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议论文篇章习得研究①

2015-12-12宋璟瑶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论题安乐死论据

宋璟瑶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汉语议论文篇章习得研究①

宋璟瑶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对外汉语;篇章;议论文;习得研究

以廖秋忠(1988)提出的汉语议论文体论证结构为理论基础,对90篇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作文语料进行了结构分析,并用树形图示法形象地展示了学习者与母语者、不同写作水平的学习者生成的篇章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篇章论证结构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数量、先后顺序、长度比例和论证结构中逻辑内容的安排等方面。所得结论可以为对外汉语写作课教学以及汉语写作测试提供依据和参考。

1.引言

议论文,或称“论说文”“辩论体”,是汉语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议论文的目的和作用在于论证观点、说服对方,因此文章结构的组织安排尤为重要。议论文的结构主要是“论点与论点,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和中心论点论证过程的体现”(胡壮麟,1994)。但现有的关于议论文结构的研究多从文章学、母语文写作教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简单的归类和列举,例如杨振道、韩玉奎(1984)将汉语议论文结构分为“开头-正文-结尾”的三段结构、“总提分述”的横式结构、“逐层深入”的纵式结构、并列结构、正反对比结构等。

廖秋忠(1988)的研究则基于篇章语言学的视角,结合语料分析,对现代汉语书面语中议论体篇章的结构进行了探究。该研究首次在汉语篇章结构的研究中提出了“论证结构”的概念,认为“论证结构可以作为识别论证体的形式标准”,并详细论述了论证结构的各个内部组成部分相互间的结构关系,及其在篇章中的表达功能。廖文认为,一个论证结构(以“A”表示)由核心部分和外围部分组成;核心部分指“论题”(P)和“论据”(E),论题是“需要证明的命题”,论据是“立论的根据”,二者“是论证结构的必要成分,缺一不可”,论据又包括“正面论据”(PosE)和“反面论据”(NegE)两类;外围部分包括“引论”(I)、“结尾”(C)及附属于论题的“澄清”(Cl),其中引论部分交代“论题产生的背景、缘由”,结尾部分重述论题,有时还包括对论据的概括,或是与论题具有相关、引申关系的其他话题,澄清部分则包含对论题的解释或阐述。该文以形式化的方式将汉语中典型的论证结构表示如下:

该文还采用了树形图将上述论证结构形象地表示为图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篇章习得研究至今仅有20年的历史,近年来虽发展迅速,但在数量和深度、广度上仍落后于语音、语法、词汇等的习得研究。并且现有的研究主要针对篇章

中的词汇、语法等衔接手段,鲜有将目光投向整个篇章结构的习得情况。例如吴丽君(2002)在分析日本学生习得汉语的偏误时提到了“篇章结构层次”方面的偏误,但主要着眼于段落的安排。廉爱宁(2011)探讨了留学生对汉语议论文篇章“宏观功能结构”的习得情况,主要结论有:留学生写作汉语议论文的惯用结构为“描述现象-提出论点-揭示原因-解决方法”;“好的”留学生作文具有结构层次复杂、结构类型多样的特点;所出现的偏误有两类,一是核心论点不明确,二是论据与论点无关。以上两项研究也仅止于对个别现象的简单描述。

我们认为,廖秋忠(1988)的研究是从语言学角度探索汉语议论文篇章结构的重要成果,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不仅能够揭示汉语篇章的特点和规律,也可应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篇章习得研究。另一方面,廖文由于受研究条件所限,仅对汉语篇章论证结构进行了宏观的概括,并辅之以若干篇章片段的举例分析,“在讨论具体的篇章结构时,高层次的分析较细,低层次的分析较粗”(廖秋忠,1988)。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实际语料的考察,发现廖文未能进一步涉及的篇章微观层次的种种现象,从而深入探讨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汉语写作能力习得的特点与规律。

图1:汉语典型的论证结构(廖秋忠,1988)

2.汉语论证结构习得分析

2.1 语料的选取与研究目的

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考场作文为语料来源,选择《如何看待“安乐死”》《如何面对挫折》《由“三个和尚没水喝”想到的》三个题目进行检索,从所得结果中各选取了30篇作为样本,考试时间从1995年至2001年。由于该语料库中均为HSK高等水平考试的考场作文,因此考生的汉语水平应当在中级以上。在语料的选择中,我们注意考虑了两方面因素:其一,按分数划为“低于60分”“60-79分”和“80分及以上”三类,每个话题在每个分数档中各选10篇作文;其二,在考生的国籍分布上尽量做到日韩学生、亚洲其他国家学生和欧美学生比例大致相等。语料的具体信息见表1。

HSK(高等)写作部分的评分标准曾历经若干次改进与调整,“结构”一直是其中的项目要素之一,但历次标准中对“结构”要素的内涵表述和级差标注都不够清晰,难以作为教与学的依据。例如,1995年《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高等)》的写作评分标准中仅第4级有“较有条理”、第5级有“条理清楚”的表述,似可归入“结构”方面,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2002年改进后的写作评分标准中有“连贯性”一项,其中包含了“逻辑性”“条理性”“衔接的顺畅和连贯程度”“结构的复杂性、完整性、一体感”等多项内容,虽更为丰富但仍难以把握(聂丹,2009)。以上关于篇章结构的评分标准如用于指导教学,则可操作性不强。本文以廖秋忠(1988)的研究手段和结论为基础,对HSK考试中得分归属不同分数段的作文语料进行分析,试图反映不同得分档次的议论文在论证结构方面有何具体特点,与母语者写作的议论体篇章相比较又有何异同。从而加深对汉语篇章习得规律的认识,为汉语写作的教学与测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下文将样本语料所归属的三个分数组分别称为“高分组”“中分组”和“低分组”。我们采用廖秋忠(1988)的方法,对这90篇作文的论证结构逐一进行树形图分析,从三个方面对所得结果进行描写和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归纳和比较。

2.2 习得情况分析

2.2.1 论证结构的组成

根据廖秋忠(1988)的观点,汉语典型的论证结构包括“引论-论证-结尾”三个部分,其中“引论”和“结尾”可以不出现。“论证”本身又由“论题”和“论据”组成,“论据”可以有“正面论据”(PosE)和“反面论据”(NegE)。“论题”有时可以附有“澄清”部分来进一步阐明。下文的讨论中,我们将这一典型的论证结构称为“三段式”结构。

表1:语料分布情况

首先考察学习者作文是否具有完整的“三段式”论证结构。在语料中,高分组的30篇作文有22篇都包括“引论-论证-结尾”三个部分,例如①文中的“S+数字”是句子的标号。为分析方便,已参照该语料库的标注将原文中错别字改正。:

(1)S1“安乐死”究竟可不可取呢?S2对于这个问题,我想首先,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理解。S3就拿我们伊斯兰国家而言,答案绝对是否定的。S4因为根据《古兰经》,穆斯林是没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的,即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自杀,更不用提帮人自杀了。S5穆斯林深信生命是通过父母给予的,除上帝外,其它任何人(包括当事人自己)也无权夺走。

S6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许多现实问题,如当今世界“爱滋病”、晚期癌症等许多绝症,病人所承受的痛苦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S7我一位好友的父亲,辛劳一生最终患上晚期肝癌,尽管不断接受各种治疗、手术,但病反而更加严重。

……

S12即使那样做,可以减轻他的痛苦。S13我们没有那样做。S14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所有人,自始至终都围在他身旁。

……

S17那么,谁又会选择“安乐死”来减轻痛苦呢?(H4)

例(1)的论证结构如图2所示②图中“T”表示“篇章”。。

图2:H4论证结构图示

从图2可见,该文包括一个典型的论证结构:首先由S1作为引论,提出“‘安乐死’是否可取”的问题;其次由S2-S3确定论题:反对“安乐死”;然后S4-S5提出正面论据:“安乐死”不符合宗教传统;接着S6-S16举出一个实例,从反面论证“即使病人十分痛苦,也不应该实行“安乐死”;最后S17用反问句的形式重述中心论点,作为结尾。

中分组有14篇作文没有遵循典型的三段式的论证结构。其中7篇没有结尾部分,例如:

(2)S1“安乐死”,这个问题是长时间以来人们谈起的一个难题。

S2一部分人说安乐死是一种好办法,……

S7然而更多的人认为进行安乐死是不可以的。……

S13对我来讲,……S17我个人的意见是安乐死办法不可以采取。(M8)

例(2)的论证结构如图3。

图3:M8论证结构图示

从图3来看,该文的论证结构中只包括引论和论证两个组成部分,其中论证部分又由三个次级论证结构组成。前两个论证结构分别论述了“赞同‘安乐死”(+P)和“不赞同‘安乐死’”(-P)两方面的论题,第三个论证结构则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态度是“不赞同”(-P)。廖秋忠(1988)认为,引论和结尾在论证结构中也可以不出现。并且该文最后一个次级论证结构有一个结尾来重申作者的观点,由于该结尾也位于全文的末尾,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为全篇作结的功能。因此例(2)可以看作是典型论证结构的一个变体③前述高分组作文中也有类似的“变体”情况,受篇幅所限不另做详细分析。。

有4篇中分组作文没有引论部分,例如:

(3)S1我来中国以前,我从来没有单身离开过家,而从小都有父母在身边保护我、帮助我……S5我每次遇到挫折时我就会想起妈妈的话,

然后就会有勇气面对困难,最后就可以解决问题。

S6经过许多困难和挫折我也意识到一点,这一点是什么呢?S7这就是: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不是为难我们的东西,它们只是进行它们的业务,它们告诉我们:“路走错了”或“方向错了。”S8它们告诉我们应该换一下方向了。S9我们之所以认为它们是挫折是因为我们失望,这不是我们所希望和追求的,所以我们认为是挫折。S10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地想一想:如果没有人生中的挫折,人生的道路上会很平静,那么人生还会有什么意义吗?S11所以每当我遇到挫折时我会想起这一些。S12真好用,不信?S13试试吧!(M19)

例(3)的论证结构如图4所示。

图4:M19论证结构图示

该文的特点是开篇即为实例充当的论据,没有经过“引论”的铺垫,随后才出现论题并加以阐释,最后是全文的结尾。

另外3篇中分组作文既无引论也无结尾,例如:

(4)S1我觉得“安乐死”的背后就是爱情。S2这个看法看起来有点奇怪。S3有的人可能会想:“难道杀了自己的妻子说明你爱她?”S4我来解释一下儿自己的理由。

S5你们可以想一个完美的家庭:完美的主要的原因是爱情。S6夫妻之间的感情很好,什么都不会破裂他们的爱情。S7但突然有一天妻子得了很重的病。……S14妻子让他帮助她自杀也是她最后的要求。S15这就是她摆脱痛苦的唯一的办法。S16丈夫也明白这是为了帮助她。S17难道他心甘情愿地帮助自己最爱的人去世?S18不是,但爱情不让他在旁边看妻子受痛,所以他们俩一起选择了妻子安乐而死的办法。

S19当然在无情的法律方面丈夫犯了罪,但我们应该考虑到原因,应该考虑到超越法律的一个原理,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夫妻之间的爱情。S20这不是法律的问题,这是唯一的内容。(M7)

例(4)的论证结构如图5所示。

图5:M7论证结构图示

由图5可见,例(4)全文仅有一个论证结构,其组成为“论题-澄清-正面论据-反面论据”,不包括引论和结尾部分。从内容上来看,例(4)也已经是一篇完整的议论文,可以看作是典型论证结构的一种变体。

低分组中不是典型的三段式论证结构的作文数高达18篇,超过了该组全部语料数的50%。其中2篇没有引论,8篇没有结尾,其余8篇二者皆无。例如图6所示的论证结构(L9)。

图6:L9论证结构图示

图6所示的文章包括两个论证结构,分别阐明了两个论题:“应当尊重病人‘安乐死’的选择”(P1)和“材料①指该作文考试题目中所给的材料。中的丈夫没有罪”(P2)。两个论证结构分别由论证和结尾组成,都没有引论部分。全文也没有总体的引论或结尾。

三个组别中各类论证结构的数量与比例见表2。

表2:各类论证结构的分布

可见,具有完整的“三段式”结构的作文在各个分数组中均占多数,但这一比例随着得分档次的下降而逐级减少,相应地缺少引论或结尾的篇章数量与比例随之上升,其中缺少结尾的作文比缺少引论的更为常见。

从廖秋忠(1988)的论述来看,每个论题与其论据“P+E”是论证结构中的基本单位与核心要素,我们称之为“最小论证结构”(以“minA”表示)。一个篇章总体的引论与结尾一般各自仅有一个,但中间可有多个minA。廖文并未论及母语者写作的篇章中minA的具体分布情况,但我们发现,对于本文所考察的这类考场作文,学习者所使用的minA在数量和内部结构上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来看篇章中minA的数量。高分组30篇作文中共出现了36个minA,每篇作文的平均minA数为1.2,中分组共出现45个minA,平均值为1.5,低分组共出现41个,平均值为1.4①低分组有一篇作文结构较为特殊,难以确定“最小论证结构”,因此将该文章去掉后对余下29篇进行统计。。可见虽然廉爱宁(2011)认为越好的作文其结构层次应该越复杂,但从我们所分析的语料来看,高分组倾向于使用较少的minA,超过半数的作文只包括一个,最多不超过两个,而中、低分组不仅平均minA数略高,而且出现了若干包含3个minA的样本。

再来看minA的内部结构。在高分组中,每个论题至少有一个论据来支持。而中分组出现了只有论题没有相应的论据的情况,例如:

(5)S1人生存在世界上是一件可喜可乐的事,但免不了会碰上一些酸甜苦辣的味道……S5天下的事人没有都不怕只怕一个字那就是“病”。S6但人得了一种不治之症,……他们到底能不能“安乐死”呢?S7这事情一下子说不清弄不完的。

S8我们现在应该怎样来对待“安乐死”的风波呢?S9我想这件事情是一定难如登天的事,一个人是不能解决得了的,应该得到全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关心。S10要怎样对待不治之症的人,要给他们帮助一些什么,或是精神上的帮助,或物质上的帮助。(M4)

例(5)的论证结构见图7。

图7:M4论证结构图示

如图7所示,该文包含两个论证结构。第一个由S1-S6作为引论提出问题,S7给出论题后即结束,没有以论据展开论证。第二个由引论S8提出问题,S9给出论题“要关心得不治之症的人”,再由S10进行进一步的阐明,随即全文结束。如果说S9还勉强可以看作是阐述了一点理由(“因为这件事情很难,一个人不能解决”),第一个论题S7则完全没有得到论据的支持。中分组中有4篇作文出现了类似问题。低分组中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例如:

(6)S9谁有决定的权力呢?S10这个问题可难解决!S11是家人还是病人?S12是大夫还是什么律师吗?S13我也不敢提议最合理的意见。(L10)

例(6)是一个论证结构,其内部关系见图8。

图8:L10局部论证结构图示

如图8所示,这一论证结构中同样只有引论和论题部分,而没有任何论据的支持。这一问题出现在了低分组的5篇作文中。

最后谈一谈中分组和低分组中出现的一类现象:有个别句子与其前后的内容找不到关联,无法归入当前的论证结构中,这也是廖秋忠(1988)未能触及的一类现象,我们称之为“游离成分”。例如:

(7)S16总之安乐死在法律上,在道德观念上都应该允许的。S17当然,医生没有负这个责任。S18因为病人每天每天感觉到深刻的痛苦他身边的人也总是担心,身体弱,这不是浪费吗?S19我希望安乐死的法律的条约赶快制定到法律大字典。(M1)

例(7)来自中分组的一篇作文,其论证结构如图9。

图9:M1局部论证结构图示

由图9可见,S16、S18和S19分别作为论题、正面论据和结尾组成了一个论证结构,而这之中的S17则与这一论证结构“脱节”,因此成为我们所说的游离成分。这一现象也出现于低分组中,例如:

(8)S1在法院上,如果你杀死人,你就当犯人了,因为你犯罪了。S2可是也有的情况不能叫他“犯人”。S3现在我举个例子让你们看一看。

S4一九九四年初,在中国有一个农村人他帮助妻子自杀,是因为她得病,而且是一种不治之症。S5如果他不帮助她自杀的话,你想他有多么痛苦呢!S6一是每天看她日益见坏,也不知道怎么帮助她,二是他家很穷,没有那么多钱送她到城市里去,更主要的是她的病是不治之症了。S7他在农村里住,也没有人告诉他是,她死前应该写证明书,内容是她愿意自杀,不是被他杀死。(L6)

例(8)的论证结构见图10。

图10:L6论证结构图示

由图10可见,上文由引论和论证两部分组成。论证的内部结构中S4为引论,S5为论题“丈夫帮助妻子自杀是合理的”,S6为该论题给出了三点论据。而S7则表达了“妻子死前应该写证明书”,这一意义无法归入上述论证结构中,因此S7也成为游离成分。出现这一问题的作文数为中分组与低分组各3篇。

综上,学习者的作文语料在论证结构的组成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中高级学习者写作的议论文基本上符合汉语的论证结构,其中得分较高的学习者作文绝大多数遵循了“引论-论证-结尾”三段式典型结构,而得分在中、低档的作文中有半数左右也会使用典型结构的变体形式,即不出现引论或结尾。并且变体形式在低分组中的出现比例高于中分组。

第二,高分组学习者作文中“最小论证结构”的平均数及最大值均低于中、低分组。

第三,中、低分组学习者作文中出现了有论题而无相应论据的情况,在两个组别中所占篇数比例分别为13.3%和16.7%。高分组则无此类现象。

第四,中、低分组学习者的作文中各有10%出现了“游离成分”,高分组则无。

2.2.2 论证结构成分的顺序与长度

除了论证结构组成成分的隐现及数量,学习者作文还在其他方面呈现出与母语者的差异。首先是论证结构中成分之间的顺序安排,中分组有1篇作文出现了引论与论题倒置的情况,见图11(M10):

图11:M10论证结构图示

图11的论证结构中,有两处论题出现在引论之前,分别是S1-S4先于S5-S9,和S14先于S15-S16。这种现象并不符合汉语的典型论证结构。同样的情况在低分组也出现了1例,见图12(L7)。

图12:L7论证结构图示

在图12的论证结构中,S1-S2的论题出现在了S3-S5的引论部分之前。高分组未见此类问题。这说明,学习者作文在论证结构成分的排列顺序上会呈现出与母语者不同的方式,特别是写作水平尚未达到高级的学习者。

其次,论证结构成分的长度方面也会呈现出特点,主要问题为引论部分过长,体现在与全文句数的比例上。廖秋忠(1988)的研究虽未明确提出对引论的长度要求,但我们发现,在廖文所分析的7篇语料中,除1篇无引论外,其他6篇的引论都仅有一句话。这至少说明,旨在“提供论题产生的背景、缘由”(廖秋忠,1988)的引论部分不宜过长。我们统计了全部90篇作文中出现的引论部分与全文句数的比例①这里仅就全文的引论进行探讨,没有涉及次级论证结构中的引论部分。,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3。

图13:语料引论与全文句数比例分布

由图13可见,在出现了引论的73篇作文中,有近四分之一的篇章其引论句数占全篇句数的比例小于0.1,引论比例在[0.1,0.2)、[0.2,0.3)两个区间内的篇章各占约30%。其余近20%的作文中,引论部分的句数比例都在十分之三以上,其中有4%的文章中引论占全篇的比例甚至超过了1/2。这一现象在三个组别中都出现了。例如图14所示的高分组作文(H10)论证结构。为了更清楚地看到各成分间的关系,我们对该文的论证结构进行了简化。

从图14中可以看出,该文的引论部分在句子数量上占了文章总句数的一半,甚至多于本应作为文章主体的论证部分的句数,造成文章内容的轻重分配不合理。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中、低分组中,例如图15(M3)、图16(L3)所示文章的论证结构:

图14:H10论证结构简化图示

图15:M3论证结构简化图示

图16:L3论证结构简化图示

由此可见,学习者作文中结构成分长度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在各个分数段都会出现,其原因可能是学习者对汉语的掌握程度有限,还无法简明扼要地概括所要论述的问题。

2.2.3 论证结构逻辑内容的安排

以上我们从论证结构的成分组成和安排等方面论述了学习者作文中存在的种种“中介语”篇章现象,主要着眼于篇章结构的形式方面。而汉语议论文篇章的论证结构对其组成成分的表义内容亦有所要求,特别是在逻辑关联上。廖秋忠(1988)的研究着眼于典型的母语者篇章,因此并未在这一方面发现异常。但从作文语料分析的结果来看,学习者在篇章逻辑内容的安排上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低分组当中。下面试举几例来说明。

首先,从廖秋忠(1988)的举例与分析来看,在典型的论证结构中,引论、论证和结尾在内容上应当是一以贯之的,特别是结尾部分,既然是对全文的总结,则其与论证部分的核心论题在立场和观点上应当具有一致性。而低分组的作文中出现了核心论题与结尾相互矛盾或并无关联的情况,例如:

(9)……S14我的看法是“安乐死”是如果病人说过还是写过“我要死”,“你帮我自杀”这样的话以后,没有什么问题。S15如果没有的话呢?S16就是一种杀人办法。……

S19“安乐死”是帮助病人,不治之症的病人的办法。(L3)

例(9)所属的论证结构如图17所示。

该文中,S14-S16表达的核心论题是“‘安乐死’必须由本人提出要求”,而全文的结尾句S19表达的却是“‘安乐死’是帮助病人的办法”,二者在内容上并不一致,使得文章结尾有“跑题”之感。

其次,低分组语料中出现了论题与其附属的论据相矛盾的情况,例如:

(10)S12我愿意她丈夫受罪。S13他做得对,他只是好心才做了这个。(L4)

图17:L3论证结构图示

例(10)的论证结构如图18所示。

图18:L4局部论证结构图示

由图18可见,例(10)是该文中的一个minA。其中的论题S12表达了“帮助妻子‘安乐死’的丈夫应该被判罪”的观点,而随后的论据却认为“丈夫的行为是正确的”,二者在逻辑上明显对立。

最后,议论文中有时会出现兼顾正反两方面论题的写法,但对写作水平尚未达到高级的学习者来说,将两种对立的观点安排在同一篇文章的论证结构中较有难度,很容易出现逻辑上错杂混乱的情况,例如:

(11)S1我们如何看待“安乐死”?S2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丈夫不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因为他为了解脱妻子和他的孩子的痛苦所以丈夫帮助妻子自杀,也是为了他的妻子“安乐死”。

S3杀人是不合理的,也可以算是犯罪的。S4我们可以检查妻子的病。S5根据大夫的看法妻子的病能不能治的。S6如果不能治的话,杀人是为了她的妻子的“安乐死”可以算是不犯罪的。S7这时因为他们一家和妻子可以解脱痛苦。S8甚至于他们没有钱买药,看病,照顾孩子呢,怎么办?S9但是也看一个看法是让他的妻子痛苦地在床上也是对他们的心情、精神好。

S10我们也可以看出丈夫是不是故意杀人。S11我们看各种条件如他们的家庭,孩子,地位,经济,结婚时间。S12如果发现了丈夫有了第三者,我们也可以看成故意杀人。S13大

夫说明要花很多钱也治不了她的病。S14这是不犯罪的。

图19:L5论证结构图示

3.结语

从图19可以看出,该文虽只有15个句子,但论证结构十分复杂。在S1的引论之后,作者分别用S2和S3表达了支持(+P)与反对(-P)“安乐死”的一正一反两个论题。接下来是两个次级论证结构,每个都是先提出“应该从两方面看待‘安乐死’问题”(±P),随后分别论述+P(S6-S8、S13-S14)与-P(S9、S12)。从论证结构树形图上来看,作者的思路还是可以理解的,但由于将结构安排得过于复杂,使得正反内容往复交错,几乎每一两个句子就要转换一次论题方向,也造成了多数论题没有论据支持。并且文章的结尾部分只重复了正面论题,而没有对反面论题进行总结,显得与文章主体内容脱节。

综上所述,学习者在论证结构的逻辑内容安排上也会出现脱节、矛盾、混乱等问题,特别是写作水平尚未达到高级的学生上述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

本文以廖秋忠(1988)提出的汉语议论文体的“论证结构”为理论基础,对一定数量的中高级汉语学习者作文语料进行了分析,发现学习者的篇章表现与母语者有一定差异,呈现出“中介语篇章”的特点,并且不同水平的作文所出现问题的数量、程度等方面亦有差异。上述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篇章论证结构的组成成分

得分较高的学习者作文大部分都有完整、标准的论证结构,而得分在中、低档的作文有S15“安乐死”是对的。(L5)

例(11)的全文论证结构如图19所示。相当一部分使用了典型论证结构的变体,个别甚至出现不符合典型结构的情况,例如论题无论据支持、出现“游离成分”等。此外,我们还发现高分作文中“最小论证结构”的数量略低于中、低分作文。这一发现是否有普遍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2)篇章论证结构组成成分的顺序与长度

未达到高分水平的学习者作文中会出现引论与论证的先后顺序错乱的问题,并且从低分到高分的学习者作文都会出现引论的长度比例过高的现象。

3)篇章论证结构的逻辑内容

得分较低的学习者作文中出现了逻辑上的矛盾、脱节、混乱等问题。

长期以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教学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使得“写”成为汉语各项语言技能习得中的“瓶颈”,同时汉语测试中的“写作”部分在设计、施测特别是评分方面也缺乏有力的“抓手”。我们认为,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以为汉语写作教学与测试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所发现的学习者作文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和规律,或许能够成为安排教学内容、确立评分标准的依据。另一方面,本文从实际语料分析中发现了若干前人研究所未能涉及或未及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也提示我们,“论证结构”的研究方法在汉语篇章研究中具有较大的潜力,期望今后能够将这一思路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用于探索母语者及学习者篇章中的更多规律。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1995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高等)[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15.

廉爱宁2011基于修辞结构理论的留学生汉语议论文篇章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廖秋忠1988篇章中的论证结构[J].语言教学与研究(1):86-101.

聂丹2009汉语水平考试(HSK)写作评分标准发展概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7(6):15-20.

吴丽君2002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56-264.

杨振道,韩玉奎1984文章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25-128.

A Study on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Argumentative Text

Song Jingyao
(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text;argumentative text;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argumentative structure’of Chinese texts(Liao Qiuzhong,1988),this article did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90 compositions written by Chinese L2 leaners at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levels.By using the method of tree-gram,we presented the differences of texts by learners at different language levels,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exts of learners and native language users.Those differences were mainly about different parts of an argumentative structure,and their number,sequence,length,and logical content,etc..Our findings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teaching and testing of Chinese writing.

H193.6;H195.3

A

1674-8174(2015)03-0018-11

【责任编辑 师玉梅】

2013-11-15

宋璟瑶(1986-),女,辽宁大连人,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①感谢《华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与匿名审稿人的意见,感谢杨德峰教授以及其他多位专家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指点。

猜你喜欢

论题安乐死论据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用二进制解一道高中数学联赛数论题
关于一道数论题的思考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几道组合数论题的分析策略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病理解剖医生理解的“安乐死
相守70年 同日安乐死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