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高等美术院校中国人物画发展之浅析

2015-12-12傅嘉芹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物画素描中国画

傅嘉芹(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近代中国画是否呈衰败趋势,在美术界似乎各有看法。从人物画发展来看,道释人物画能吸引文化精英阶层的注意;皇权、宗教势力衰微,壁画失去了依附的空间;作为绘画主体的文人画也不再视为其主要的艺术修养。清末出现的杰出画家任伯年也未能挽回人物画发展的颓势。从五四以后中国人物画在面向现实,表现精神上有了新的生命。到20世纪后期人物画创作影响上升。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格局是本世纪以来中国画融合西方艺术观念形式的结果。近现代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交融,自徐悲鸿、林风眠等引进西学方法创办了美术学院,便开始了中国画的教学,为画家们提供了多种艺术思维与表现形式的可能。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西文化的多元共生成为新的潮流,这也为中国人物画提供了发展契机,特别是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上。清代石涛说:“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识拘之则不广,故君子唯借古以开今也。”①现代生存空间的转换,使艺术家在对古代和现实的关照中得到释放。当代艺术观念与文化思潮的侵入,让中国人物画正由传统的古典形态转向现代形态,并赋予了当代人物画全新的文化和思想内涵。

一、高等美术院校中国人物画现状

当我们回望当代美术院校人物画创作的轨迹,从徐悲鸿以素描因素与中国画以线为主融合一体的绘画样式改良中国画开始,西方素描教学在中国画领域深入贯彻。而林凤眠的人物画究竟是不是“中国画”,在国画界一直存在着疑问,他以个性化的艺术改变和造就了新的艺术风尚和审美趣味。是中国现代史上少有的介于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人物。“中西融合”或许只是一个时代人们的理想,两种文化的真正融合可能实现吗?也许只能达到更多的理想和沟通。在人物画创作中,这种理解与沟通对中国绘画产生积极影响,为中国画拓展了更宽的视野,吸取更多的营养。

徐悲鸿 作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艺术家表现更为自由,人物画创作上趋向多样化。强调个性化的表现,不再仅仅直接去描写生活情境,拓宽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形式。毕业于中央美术院校的周思聪是中国本世纪后期最优秀的女性画家。她在平凡人物中开掘更深的精神内涵,在写实手法中不拘于写实因素,大胆地寻找、借鉴表现技法,形成独立的艺术个性。她创作的《矿工图》对劳工苦难与忧乐的潜入,由情节性的突显转为绘画性的强化。创作的风情小品画通过彝女的平凡生涯来体味生活,表现平凡安静中的内美;②而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工笔人物画家唐勇力则遵循着潘天寿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主张,以笔墨为核心,在回溯传统的同时进行对传统的改造。他的画作仿照了唐代人物画的造型与色彩,强调写意因素。

其次,在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上,艺术为政治服务、教化作用淡化了。画家用中国人物画表现生活时,强调自己的主观认识,而不是围绕某个主题去创作,只是选择生活中的小事、局部去创作。画家何家英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契合点。他的画偏重于女性描绘,从外在形象到精神气质,体会其微妙之异。

最后,在技法上,中国人物画有很大的包容性发展。现当代中国美术学院的教育模式也有较大的完善,在广泛地吸收外来画种上,其造型构图、构成、色彩等方面更加丰富。对中国画颜料用色处理上、颜色和墨的结合,技法多样。色彩构成、点线面的构成,大量运用到画面里。各种材质、技法的使用,也丰富了中国画的样式,追求形式美感。田黎明正是这类在宣纸上寻求个人体验的画家,淡墨渗入宣纸中,墨色随即写上去,一虚一实、若即若离。光斑的感觉既稳定又躁动。它的表现空间扩展了人的许多体验,笔触和墨色的块面转为一种光的感觉。

我们看到这批院校画家在当今多元文化艺术格局中,准确把握了作为中国人物画家的艺术品位,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在艺术探索中取得了显著的学术地位,他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是当今和未来中国画艺术传统得以延续的桥梁。

二、针对现状观中国人物画发展方向

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50余年来的艺术教育抹煞了中国画教育的“特点”,影响到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它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教育形态和方式。现代的中国画是传统中国画的发展,也是现代艺术教育的产物。可以说现代中国画正经历着“多元”发展的时期。不管是建立、改革中国画学院,还是恢复授徒式的教学方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人物画受西画影响带来了一片生机,注重构图、制作的视觉形式美感,而中国画的笔墨本身减弱。美术院校人物画造型很好,但书法功底的薄弱是导致笔墨消减的关键因素。因为我们必须弄清楚中国画的基本功是书法,而西画的基本功才是素描。以“笔墨”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正是中国画系的基本路线。尽管院校教师的中国画创作各有特点,形成风格,但指导思想是始终不变的。

中国画以临摹入手,为中国画的基本手法,也是中国画风格演变史上内在的基因之一,进而更好地写生和创作。历代巨匠的艺术历程有力地验证了临摹在绘画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人物画教学受制于外来影响,缺乏对中国画本位语言结构及教学体系的深入研究,对传统临摹学习不够深入、系统。一开始就隐入西画写实的模式中,虽也强调以线造型、结构素描,但极其表面。现有的中国画人物专业素描其造型在西画模式内打转,其根本症结在于未能进行大量的临摹古画,就进行素描写生的缘故。

因此,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要立足于实际,继承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不能把本民族优秀的传统遗弃了,并不断吸收来自各方面的营养,不断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

三、中国人物画教学应重视的问题

中国画关注的内涵是对意境的追求。说到底它并不是表象的模仿,而是儒家、道家精神的反映,是画家人格和境界的体现。那些传世精品,即非逼真地模仿与再现自然。在寻求一种符合于当代审美趣味的艺术样式过程中,需从时代的角度,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传统,体味当代。而其精神体系中深层的情感表现内涵由此而生的意象性思维。

语言形态是艺术作品的第一生命,是表达思维的载体,造型则是语言形态的核心。与西方艺术相比,中国人物画创作首先追求“传神”。由于西方素描教学影响,使得中国人物画在造型原则上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意向造型观转而追求科学写实的造型观,要求进行真实、惟妙惟肖的描绘。但中国画的造型不是以素描为基础,西方绘画与雕塑处于理想、几何的空间概念上。对中国人物画造型形成束缚是西方绘画的科学性对中国绘画玄学精神的侵扰,使美院在造型上失去自由。

中国画的本位是笔墨,但当笔墨服务于素描造型时,笔意墨趣是很难与其相结合的。中国画肯定随时代的变化拓展,中国画离开传统笔墨就不行了吗?中国画到了穷途末路了吗?我想这也未必。它一定会沿着自己的轨迹不断变化发展。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职业分工更细。书法在中国画体系中作为一种修养,但其基础地位不可忽视,特别是在院校人物画专业中的训练、培养。

现代人物画相对于古代人物画,题材广泛,手法多样。而现代中国人物画的教学和创作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在当代如何使其保持鲜明个性的民族绘画的同时,使之高格化,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继承传统,创造学院式中国人物画的新体系,使其良性循环。

注释

① 石涛.石涛画语录(变化章第三),西冷印社,2006-07.

② 路平,周思聪.《矿工图》组画之水墨形式语言探索,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06.

[1]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人民美术出版社.

[2] 龙瑞.中国当代画家丛书(人物篇)[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4.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5] 杨力舟等绘.中国当代画家图典:人物[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2.

[6] 王莲.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走向及教学应对[J] .美与时代,2007(12).

猜你喜欢

人物画素描中国画
中国画
初夏素描
武汉素描
素描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