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新型教学切片在留学生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2015-12-13吴正升

安徽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二甲苯病理学切片

王 弦,李 梅,吴 强,吴正升

(1.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研室,安徽合肥 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安徽合肥 230601)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国外在教育方面的交流不断深入,外国留学生到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日渐增多,其中也包括相当数量的医学专业留学生。留学生教学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一大挑战,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病理学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形态学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性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课程为基础,是医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之前的必修科目[2]。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以单张的病例切片为基础,讲述的是机体在病变状态下的改变,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病理学时,相应基础知识很多已经遗忘,甚至很多正常的组织形态也不能够识别[3]。加之在留学生教学中,绝大多数留学生来华之前未接受过医学教育或培训,专业理论基础较差,入学时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留学生教学中效果就显得非常的不好。为此,我们拟将病理实验课教学大纲里常见疾病按照人体系统分组,将每一组的疾病和正常组织制作成同一张切片,使用这种新型的教学切片可以使学生在认识疾病的形态特点的同时,可以复习到正常的组织结构,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本的收集和处理 收集2012—2014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人体正常肺、肝、胃、直肠、皮肤、乳腺等组织器官及相应病变共22例(见表1),4%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18~24 h,3~5 mm厚度取材。

1.2 普通蜡块和切片的制作 将收集到的组织进行常规的脱水、透明、浸蜡和包埋制成蜡块,再将所有蜡块切片(3μm厚),苏木素—伊红(HE)染色:(1)二甲苯(Ⅰ)10 min,(2)二甲苯(Ⅱ)10 min,(3)二甲苯∶无水乙醇(1∶1)2 min,(4)100%乙醇(Ⅰ)3 min,(5)100%乙醇(Ⅱ)3 min,(6)80%乙醇 3 min,(7)蒸馏水 3 min,(8)苏木精液染色5 min,(9)流水稍洗去苏木精液1~3 s,(10)1%盐酸乙醇1~3 s,(11)稍水洗 10 ~30 s,(12)蒸馏水过洗 1 ~2 s,(13)0.5% 伊红液染色1~3 min,(14)蒸馏水稍洗 1~2 s,(15)80%乙醇稍洗 1~2 s,(16)95%乙醇(Ⅰ)2~3 s,(17)95%乙醇(Ⅱ)3 ~5 s,(18)无水乙醇(Ⅰ)2 min,(19)无水乙醇(Ⅱ)2 min,(20)二甲苯(Ⅰ)2 min,(21)二甲苯(Ⅱ)2 min,(22)中性树胶封固。

表1 实验样本组织的收集

1.3 典型病变区域的定位 在光镜下观察所有切片,对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上典型的图像区域进行标记,然后对应相应的组织蜡块,用记号笔圈下区域。

1.4 教学对照蜡块的设计和制作 溶解之前制作的组织蜡块,将组织中之前记号笔圈下的区域用锋利的刀片切下,然后按照“正常-病变(1~3)”的顺序将不同系统的对照组织包埋在一个蜡块里。

1.5 教学对照蜡块的切片和染色 不同系统组的对照蜡块制作完成以后,常规切片3μm,捞片时注意方向,从载玻片的标签端开始,按照“正常——病变 1——病变2——病变3”的顺序捞片。常规HE染色,中性树胶封片。待树胶完全干燥以后,用记号笔在切片组织的上方标记序号,以便查阅。

2 结果

肉眼观察所设计的6组切片,排列较为整齐、美观,组织大小基本一致,较为规整。镜下观察切片,染色适中,苏木素伊红对比鲜明,组织结构良好,病变区域典型,正常组织与各种疾病对比性强,且可辨别度高(以直肠组为例,见图1)。根据标签和切片上的编号,可以快速的查阅到疾病的名称。

3 讨论

病理学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是英文授课临床医学专业(MBBS)留学生的必修课。作为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形态学科,病理课的教学有它的优势和新的问题。优势在于:形态学变化比较客观和直观,实验课内容和理论知识相辅相成,实验学时较多,理论课学习之后通过实验课对大体标本和组织学切片以及实物图片、模式图等病理形态的观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病理学的问题在于:一方面,病理学讲述的是机体在病变状态下的改变,因此要求学生有正常机体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特点的扎实基础,即病理学的学习要以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的知识为基础,而在实践中,上述基础学科均在病理学教学的前一个学期完成,学生在学习病理学时,相应基础知识很多已经遗忘;另一方面,病理学的学习是为临床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是为临床学科服务,而学生在学习病理学时,尚未涉及临床学科,导致学生不知道学习病理学的意义和目的所在,无法做到有效的理解和消化。因此,在传统教学中基础学科、病理学和临床学科三者出现明显脱节,又由于留学生的教育背景、文化差异、语言习惯等差异的因素,使得传统的教育方式则不能用在留学生的教学方面[4]。

在本文里,我们探索采用将疾病组织和正常组织放在一张切片上,而且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对疾病进行分类分组,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留学生在观察某一种疾病特点的同时,可以举一反三,不仅复习了之前《组织学》中学习到的正常组织的形态特点,又可以和本系统的其它疾病的形态特点进行对比,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比较适合于组织学基础较差的学生;(2)将组织放在同一张切片上,大大节省了教学资源,比如本应提供28张切片的教学内容,现在只需要7张切片,一方面节约了制片成本,另一方面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简洁明朗,留学生很容易根据标签和编号就可以查阅到疾病的名称,并且大大节省了教学资源的储备空间;(3)采用对照教学切片的方法,是借鉴了组织微阵列的实验技术方法[5],但是较组织微阵列而言,因不需要借助组织芯片仪,本方法更为简便,可以在大多数的教学单位进行开展;(4)由于切片和染色是在一张切片上进行的,所以有效的避免了因不同批次切片和染色造成的误差;(5)由于每一块组织的面积较小,而且是经过挑选之后的典型区域,所以学生在观察切片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病变结构。

但是,由于本方法属于教学探索阶段,难免会有方法上的局限性:(1)由于单个疾病在切片上的面积较小,因而所携带的信息量较小,对于一些需要观察连续病变的疾病或者多层结构的疾病,往往不能反应全面,如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胆固醇结晶等结构;(2)从制片技术角度来说,对于一些较为致密的组织或者含有脂肪的组织,在制作成较大的对照蜡块时,较难切片,并且同一系统不同疾病的组织由于质地的不同,往往切片会有不完整或者皱褶,如子宫颈组织,乳腺组织等[6];(3)从教学切片美观和技术处理难度的角度来看,多个组织包埋在一个蜡块里,不容易将它们包埋在一个底面上,并且有时不能保证平整,所以我们在制作教学切片时,尽量避免这个问题,同时切片应尽可能修到最大面,保证组织的完整性和美观。所以此法我们将继续研究并进一步改进。

基于以上的特点,我们认为将疾病与正常组织对照切片运用在留学生的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上,具有效率高、表述准确、简便易行、举一反三、可比性强、较为节省等优点,可以提高我校的留学生教学质量,并且此方法值得改进与推广,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1]裴 静,王本忠,刘 弋.PBL与传统教学结合在留学生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4,18(12):2419-2421.

[2]吴正升,王晓楠,王超群,等.组织微阵列结合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0,14(10):1239-1240.

[3]薛 花,吴 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J].安徽医药,2005,9(1):72-73.

[4]宋 樱,项峰钢,李玉军,等.留学生病理学教学实验与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83-85.

[5]吴正升,吴 强,丁向东,等.组织微阵列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初探[J].医学教育与探索,2008,7(8):814-816.

[6]赵 鹃,潘志芹,李志燕.影响病理切片质量的因素及纠正方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8,15(1):F0002.

猜你喜欢

二甲苯病理学切片
新局势下5G网络切片技术的强化思考
5G网络切片技术增强研究
网络切片标准分析与发展现状
浅析5G网络切片安全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新型环保生物组织透明剂在病理技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聚酯纤维/聚烯烃纤维混纺织物定量分析方法探讨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导致肝损害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