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大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成绩的相关分析①
——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为例

2015-12-12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亚裔学习动机动机

张 莉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北京,100083)

美国大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成绩的相关分析①
——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为例

张 莉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北京,100083)

学习动机;态度;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

参考Gardner的态度/动机量表(AMTB)编制适用的调查问卷,多维度考察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汉语初级和中级水平的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动机构成,分析了对提高汉语学习成绩有促进作用的动机因素,并提出了在美国这种单一英语教学环境下工具型动机优于融合型动机的观点。

1.引言

近十年来,因为海外孔子学院蓬勃发展,国内对外汉语教师被大量派往国外任教。但是,对于习惯了国内长期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模式的对外汉语教师而言,国外非汉语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是一个仍然亟待熟悉的新领域。本文尝试结合笔者2009~201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下文简称“哥大”)的教学经验,对美国大学学生汉语学习的态度与动机进行调查与分析。

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Gardner&Lambert以加拿大英语、法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对第二语言学习动机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创建了“社会心理模式”。Gardner&Lambert(1972)把语言学习的动机确定为两种不同倾向:融合型倾向和工具型倾向。所谓融合型倾向,指学习第二语言是为了跟目的语社团直接进行交际,与目的语文化有更多的接触,甚至想进一步融入其语言社团,成为其中的一员;所谓工具型倾向,指学习的目的是因为第二语言有实用价值。Gardner(1985)提出,有融合型取向的学生要比有工具型取向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成就更大,因此融合型取向要优于工具型取向。后期研究中,Gardner修改了社会心理模式,提出了“社会教育模式”。这两个模式被广泛使用了三十年。90年代至今,国外动机第二语言/外语学习动机进入多元化时代,有影响的理论主要有D觟rnyei提出的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说,Trembley&Gardner的扩展动机理论,Schumann的神经生物学模式等(参见武和平,2001;温晓虹,2012)。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外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有影响的论文还很有限,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上,而研究结论则不尽一致。曹贤文、吴淮南(2002)对51名来华留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持融合型动机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明显好于持工具型动机的学生。冯小钉(2003)在对73名短期来华留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短期来华留学生学习动机中工具型动机所占的比重大于融合型动机,而且具有工具型动机的学生的语言水平也要高于融合型动机。而王佶旻(2007)对初级阶段留学生口语测验的研究发现,持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和持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在口语测验上的表现无显著差异。

国外对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动机的研究,我们看到的文献主要是温晓虹(2008,2012)。温晓虹(2008)调查了在美国学习汉语的亚裔美国学生和非亚裔美国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在初级水平和中级水平上的动力表现;温晓虹(2012)进一步将学生分为华裔、亚裔和非亚裔三组,考察他们在一、二、三年级的动机情况。

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因此对他们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法是普适性的。但是,在学生母语环境中的汉语教学则与此不同,学习者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相对比较单一,管理模式和教学法与来华留学生有很大差异,教学的实施必须因地制宜。笔者2009~201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两年,深感其汉语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动机与国内的来华留学生相比有很大差异,而哥大的情况在美国是具有代表性的,因此,对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和研究,希望对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了解美国大学的汉语学习环境和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笔者的问卷调查并未参考温晓虹的研究,而思路与之暗合,调查结果则与之既有差异,又互相佐证。

2.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是:(一)考察不同族裔(区分为亚裔和非亚裔)学生的汉语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的关系;(二)不同阶段学生的汉语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目的(一)的确定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虽然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哥大选修汉语课的学生有大约一半是亚裔,而哥大的这种情况在美国是有代表性的。目的(二)的确定,是因为除了温晓虹(2008,2012),现有的汉语学习动机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对某一个级别学生的调查,而我们认为,不同阶段的学习者的动机肯定不尽相同,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同一个学习者也会发生动机衰减或增强,必须综合考察。

如同我们查阅的大部分研究成果一样,我们也根据Gardner(1985)设计的AMTB(Attitude/Motivation Test Battery)量表,编制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被试是哥大2009~2011两年间选修初级汉语课和中级汉语课的11个班的学生,少数已经在初级班做过问卷的中级学生,不再重复做问卷。共收回问卷128份,其中有效问卷118份。这118名学生,亚裔和非亚裔人数恰好相同,各为59人;其中初级班学生65人,中级班学生53人。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亚裔学生中大部分为华裔,只有少数是日裔、韩裔或东南亚裔。但是这些华裔学生之所以能跟非亚裔学生同班学习,是因为他们基本上都不会汉语,只有少数能听和说一点点粤语或客家话。那些具备汉语普通话听说能力、只是汉语读写能力比较欠缺的华裔学生,都编在特殊的华裔学生班里,使用特殊的教材。另外,本研究的被试选取了哥大两个汉语等级的学生,初级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从零起点开始学习,学习一学年。中级班的学生有的是由初级班升上来的学生,有的是在别的培训机构学过汉语,或者在中国短期游学过,经测试大约掌握了800个左右的生词,才能进入中级班学习。需要指出的是:初级班学生未必是一年级新生,也未必是连续学习,中级班学生有不少已经是四年级学生,学生可以在任一学年选修汉语课。根据调查统计,初级班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中国,而中级班学生很多都已经来过中国。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能够坚持从初级学到中级的学生只有一半左右。

2.2 问卷设计

Gardner的AMTB的量表共104个问题,涵盖12个项目。我们从中选择了54个问题,每个项目从3到8题不等。每个问题后面有5个选项(A非常同意、B同意、C不同意也不反对、D不同意、E完全不同意),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项。选择A得5分,B得4分,依次递减,E得1分。

2.3 被试学习成绩的测定

被试学习成绩的测定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我们选择被试学年结束的期末考试笔试成绩作为测定其学习效果的指标。为了检测这一成绩的信度,我们将被试各次单元考试成绩与这一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著相关(r=0.87,P<0.001)。

第二步,因为初级学生和中级学生考试的试卷有所差别,我们将两个级别学生的成绩都转化为标准分,标准分的算法为:(学生成绩-该年级的平均分)/该年级的标准偏差。

3.统计结果与分析

为了了解被试汉语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所有被试学习态度/动机的得分与成绩进行了spearman等级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被试的汉语学习态度和动机与他们的考试成绩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对学习成绩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表1:学习态度/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度

为了了解被试在汉语学习态度/动机量表中每个分项目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我们根据Gardner&MacIntyre(1993)对调查问卷题目的分类,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相关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2:

表2:学习态度/动机各分项目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度

从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非亚裔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远远高于亚裔学生,中级班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远远高于初级班学生。亚裔学生只是在2个维度和2个项目上成绩与动机相关;而非亚裔学生在4个维度和6个项目上相关,而且其中有2个维度和4个项目是显著相关。初级班学生只在1个维度和2个项目上成绩与动机相关,而中级班学生在3个维度和6个项目上相关。下面我们来逐项分析。

在动机维度的三个项目上,非亚裔学生的成绩与动机都显著相关,而亚裔学生的成绩与动机都无显著相关。虽然这个结果与温晓虹(2012)的调查一致,但亚裔学生的这个统计

结果还是出人意料的。对此,温晓虹(2008)的分析是,亚裔学生和非亚裔学生“动力的主要方面和定位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亚裔美国学生是最大动力来自‘对于继承自身的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以及‘了解中国人’。而非亚裔美国学生受到‘内在动力’和‘对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期望’的共同激励”。那么,合理的推论是,以华裔为主的亚裔学生对汉语有天然认同感,所以成绩与动机关系不显著;非亚裔学生选修汉语课,则无疑是动机驱动的,动机越强,则成绩越好,二者关系显著。到了中级阶段,动机与成绩的关系强于初级阶段,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能够继续学习的学生,无疑具有更强的学习动机。

在融合性维度的三个项目上,以华裔为主的亚裔学生的族裔认同自不待言。非亚裔学生的成绩与对汉语的兴趣显著相关,但是,在美国学习汉语的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除了老师,学生们基本上接触不到说汉语的人,也基本上接触不到中国文化,融入汉语社团无从谈起,非亚裔学生的融合性纯粹体现在对汉语的兴趣上。综合考察亚裔与非亚裔,则初级班在三个项目上成绩与动机都不相关了,不过,到了中级,学生虽然依旧接触不到说汉语的人,但是,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一些中国文化,而且很多学生已经去过中国,能够坚持学下来,必定是有深层动机的,也愿意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在对学习环境的态度这个维度上,无论是亚裔还是非亚裔学生,无论是初级班还是中级班学生,其成绩与动机在对汉语课程的评价这个项目上都显示出相关性,而在对汉语教师的评价这个项目上都显示不相关。这是因为哥伦比亚大学学校教学管理非常严格,考勤、课堂表现(听写、作业)、单元测验等都量化计入学分,学生素质很高,不仅自我要求严格,而且主动推动教师教学。至于对教师的评价,由于哥大的汉语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了成熟的以句型操练为主的规整模式,教师水平也比较整齐,而且每位教师的教学时间固定,学生却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何时上课,所以,对学生的动机影响不大。

在语言焦虑维度上的两个项目上,不同族裔、不同水平的学生,成绩和动机都不显示相关性。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首先,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做到强制自己使用汉语,除了朗读、回答问题等必须使用汉语,大部分时间还是使用英语;其次,在课堂之外,几乎没有使用汉语的机会。所以,成绩与动机不显示相关就不奇怪了。

在父母鼓励这个项目上,无论亚裔还是非亚裔,成绩与动机都不相关。以华裔为主的亚裔学生的这个结果,与温晓虹(2012)的统计结果不尽一致,这可能与我们没有将华裔学生单独分组有关。在工具型取向这个项目上,亚裔和非亚裔学生的成绩与动机都显示出相关性,说明无论亚裔还是非亚裔学生,学习汉语都带着很强的实用目的。这一点,从初级与中级的差异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来。初级班学生的成绩与工具型动机不显示相关性,而中级班学生的成绩却与工具型动机显著相关。这是因为,初级班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汉语,而中级班学生随着接触汉语的时间增长,有的还去过中国,越来越把掌握汉语当作找工作的一个优势了。这一点,与温晓虹(2012)是完全一致的:“工具型动机对于CFL学习者,尤其是初中级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动机因素。……直至中级水平,工具型动机在汉语学习中一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4.讨论

通过上面的逐项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族裔来看,非亚裔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远远高于亚裔学生;从过程来看,动机对成绩的激励作用是发展变化的,中级班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远远高于初级班学生;从动机类型来看,融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都能促进汉语学习,但是,在单一英语环境下,融合型动机并没有显示出比工具型动机更大的激励作用。

Gardner关于融合型动机优于工具型动机的观点影响深远,同时也争议纷纭。有学者指出,Gardner的这一结论只适用于加拿大等双语环境,在其他地方很难成立(参阅戴运财、何琼,2003)。Al-Ansari(1998)认为,虽然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某种融合或工具型动机,但是如果这种动机不能在课堂外得以实现,就不会影响第二语言学习,因为学习者缺少接触交际语言的机会。我们的调查也

印证了这一点。哥大的非亚裔学生在“对说汉语者的态度”和“融合型取向”这两个项目上,成绩与动机并不显示相关。根据笔者向自己所教学生咨询分析,这是因为他们基本上没有接触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机会,谈不上喜欢或热爱。那么他们为什么选修汉语课?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让他们觉得汉语很有用。因此,他们在“工具型取向”这个项目上显示了成绩与动机的显著相关。再从级别来看,初级班学生在融合性维度的三个项目上,成绩与动机都不相关。而中级班学生在“对汉语的兴趣”和“融合型取向”方面,成绩与动机则显著相关,这显然与他们对汉语的深入学习和对中国的深入了解有关系。不过,在“工具型取向”方面,成绩与动机也由不相关提升为显著相关,这再次说明工具型动机对于激励学习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同意王佶旻(2007)的观点:“在长期学习汉语的学习者当中,很少有完全持单纯的工具型或融合型动机的,多数学生往往是兼而有之。”从哥大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甚至可以说,对于汉语学习的效果而言,工具型动机是优于融合型动机的。

由此我们想到目前海外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个明显的倾向,那就是中文教学过程中已略显“喧宾夺主”的中国文化推广。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在语言教学合理实施文化教学,适当营造文化氛围,本身是有益于促进学生融合型动机,加深学生对汉语的理解,提高其汉语水平的。我们所谓“喧宾夺主”,往往表现为对中国文化推广一厢情愿的过度投入而无视学生工具型动机。这种一厢情愿,虽然一般无损于学生的工具型动机,但往往反而削弱了学生的融合型动机。

事实上,关于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当前国际上的观点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工具型动机才是二语学习的有效动机,至少在英语教学界是如此。目前,全球化进程早已使英语成为国际语言,英语不再归属于某一明确的说话群体,因此,有学者甚至提出,“融合型这一概念不适用于世界英语环境下的二语学习者”(Coetzee-Van Rooy,2006:447)。而且,kumaravadivelu(2012:35-36)指出:“全球化,特别是文化全球化,已经向全世界的大多数人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发展机会,同时也对他们自己国家和文化身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结果,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需求,也意识到保留和保护自己国家语言文化身份的必要性。”因此,“世界上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只是把英语看成交流工具,也仅仅是把它当成交流工具来使用。”就是说,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工具型动机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

客观上说,虽然汉语的国际地位还远远不及英语,但是,文化全球化赋予人们的自我文化身份认知是相同的,外语(包括汉语)学习者很少再有以与目的语文化同化为最终目的的,在全球拥有文化优势地位的欧美学生尤其不可能。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所创造的工作机会,中国国力迅速增强所带来的了解中国之必要,才是美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动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派外美国的汉语教师在提高学生的融合型动机方面无可作为。我们的调查显示,随着学习的深入,哥大学生学习汉语的融合性动机呈现增强的态势。可以说,这与他们汉语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汉语教师既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工具型动机,更要积极而巧妙地向学生施加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增强他们的融合型动机,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曹贤文,吴淮南2002留学生的几个个体差异变量与学习成就的相关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3).

戴运财,何琼2003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国外外语教学(2).

冯小钉2003短期留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

王佶旻2007初级阶段留学生个体背景因素与口语测验表现的关系[J].汉语学习(5).

温晓虹2008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M].北京:京大学出版社:181.

———201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79.

武和平2001九十年代外语/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述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2).Al-Ansari,S.1998Attitudinal and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a case study of students in Bahrain[A].In W.W.Kelliny(ed.),Surveys in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C].Bern:Peterlang Publishers Inc.

Coetzee-Van Rooy,S.2006Integrativeness:untenable for world Englishes learners[J].World Englishes,25.

Gardner,R.C.1985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

Gardner,R.C.&W.E.Lambert1972Attitude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Newbury House.

Gardner,R.C.&P.D.MacIntyre1993A student’s contribution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Teaching,26(1).

Kumaravadivelu,B.2012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For A Global Society:A Modular Model for Knowing,Analyzing,Recognizing,Doing,and Seeing[M].New York:Routledge.中译本:全球化社会中的语言教师教育:“知”“析”“识”“行”和“察”的模块模型[M].赵杨、付玲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An Investigation into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Motivation for Chinese Learning:Based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Learners at Columbia Universtiy in U.S.A.

Zhang Li
(The College of Advanced Chinese Train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motivation;attitude;integrative motivation;instrumental motiv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multi-dimension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otivation constitu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level learners of Chinese at Columbia University.A questionnaire is developed with reference to Gardner's Attitude/Motivation Test Battery(AMTB).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an analysis is made of the factors that promote Chinese learning,which is then followed by a view that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is superior to integrative motivation under the English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U.S.A.

H195.3

A

1674-8174(2015)03-0006-05

【责任编辑 刘文辉】

2015-03-04

张莉(1971-),女,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北京语言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学习环境对美国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影响”(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12YBG037)

猜你喜欢

亚裔学习动机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纽约仇恨犯罪肆虐 亚裔老人怕出门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过去一年美国发生6000多起针对亚裔仇恨事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动机不纯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