处,士民登览,本所不禁。惟从仙迹遗存,理宜肃静。乃有不安本份之徒,登楼游览,竟敢任意喧哗,且有互相争斗者,殊属不成事体。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仰士民人等知悉:嗣后登楼游览,务各恪遵礼法,不得肆行喧哗。三醉亭及亭旁抱厦翼屋,原为游人憩息之所,不得酗酒滋闹。遇有官绅因公聚集,游人各宜回避,不得擅进滋扰。自示之后,倘有违玩不遵,定即拿案惩治不贷。特示。

右仰通知。

光绪六年十二月十六日示

告示

这是见于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岳阳楼治安管理告示,文字虽短,内容丰富具体,言简意明,约法三章,从而规定了游览者应当遵守的纪律,并表明了岳州知府、巴陵知县的态度和决心,刻碑竖在岳阳楼旁安民告示,要求“士民人等”讲究文明礼仪,共同自觉遵守,开启了岳阳楼治安管理之先河。从此,岳阳楼由于纪律严明,执行严格,到岳阳楼题壁者不再乱去题壁了、肇事者也不再肇事取闹了,游览秩序也得到了规范,对加强岳阳楼的管理和保护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今天,保护管理岳阳楼,仍然可以从张德容《为出示严禁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1]何林福.岳阳楼史话[M],湖南地图出版社,2013.

[2]陈湘源.岳阳楼为何敢盖黄色琉璃瓦[N],岳阳日报,2012-11-10.

[3]杜仙洲.湖南岳阳楼[J].旅行家,1957(11).

(责任编校:张广宇)

Discussion on Zhang Derong Making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Yueyang Tower

HE Lin-fu
(Yueyang Municipal Government,Yueyang,Hunan 414000)

Zhang Derong(1820-1888),as a Jinshi for three years in Xian Fe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took several leading positions like Imperial Academy editing,Grand Council officer in Beijing.He was proficient in poetry painting,and was a collector in late Qing Dynasty.As magistrate twice in Yueyang in 1871 and 1879,he valued education,took good care of the people and carried out many good policies,which produced far-reaching influence.Besides,Zhang Derong organized people to rebuild Yueyang Tower twice which created successfully the modern mode of Yueyang Tower and made great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Yueyang Tower.

Qing Dynasty;Zhang Derong;magistrate of YueyaYueyang;Yueyang Tower;historical contribution

K 928.7

A

1672-738X(2015)06-0047-04

2015-09-06

何林福(1953—),男,湖南临湘人,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旅游地理学和岳阳历史地理。

猜你喜欢

重修岳阳岳阳楼
孙高华
Mike21模型在长江岳阳补水泵船洪水影响分析中的应用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送出去的儿子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凝固的艺术之岳阳楼
心情
不经意诞生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