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备课,必须备朗读教学

2015-12-12曹静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读准北大荒课文

曹静芳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曾不止一次语重心长地说:“备课要把工夫花在‘备功夫上,这第一个‘功夫就是备朗读!”在备课时应该怎么备朗读呢?

一、 备朗读教学,教师首先要“自己补课”

1. 从一次尴尬说起。记得一次为了上区级公开课《怀素写字》,试教后,教研员田红老师把我精心打磨的教案放在一边,让我现场朗读课文《怀素写字》。我不屑地信口读了起来。没有想到,仅仅课题“怀素写字”这简单的四个字,就被田老师打断了三次:

“‘怀的韵母是‘ɑi,你‘ɑ的口型没摆到位,发音时嘴巴要张开,韵母的音发到位。”

“‘写是第三声,调值是‘214,你也没发到位。”

“课题要‘读出意思,读出‘谁在‘干什么?你再试试!”

读课题尚且如此,后面的文章可想而知,当时我感到尴尬,又委屈。在四年高等师范院校学习期间,从未接触过任何朗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后,也从未接受任何朗读教学方面的培训。能怪我吗?据我了解,这种“书读不好”的情况教师中很普遍,真希望教师培训部门能“雪中送炭”,加强在职朗读培训,给我们这些师范毕业生多“补补课”!

2. 我是这样“自己补课”的。

(1) 听名人读。我常常播放方明、雅坤、乔臻和丁建华等著名播音员的朗诵作品,细细品味,逐句模仿。

(2) 听自己读。我在备课时,常常录下自己的朗读,认真倾听,换位思考。不足之处反复斟酌修改,进步之处进行标注,供下次参考。以师昏昏,绝不可能使生昭昭,朗读教学亦然。我在朗读一篇课文时,常把自己当作学生,按照朗读教学的过程反复练习,“循序渐进”:读准(读准字音)→读畅(读得流畅)→读情(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读境(展开想象、联想)→读美(抓住美感、基调)。

自己没有把握的读音或不知其所以然的读音,都要翻阅字典或词典。在朗读时,根据自己的发音弱点,我特别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字的第三声、轻声、儿化和变调等学生不容易读准的地方。例如《月亮和云彩》中,连续出现了两个儿化音,“一会儿暗,一会儿明”,我在朗读时发现读到这里很拗口,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发现:“yí huì er”在音节规范书写的时候,读音上将“huì”中的韵母“i”省略,读成“yí hùer”,即在发韵母“u”时,就自然卷舌。这样,我自己“规范”了。

(3) 向名家请教。张颂的《朗读学》、张连元的《让学生与文本共鸣的诵读教学》和众多语文教育专家关于朗读教学的文章,都曾为我在备朗读教学时“答疑解惑”。如通过学习张颂的《朗读学》中第十一章停连中的“强调性停连”,我知道了停顿的方法远非一种,不同的停顿处理,语言表达的意味也就不同。

(4) 反复练读。有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在朗读时“拿腔拿调”,于是,我开始尝试“素读”——“像说话那样朗读”,不摆“花架子”。特别是读人物的对话时,要考虑到说话人的身份、思想感情、性格特征乃至性别、年龄等因素,做到“读谁像谁”。

朗读读到“几分熟”呢?我要求自己,读到看到每句话的前三个字,眼睛即使离开课本也能把下面的话读出来。如此熟练,才能及时从学生的朗读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此熟练,才能在范读时与学生“眼神互动”,时刻观察他们在聆听范读时的神态、表情,以此来评价我们的范读是否带着温度、感情,让文字活起来、立起来,融入学生的身心,引发群体的共鸣。

渐渐地,每天大声、规范地“开口备课”成了我的一种习惯。通过“自己补课”,更加从容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在语文课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让范读成为课堂亮点。

二、 备朗读教学,心中要装着“目标”

朗读教学“目标”是朗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心中装着朗读教学的“目标”,我们在备课时就会心中有“一把尺子”,从目标出发,优化朗读教学,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朗读“目标”也可作为一种评价手段,用来检测朗读教学的任务是否落实完成,朗读教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如果目标达成欠佳,我们就会及时反思,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 备朗读教学,要“备学生”

“备学生”,就是在备朗读教学时要了解学情,站在学生的真实起点,抓住学生朗读的难点,寻找解决策略,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朗读情况很复杂,这里仅举两个例子——

1. 张不开嘴,发不出声。有的学生不习惯响亮读字,总是在喉咙管里哼,读起文章来,哼哼唧唧,没有语音语调语气上的变化。课堂上碰到这种情况时,很多老师会反复叮嘱学生大点声,把声音放出来,可是收效甚微。学生反而更加紧张、局促不安,或者音量提高没多久,又“打回原形”,下次依然“我行我素”。为了矫正这种不良习惯,我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 教好每一课的生字。在读每一个生字时,要求学生嘴巴打开,口型到位,读准声母韵母,读满调值,字字响亮。

(2)学生朗读课文,要严格要求。我们在课堂中听到学生读得不清楚响亮的时候,要及时纠正提醒。有时,我会从课文中抽出一个句子,进行专门的训练。如教《秋游》一课时,我挑出课文的第一个句子写在黑板上,同时注上汉语拼音。

秋qiū风fēnɡ起qǐ了le,天tiān气qì渐jiàn渐jiàn凉liánɡ了liǎo。

我让学生一个个看清拼音,口型到位,读准字音。经过严格的训练,学生逐渐改掉了不良的朗读习惯。

2. 一字一顿,词不达意。有些学生读惯了单个字后,读多音节词时,会硬生生地将一个词拆成了两个字,如“金秋”读成“金、秋”,有的学生甚至每读一个字点一下头,更加重了这种“顿读”的朗读陋习。形成这种不良习惯的原因,是学生对“语素连读”没有养成习惯,其根源在老师身上。为了纠正学生这种不良的朗读习惯,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1) 讲清概念。我在黑板上写下“中”和“国”两个字,告诉学生:“中”是一个字的音,“国”也是一个字的音,但当它们连起来读成“中国”时,它就变成了一个词。读时就要把这两个字作为一个整体,连起来读。之后,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建立词的概念,做到“词语连读”。

(2)不断练习。我在课堂中通过专门的训练强化巩固。如教学《升国旗》一课时,我将第一句“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写在黑板上,并用彩色粉笔在需要连读的词语下面画上横线,同时,运用连贯的手势或教鞭,从左向右快速平行滑动,提醒学生做到“词语连读”。

(3) 严格要求。在课堂教学时,发现学生“顿读”的情况就要及时纠正,通过示范或提醒,帮助学生改正。

四、 备朗读教学,必须“备文本”

从一篇课文来说,大致可分为初步阅读——讲读课文——品读课文三个阶段。下面以三上《北大荒的秋天》为例,浅谈我在备课过程中是如何备文本的。

1. 初步阅读阶段。这个阶段要求读准字音,疏通全文。我在备课时特别关注学生不容易读准的字音、多音字和发生轻声、变调和儿化等语音流变的词语。如——

① “锦缎”里的“锦jǐn”是前鼻音,要与“明镜”的“镜jìnɡ”后鼻音区分。“山岭lǐnɡ”和“摇铃línɡ”中的末字都是后鼻音,读的时候要加以强调。

② “山坡上”这一方位短语中,“上”表示具体方位,在这里要读作“轻声”。“高粱”的“梁”在这里习惯上读作轻声“liɑng”更加顺口。将这两个词的末字读作轻声,可使课文的音乐性和韵律美更好地得到体现。

③ 这篇课文中三次出现以“像”为比喻词的比喻句,凡是比喻句,其中的比喻词,一般要轻读,喻体的成分应适当重读。如“……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这句中,比喻词“像”可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要读得轻柔、舒缓;喻体“一团团火”要加以强调,读得稍重,表达出像“什么”。

这些都是朗读教学基础中的基础,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不可忽视。

2. 讲读课文阶段

(1) 题目的朗读。题目是文本的“眼睛”。但学生往往不够重视对它的朗读。如“北大荒的秋天”,提示了文本描写的地点和季节特点。教学时,我先出示“荒huānɡ”,这一“荒”字最能体现北大荒地区往日景象,与之后的“北大仓”形成强烈对比,读的时候语气要平稳,语音要饱满。“北大荒”是个多音节词,要读顺畅连贯,语音稍重。“秋天”是中心词,是文章描写的重点,要读得饱和一些。连起来,即“北大荒的/秋天”,声断气不断,语意要连贯。读完题目,需停顿四拍后,再进入正文的朗读。

(2) 长句子的朗读。课文中有许多长句子,学生往往不容易读好,甚至有些老师也读不到位。例如“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这个句子共53个字,句子很长,学生不容易理解,更不容易读好。我在备课时分以下几步进行朗读指导:

① 从整体出发,让学生默读,思考:这句话主要写什么。

② 通过小组交流,学生明白了:这句话主要写了“流云”“变”,“变得”像“锦缎”一样美。

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绛紫”“五彩斑斓”和“锦缎”。同时,我用不同符号在黑板上进行圈画: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 /锦缎。(“就像是”在这里是重音轻读。)

在教学时,我先范读,再通过个别读,相机指导纠正,接着小组赛读,最后全班齐声朗读。

④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有一个特点:句中有4个排比的词语,要读出起伏,读出层次感。

(3) 段落层次的朗读。三年级的阅读以段的训练为重点。本课有一个特点:课文的第4小节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为了让学生理解“总—分”结构,为今后的写作打基础,我在备课时做了如下设计:

① 默读文本。想想每句话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② 小组交流。③ 指导朗读,加深感受。

3. 品读课文阶段

这篇课文抒发了热爱北大荒和赞美北大荒建设者的真挚感情。朗读时要充满喜悦之情,用舒缓的节奏把作者描写的美景表达出来。

譬如,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按照“总—分—总”的逻辑结构来写的。我先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总写部分全班齐读,分写部分分小组读,让学生理解整篇课文的逻辑结构。再根据文本的结构特点读出轻重缓急。第1小节引出下文,要气徐声柔。第2小节是一幅静景,语速稍慢,声音轻缓。第3小节动静结合,要读得清新明快,活泼优美。第4节突出农作物的丰收和北大荒的富饶,情感要饱满充沛。最后一节直接抒发对北大荒的赞美,要气满声高。

备文本要善于把朗读作为一个“纲”,我们要让它和讲解课文、默读交织在一起,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绝不能让朗读孤立存在。

五. 备课时要考虑如何保证有充足的朗读时间

我曾随机抽样选取10节亲自聆听过的阅读公开课,发现学生平均每节课的读书时间才5分零2秒。这一数据说明当前语文课堂上,朗读的时间太少了,朗读被严重地忽视了。

我在备课时注意确保朗读教学的时间。简要地说,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完全理解的不讲,学生不理解或理解不到位的精讲,无价值的问题不问。节省下时间,给学生充分地朗读。确保朗读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朗读教学,严肃而神圣。说它“严肃”,在于它时刻指向“语文教育”,它不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不是“装腔作势”,我们应舍得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朗读”上;说它“神圣”,在于它有多元的无法替代的能量。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愿每位语文老师的教案中都有“朗读”的一席之地,备课,必须备朗读!

(作者单位:南京市成贤街小学)

猜你喜欢

读准北大荒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优化字母教学,夯实英语基石
背课文的小偷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中考学生文言文复习初探
从北京到北大荒
北大荒:新航母,再出发
背课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四读”教学法初探
浅谈“朗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