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与问,教与悟

2015-12-12朱鲲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讲道理随文例子

朱鲲

《学与问》,是一篇说理性课文。文字浅显,学生似乎一读就懂,但如果滑入“跟着课文内容跑”的圈子,纠缠于“为何要学与问?如何学与问?还有哪些勤学好问的人和事?”此类的问题,必然会使语文课异化成了“思品课”,或者直接成了“说教课”,那将与“语文”渐行渐远。再细读课文,就会发现从课题看,课文应该写“学”与“问”这两方面,但其实却侧重在写“问”,这又是何故?在特级教师刘红的指引下,我经历了一场对阅读教学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学与问”的过程,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一、 坚持随文识字,语境学词,夯实基础目标

语文基础性的目标,应该体现在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上。尽管这是六年级的课文,但基础性的内容不仅不能丢,还要用更省时、更高效的方法去夯实。

本课生字不多,但却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词语。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习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也就是把课文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随文识字。所以,我是这样设计生字教学的:

1. 抓关键,语境中解字义

师:最后一段中,有一个词语写出了作者对“学与问”两者关系的观点,是什么?可以一起说。

生:(齐答)相辅相成。

师:看老师写这个词。(板书:相辅相成)

师:“辅”字是什么意思?

生:帮助。

师:那“相辅”的意思呢?

生:互相帮助。

师:“相成”的意思呢?

生:互相成功。

师:连起来,“相辅相成”就是——

生:(齐答)互相帮助,互相成功。

师:看,抓住了关键字,词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2. 扣文本,体悟中做引申

师:(引导读最后一段,板书:翱翔)看看这两个字,你能提出什么疑问?

生:这两个字为什么偏旁都有“羽”?

师:很好,你们已经学会提问,但在探索的过程中,还要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谁来解答?

生:因为鸟儿会翱翔,它们的翅膀上都有羽毛,所以是羽字旁。

师:对,关注了偏旁,能帮助我们记住生字的样子。仅仅只有鸟儿才能翱翔吗?

师:其实,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大家一起又学又问,不正如课文所讲(映示最后一段)插上了“勤学好问”这双翅膀,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吗?(学生若有所悟)

这两处生字教学出现的时机,都是顺应了学生学习的自然生成,都采用现场板书范写的样式,给学生清晰的笔顺、偏旁等内容的直观教学,随文认读、识记、理解、提升,从而规范并丰富学生的语言。这样的识字教学是从文入手,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得字的音、形、义学习紧密结合,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识字的质量,更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是高年级教学中不应被忽视的方法。

二、 重在体会表达,悟得写法,走向言语智慧

说理性文章的教学,不仅仅要关注“说什么理”,更重要的要关注“如何说理”,要思考“为何这样说,而不那样说”。教学这样的文本,就要寻根问源,作逆向思考,从如何说理的写作角度,来发现隐藏其中的表达方法及规律。如此,说理文的阅读教学便充满了理性思考的无限乐趣。所以,我努力挖掘每一个言语智慧生成点:

1. 随文阅读时的生成。如当学生发现课文首尾呼应时,我追问:“结尾不是开头的简单重复,为什么还比开头多写了一句话?”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结尾多写了要大家怎么做。这时,我再讲述:“结尾处不仅仅讲关系,还多了号召,讲道理的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讲道理,最终还是希望我们接受这个观点,并能这样去做,所以,课文最后的这句话是在鼓励我们、激励我们。”以此来生成写结尾的方法。

如,当学生关注到首、尾处的比喻句生动地写出了“问”的重要性时,我点拨:“恰当的比喻能让干巴巴的道理变得那么有趣,从而容易被接受。”再如,当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和讨论交流后,发现课文的例子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后,我又相机点拨:“看似简单的例子,却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那么令人信服。”

2. 整体关照时的生成。随文阅读时,有关表达方法的习得,虽然自然生成,但是比较零散。所以,在教学结尾时,需要有整体性的一个关照,才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表达认知。于是,我在最后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在这篇讲道理的课文中,首先在开头的第一段,作者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引导读第一段的观点句子)。

师:在这其间,特别强调了在学与问中,我们更要注意“问”,因为“问”是——(引导读“问”的比喻句子。)

师:接下来,作者举了两个例子,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还要如何“问”。(引导读句子)

师:最后,又一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引导读最后一段句子),并号召我们(引导读句子。)

这样,学生在获得课文所传播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这才是语文更为本质的行为。

三、 激发自身觉醒,深度体察,引领精神成长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键所在是“统一”两个字。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

《学与问》一文作者侧重谈“问”的重要性,偏重教学生如何问,这是不是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呢?审视当今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大都是被动的听讲接受,仿佛听课、作业、考试就是学习的全部了。学生已经忽视甚至不会发问了,这才是引发作者写此文、编者编此文的真正意图所在啊!因此,此册教材开篇的“习惯”培养亦是“不懂就要问”。想通了这点,教学此课的立意就更为深远了。

师:在课文举的这两个人的例子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各有什么不同的侧重呢?

生:哥白尼的例子中侧重在写 “问”。

师:哥白尼的例子中侧重在写他“问”,不仅仅是例子,再看看讲道理的段落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讲道理的句子中也是写“问”的多。

师:课文更多地聚焦在“问”上,为什么?老师提醒你,可以关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联系自己学习的经历说说。

生:我在生活中多数是学,问得很少。

生:上补习班时,也总是在听,从不去问。

生:老师课后问我们说,有什么不懂的,我们都说没有。

……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的学习大多是写作业、考试,但这不是学习的全部啊。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探究,而不应该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这“问”却是真正学习的开始,作者正是发现我们小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所以,作者更希望我们要善“问”,用了更多的笔墨讲述有关“问”的道理,咱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3自然段,读一读。(生读)

师:现在,你们能理解了吗?在六年级这学期开学第一天,学的是什么?

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什么习惯?

生:多问的习惯。

师:是的,只有问,才能让我们对世界有探索之心,这样,才有不断学习的动力,才能取得成功,成为有学问的人,如同课文两个例子中的人物那样。所以,这就是孔子说的:敏而好学——

生:不耻下问。

每次试上到这一环节时,不同班级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首先选择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来思考作者为什么侧重谈“问”。这时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反思的精神,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开始产生影响。随后,我又引导:“课文读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尽管问?”学生的思维已逐步开启,随着他们相互的质疑解疑,辅以教师的点拨、指导、激发和认同,一步步来指导学生修身立志,从而丰富心灵,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精神。此时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之师,更是人文之师。

(作者单位: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讲道理随文例子
“讲道理”的面包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怎么跟孩子讲道理?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初中英语课堂妙用“举例子”
讲理的八大戒律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