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天津天后宫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2015-12-13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天后宫佛教文化娘娘

刘 芹

(1.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天津 300204;2.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妈祖信仰产生于宋代,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一直流传于我国南海一带,在元代成为一种正式的宗教信仰。妈祖文化因元代漕运的关系从南方流传到天津,妈祖庙宇也始建于元代。由于元代统治者是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佛教文化更受朝廷的重视,所以在天津妈祖文化中,妈祖佛像、神职、宗教事务管理以及庙宇建筑等方面都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一、形象定位的相似性

妈祖因其出生于南海边,为保佑南海海域的航海活动而献身,所以被人称为南海女神。佛教中南海观音的称呼由来则是因观音听闻南海一带瘟神作怪,疫疾虐行,民不聊生且民风愚劣,所以到南海弘扬佛法,发下“常居南海愿”,为南海百姓讲经说法、大化天下,使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过上了太平、幸福的生活。妈祖的南海女神形象与南海观音形象有相似性和共同性。

从塑像造像上来看,神像是人们根据自己心目中美好的形象进行定义的,诸多神的形象都带有地域特色。比如,在印度观音是男神形象,柬埔寨的佛神像五官与高棉族人的相貌特征相似,眼睛微闭,鼻子平直,嘴唇厚实,服饰造型也源于当地文化特征。我国的观音神像的五官、服饰造型等都与我国古代女性形象相似,并且妈祖和观音从神像造型上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人们将自我意识中柔美慈善的特征,将我国传统观念中女性面相善良多福的元素集合在一起而塑造出来的形象。观音菩萨形象散发着超俗的仙人气质,是汉化了的神像形象。妈祖形象也是面部圆润,皮肤白皙(黑面妈祖除外),头戴凤冠,佩戴璎珞霞帔,更接近古代的女官。在造像上,妈祖和观音神像形似程度极高,特别是石雕塑像。但彩色塑像上,妈祖塑像颜色要丰富些,衣物常以红、黄、桔暖色系配蓝、紫、绿等冷色调,有的地区妈祖神像上的衣物以官服样式出现,更具有中国民间特色,是一位巾帼英雄的形象。而观音则一袭白衣,驾云而来乘云而去,符合人们理想中飘逸仙子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个具有人的形象特征的神的化身。

从民间传说上来看,妈祖文化源于民间信仰,地位得到提升和稳定后,妈祖的身世和成为神的功绩以及成为神之后的形象都会受到各界的关注,当时最大的佛道两派宗教在妈祖信仰受到重视后,都希望能把她纳入到自己的信仰范畴中。佛教文化中有诸多关于妈祖的内容,如《敕封天后志》说妈祖之母斋戒礼佛,祈于观音大士,梦中授药丸,服而生妈祖。又说妈祖五岁能颂《观音经》,民间流传有《观世音说天妃救苦灵验经》。明朝有人把妈祖当作观世音的化身。黄渊《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釐殿记》云:“妃林氏,湄洲故家有祠……泉南、楚、越、淮、浙、山峡海岛,在在奉尝,即补陀大士之千亿化身”[1]。再如明代《三教搜神大全》中讲到,妈祖的母亲因为吃了南海观音的优钵花而受孕,十四个月后生下了妈祖,妈祖生性聪慧在周岁的时候见到神像就会作揖而拜,到了五岁就能够背诵《观音经》[2]。所以,民间认为妈祖是观音的优钵花转世而来。不管民间说法的版本如何,总归有一定相似性,即妈祖与观音两位神有密切关系。

妈祖与观音同为女性,都为南方黎民的安居乐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她们的神职功能具有相似性,塑像造型特征上也有共同点,在百姓心中妈祖形象与观音形象可以说是等同的,都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二、神职功能的多元性

妈祖信仰的神职功能是多元的,除了护航保平安外,还是地方守护神,兼司孕育、保护幼儿、御灾捍患、治病、满足功名利禄等。天津妈祖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求子佑儿。天津天后宫中除了供奉妈祖娘娘外,还供奉子孙娘娘、送生娘娘、眼光娘娘、癍疹娘娘等九位娘娘,她们都是妈祖娘娘的下属,她们的神职都与生育祛病相关,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天后宫中除了供奉妈祖外,在配殿中还设有关帝殿和财神殿,分别祭祀关公和财神,以满足不同阶层民众的各种需求。佛教中观音娘娘的神职功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渡众生。可以说观音是个万能神,什么不顺利的事情都可以去求观音化解。观音菩萨诸形象中也因各神职的显著性有了不同神职功能的分化。深受妇女敬仰的送子娘娘,其主要神职就是满足不孕妇女的求子心愿。在民间观音被视为救苦救难的神。在古代,小儿接天花,长辈都会一步三磕头去庙里求娘娘祛病消灾,有些地方还管天花病为“接娘娘”。再如,也有很多求学业前程的、求财的、消灾保平安的等。拜观音求愿是百姓最平常的精神寄托,像许仙和白素贞的民间故事中就常出现观音菩萨的形象。

妈祖传说故事中,“舟将覆矣,举船大呼‘天妃’,但见火光烛船,船即少宁,明日有粉蝶绕舟飞不去,黄雀立柁食米,食尽顷刻风又作,舟行如飞,彻晓至闽,午后入定海也,神实不可掩也。”[3]妈祖总是能在渔民遇险时及时赶到并帮助他们化解危机,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与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一样重要。此外,在天后宫凤尾殿中还供奉着观音神像,有净瓶观音、滴水观音和渡海观音,她们都是观音不同神职的代表。渡海观音的主要神职是保佑海事活动的安全,滴水观音和净瓶观音手中的净瓶是菩萨的法器,显示洒甘露于人间的神态。观音多具有以信步怒海,洒甘露于人间的神态,体现了观音宽怀慈悲、救苦救难和法力无边的神灵特质。可以说,天后宫中的妈祖及其神职功能与观音菩萨的形象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民间对天妃娘娘的敬仰中,赋予其与观音菩萨类似的神职功能,既体现出当时妈祖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可见佛教对妈祖信仰的影响。人们参照佛教神灵的形象和功能,将佛教文化渗透到妈祖文化之中。

三、宗教事务管理的关联性

妈祖信仰从南方到天津落户后,官府在津先后建立了多座天妃宫来祭祀妈祖。最早的是天津大直沽的天妃宫,也就是当时的东庙。第二座是小直沽的天妃宫也就是现坐落在古文化街中间的天后宫,也称作西庙。妈祖作为一种新的信仰初到天津,没有本土信仰者,更没有对妈祖信仰事务进行管理的人士,天妃宫建成之后由佛教的僧人对天妃宫建筑和妈祖信俗活动进行管理。在至正年间危素的《河东大直沽天妃宫碑记》中记载了天妃宫由僧人负责管理的情况:“庆国利民广济明著天妃祠,吴僧庆福主之,泰定间弗戒于火,福言于都漕运万户府,朝廷发官帑钱,始更作焉。嗣庆福者,二人:始吴僧智本主六年,以至正十一年(1351年)圆寂,众请主西庙僧福聚来继其任。”[4]讲的是天津大直沽天妃祠在元代建成后由吴僧庆福等人主持,一直到智本和尚在至正十一年去世后,仍然请来了西庙的福聚和尚前来接管。

在妈祖信俗活动中也有与佛教相关的事务,如皇会中很重要的一项花会——法鼓会。法鼓一词源自佛教,是指法堂上做法事时专用的鼓。法鼓是天津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鼓牌子源于僧、道作法时演奏的音乐,由民间自行创作。法鼓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妈祖诞辰祭祀仪式中必不可少的花会活动之一。佛教的法事音乐被运用在妈祖诞辰的祭祀仪式上,与当年妈祖事务活动由吴僧主持有一定的关系,也可见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渊源。

此外,妈祖信仰和佛教信仰在手段上也有相似性。妈祖和佛教中的诸多门派都用咒语和灵符作为治病救人或消灾除难的信语或信物,像西游记中描述唐三藏惩罚孙悟空的紧箍咒、眼光娘娘为眼病患者祛病的咒语等。妈祖庙赠予信众的护身符也与佛寺中的灵符等相似,至今,天津天后宫中的纪念品也是与佛教相关的信物,如玉观音等。

四、建筑和装饰的共通性

天津天后宫与佛教寺院在建筑布局上也有相似性。中国传统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中轴对称布局为主,中轴线上的建筑按建筑等级依次排列。我国佛教寺院也采用这样的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布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阁)、方丈室等,其中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的主体建筑。有一定规模的寺院在进入山门后,左右两边还对称布局着钟、鼓二楼。轴线上的第一座殿为天王殿。天王殿里供奉着: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神像。天王殿后就是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了,其后还有藏经阁等相关建筑。天津天后宫在建筑规模上没有大型佛教寺院面积大,但其主体建筑布局与佛教寺院总体上一致,也是采用中轴线对称,不过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山门朝向东面的海河,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前殿、正殿、凤尾殿、藏经阁和启圣祠。天后宫山门后左右两侧也是钟鼓楼,前殿内供奉四大金刚和王灵官。正殿是天后宫的主体殿,也是妈祖娘娘的神殿。天后宫的布局给人以平衡稳定之感,中轴线上的中心建筑正殿,不仅位置突出,形制也最大,建在工字型月台上,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等级礼制,突出了妈祖在本庙宇中的地位(如图1)。

建筑装饰上天后宫采用了很多佛教吉祥元素。从元代开始,天津妈祖就与佛教的观音同殿而居,大直沽的东庙建有观音堂,小直沽的西庙也是观音与妈祖同居,而且还是在重要的位置上,工字型月台上布置着正殿和藏经阁,正殿是抱厦形式,前部空间内供奉妈祖,后部突出的龟头殿即凤尾殿,供奉的是观音神像。天后宫中祭祀有观音,建筑空间中就少不了与佛教相关的艺术文化。莲花、无尽结、双鱼、华盖、幢、轮、宝瓶及海螺,这八样物件被称为佛教吉祥八宝,且与佛陀身相相关。莲花是佛教纹饰中最显著的装饰元素,佛家认为代表了佛陀的舌头。据说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从他的舌根处放射出万道光芒,化作千叶金色莲花,因此有“舌上生莲”之说。这些美丽的传说造就了莲花在佛教艺术文化中的地位,莲花富有隐喻功能,象征着佛教净土和圣洁。所以在佛教建筑空间中有诸多莲花元素的设计,如莲花座、莲花栱、莲花装饰的各种浮雕、莲花化佛等等。2001年天后宫大殿整修,铺石板刨地时,在一米多深的地方挖出了一块长1米、宽0.5米的莲花彩云石刻碑座和一块青石板。专家认为,莲花彩云石刻是原神龛底座,青石板为神龛前上香叩拜的铺砖,莲花彩云石刻大概是元末明初遗留下来的。可见,元明时期天后宫的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密切关系。

华盖是佛教八宝中的另一吉祥物,代表佛陀的头部。在佛堂和佛教活动中,佛像身边配置着黄色华盖,对佛祖起着保护作用。另外,华盖还被视为权位身份的象征,在印度佛教文化中,皇族贵人出行都会随带华盖,现在柬埔寨国王出行仍有专人执华盖随行。天津妈祖文化中也多处出现华盖这一元素。正殿妈祖神像两侧分别设有华盖状灯盏,用黄铜铸造,其除装饰功能外还兼具烛台的实用功能。在皇会妈祖巡游活动中,妈祖乘轿辇从正殿出发,其后也有专人高举刺绣布华盖,华盖形状似莲花。出巡的妈祖能保佑民众免于痛苦、病患,与佛教中的华盖可令众生清凉、平安之功效是一致的。

五、信俗活动中的共融性

天津妈祖庙的管理工作曾经由当地的佛教和道教相关人员负责,佛道文化与天津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天津味的妈祖文化,这也突出体现在妈祖信俗文化中。

首先表现在妈祖习俗活动中。每月的初一、十五是妈祖和佛教祭拜的吉祥日子,这些日子里信众们可以到妈祖庙去祭拜,也可以在家里的妈祖佛像前上香敬拜。旧时天津,大年初一是妈祖祭拜非常隆重的日子,参加者以女性为主,女子梳戴整齐相约去天后宫,或求子,或求姻缘,或保平安。至今,天后宫每月初一、十五都向全民开放。天津妈祖信俗活动中最有特色的一项活动就是拜娘娘求子,此时天津妈祖娘娘的神职功能与佛教中送子观音的神职一致。天津天后宫就供奉有子孙娘娘、送生娘娘,她们专司人们生殖及繁衍后代,两位娘娘周身都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妈祖求子神职还衍生了天津妈祖信俗最富特色的“栓娃娃”活动。此外,妈祖娘娘的祛病神职也与观音娘娘相似。天后宫中斑疹娘娘的功能是保佑孩子们茁壮成长,特别是化解小孩天花、水痘这类严重的疾病。随着漕运的衰败,天津妈祖的求子神职功能就更加明显。在天津杨柳青年画中有多幅向妈祖求子题材的年画,如《大姐拴娃娃》(图2)、《催生娘娘》等。

其次在妈祖信俗祭拜活动中也有与佛教文化融合之处。如妈祖诞辰的祭祀活动天津皇会组织了很多花会活动,其中法鼓会是每年的重点(如图3)。法鼓是天津市汉族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娱乐活动。法鼓本起源于佛教,指法堂上做法事时专用的法器,是一种体积较大的鼓,鼓面蒙江豚皮,做法事时用其演奏音乐,后传入民间。鼓牌子是各地群众根据本地文化而创造的,非常富有地方色彩。说起法鼓与佛教的关系还有一个传说,传说距今300年左右,法鼓的首倡人是清朝康熙年间天津西头大觉庵的一位和尚,他将佛教音乐进行改编,去除音乐中的宗教文化元素,从而创造了一些鼓牌子,通过在附近村庄进行传教,最终建立了法鼓会,并在年节喜庆日出会表演。天津妈祖文化中的法鼓艺术形式与早期妈祖庙由佛教僧人主持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时间上看,我国本土妈祖文化的发源要晚于外来的佛教文化,一种新文化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当时较成熟的同类文化的影响。妈祖文化自元代引入之后,在一定时期内成了天津宗教文化的主体,妈祖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影响着天津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

猜你喜欢

天后宫佛教文化娘娘
一线光阴入洞中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首届中国佛教文化书画艺术作品展在河北承德隆重举行
天津天后宫的保护和发展
天后宫
娘娘与唐宋的“恩爱”日常
贵定县城镇建设与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初探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