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乡土语文散发泥土的芬芳

2015-12-12陈培达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诗经泥土乡土

陈培达

我们的童年,简单的几本书,没有那么多的作业、考试、辅导班,下课尽情游戏,大汗淋漓;放学后,徜徉在乡野田间,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捞鱼摸虾,穿行于村间小巷,攀援于树枝墙头……这些都成了我们永久的甜美回忆。而现在的学生们呢?他们的童年有什么?在学校是塞得满满的功课、作业;放学后,许多同学像行李被塞进一只只笼子,直接送回家,失去那温暖而有趣的放学路上;回到家,由于父母多外出打工,无人看管,不是打游戏,就是看电视,足不出户。身在农村却分不清麦苗和韭菜,一样不识五谷;更为可怕的是,许多游戏正在从校园中逐步消失,学生也越来越中性化。没有儿童生活、没有游戏,怎能称得上有童年?没有什么值得回味的童年,说得严重一点,学生们成了一个个没有根、没有精神故乡的人。

作为语文老师,除了上好语文课,我们还能为乡村学生做什么呢?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所村小也应有自己的故事,我们不就应该发掘这些语文教育资源、发挥乡土语文的独特优势吗?

一、 田园语文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每一所位于田园之间的乡村小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而环境就是语文。

笔者所在区的狮树小学,得名该村的一棵大柳树。柳在中国文化史上是诗性化的意象,灞河柳、边关柳、青海高原一株柳。从灞河边折柳送别不忍分离,到边关咏柳思念家乡,再到高原铁柳的铮铮铁骨,既有柔情又有铁肩,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形象代表。将这些诗文归类,放置在狮树小学的各个地方,开发成经典诵读课程,这些便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学校在校内广泛植柳,配上门前古老的西盐河、后边如画的锦屏山,便构成一幅“杨柳依依,绿水悠悠,锦屏苍苍”的诗意图景。那山,那水,那柳,就是一种语文,对学生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 泥土语文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现在农村的学生与泥土的距离也变得越来越远,往往被困在家里,与自然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然而,我们区有的农村学校将校园大片的泥土地建成苗圃,老教师们也有这方面的热情和经验。可以设想,如果在目前露天苗圃的基础上,建个小规模的大棚,四季常青,形成一个小生态系统则更好,让学生们在这里观察、实践、学习,可以与语文、美术、品德、综合实践等各个学科打通,形成微课程基地,开发校本课程。如果让学生们自带小花盆或旧饮料瓶等,在里面种上菜,形成个人苗圃,摆放在教室内、窗台上,精心呵护,陪伴植物种子从生根发芽到幼苗破土、散叶开花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爱心、细心和责任心,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就能让他们的笔触变得细腻,感情变得饱满,语言变得丰富,心灵变得健全,生活变得多彩。

这些都简单易学,就地取材,开发成课程;这些都是独有写作素材,是城市学生所不具备的。城区的苍梧小学的学生,为一个班分得的一席大的菜园(“开心农场”)而开怀不已。和他们比,我们农村小学的黄土地简直就是“土豪金”啊!

三、 生活语文

让现在农村的学生写写童年趣事,同学们往往无话可说。其实乡村生活中有趣事儿可多了,我们老师要学会设计和组织。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农村校园的特色,开设各种村小特色的活动,丰富他们本来十分贫乏的课余生活。几块泥巴,几片苇叶,几个废旧瓶罐,所用的材料就地取材,省时、省力、省钱,搞搞活动,比赛比赛,交流交流,有了生活,才有语文。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是润物无声的事业,我们花小钱就能办全套的教育。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写写真心话,这就是习作;可以让学生们办办手抄报,

让乡土语文散发泥土的芬芳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可以让学生们演演生活的小故事,这就是语文素养训练。

四、 诗意语文

农村老师往往羡慕城区学校的条件,然而,从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里是很难找到诗意的,古典文化往往来源于自然状态优美的乡村。

我区周圩小学地处偏僻郊外,地广人稀,远离污染,在市区不多见。看似什么都没有,但这里沟滩多,野生动物多,芦苇多。芦苇在《诗经》里叫蒹葭,每到秋冬,这里是“蒹葭苍苍”,也是“在水一方”,这不就是《诗经》里的悠然境界吗?所以,周圩小学搞《诗经》文化。“不学诗,无以言。”这个诗就是指《诗经》,可见《诗经》的语言是美的、通用的、文雅的。《诗经》的语言虽久远,但琅琅上口,便于学生诵读,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当地人会苇编,用苇叶也可做许多工艺品、食材,悠扬的芦笛声能勾画起许多人的童年记忆,这些都简单易学,就地取材,开发成课程,既有雅趣的一面,又有实用的一面。

五、 课文下乡

我们常常认为城市学生阅历多,见识广,农村学生则反之。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语文教科书中许多课文与农村学生生活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

以五年级下册为例: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只拣儿童多处行》,可以带学生们到乡间田野农家乐,这是城里学生渴望,而学校不敢组织的;学《神奇的克隆》,可以让学生学柳树的扦插、桃树的压条,将学生引向未知的科学世界;学《二泉映月》《望月》,可以让学生观察夜晚的明月,这样才更有利感受文中“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优美、恬静、深邃,而这样的明月,城市学生是很难观察到的;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可以让同学们学司马迁向父老乡亲打听村里的故事、传说,而城里学生是很难打听到的,因为对门邻居彼此可能都不认识;学《月光启蒙》,可以让学生收集当地民歌童谣,如“讲古讲古,讲到板浦;板浦晒箩,讲到黄河;黄河打坝,讲到新坝……”与课文中的童谣赛着读,学生是一辈子忘不了这一课的,当然也忘不了我们语文老师;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让学生们到家里的菜园子、学校的菜园劳动劳动,小手拿拿锄柄,小脚踩踩泥土,阅读的感悟一定是城里学生所感受不到的;学《灰椋鸟》《水》,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的发言权更要大得多。你看,这些课文大多与农村孩子密切相关。

我们要找到阅读教学与乡土特色的结合点,乡土乡土,乡中有土,土中流香,纵横捭阖,尽在我们语文课程开发的掌握之中。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州区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诗经泥土乡土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泥土
乡土中国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翻开一块泥土
泥土中的功臣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