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浅析

2015-12-11颜丽红尹海涛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5年12期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

颜丽红+尹海涛

摘    要:文章从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出发,深入挖掘了研究生创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056-02

研究生的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教育、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研究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了高校的重要任务。目前各大高校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一)创新意识薄弱

现阶段,研究生的整体创新意识相对薄弱。研究生满足于对现有专业领域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或是在已有知识结构体系下进行研究,缺乏创新精神与探索能力。甚至直接在导师的研究领域选择一个方向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研究范围比较狭窄。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同时,由于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部分研究生在就读期间选择通过兼职的方式来减轻自身的压力,这就造成研究生无法集中精力来研究项目,挖掘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目标意识不明确

研究生入学后,突然从激烈的竞争中脱离出来,显得无所适从,目标意识不明确,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研究生应该与导师一起对自己即将到来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对所研究的领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自己的不足也能有针对性地补充,这样便能事半功倍。有了明确的目标,研究生才会想办法钻研、尽可能深入地探索所学领域。

(三)重理论轻实践

在我国,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研究生普遍对于理论知识比较重视,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相对的,实际动手能力却显得比较贫乏。如果说理论是创新能力的基础,那实践就是创新能力的土壤,任何创新都是源于实践的需要,并应用于实践当中[1]。知识的真正价值在于应用,故实践动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生源质量不高

随着研究生的大幅扩招,部分学生属于跨专业考试攻读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所攻读专业与之前所学相差甚远,在攻读研究生期间,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学习之前落下的专业课程以跟上教学进度[2]。因基础薄弱,就使得这些研究生鲜有时间进行创新性思考,创新能力可想而知。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

(一)严进宽出的管理机制

研究生的目标意识不明确、创新意识薄弱,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关系。目前的研究生培养采取的是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在入学前,很多研究生的学习主要围绕的是如何通过招生考试,考查的重点是知识的记忆力和领悟能力,知识结构模式化,这时的研究生对于将来所要研究的目标实际上是模糊的,创新意识也很缺乏。通过选拔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我国各大学中期淘汰学生是十分少的,学生的竞争意识减退,部分学生学习只是为了毕业时获得一纸文凭,创新的动力不足。而国外,很多大学都具备中期淘汰机制,优中选优,在激烈的竞争中促使研究生投入大量精力在学业中,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二)单一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导师制,培养形式相对比较单一。高校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制定上没有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在培养文件中虽然做出了相关规定,但实际并未具体落实。入校以后研究生一般只选择一位导师,并跟随这位导师的研究方向进行学习与拓宽。研究生对学科专家的接触面是比较狭窄的。导师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很多研究生往往对知识结构的掌握与导师的研究领域相近,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或是没有意识或能力去开拓新的领域。

(三)科研氛围淡薄

目前,中国的高校大部分重教学,重视科研的高校很大程度上聚焦教师的科研状况,对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关注甚少。同时,大部分高校校企合作意识不强,相对比较封闭,科研在整个校园影响力不足。在这种氛围下,研究生的科研动力相对不足,高校科研氛围不浓厚,创新能力便缺乏孕育的土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相对比较困难。

三、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健全管理机制

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在体制制度上进行支持。逐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研究生的培养实质上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对已有知识深入掌握的基础上,探索新理论,研究新领域,产生新成果。应改变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加强研究生考核,建立淘汰机制,重点应建立研究生教育的创新能力评估机制,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目标放入培养计划中[3]。使研究生从思想观念上树立创新意识,产生积极创新的行动力。另一方面,创新是一个需要沉淀的过程,有很多研究成果需要长期进行研发,有些项目经过几年的研发,可能革新的或有价值的部分只是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所以,应该根据研究生的学科特性和培养特点合理制定评估机制,保证研究的时间充分,允许研究的波折性。设立评估机制的首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保证思维观念的创新性。另外,应该设立创新奖励机制,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研究生的创新奖励,对于创新能力突出的研究生应予以重奖,使研究生得到激励。对于研究生的研究经费应予以充分保证,可以分年度进行研究专项经费划拨。

(二)提高研究生的心理素质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研究生心理素质的锻炼。研究生不仅是学生,也是研究者。研究的过程是充满曲折的,在对专业领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要达到自己想要的研究成果,会经历很多失败,这对研究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当面对一次次失败的时候,很容易心理失衡,而且也很容易在中期放弃已经获得的成果。心理素质薄弱对于研究工作十分不利,应该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对研究生心理素质的锤炼。只有心理素质过硬,研究生才能勇于开拓进取,面对创新性探索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对于心理素质的锻炼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导师进行引导,也需要课程上进行相关的培训,更需要研究生自身进行有意识的锻炼。一方面研究生可以多阅读名人传记和文学名著进行熏陶,另一方面,可以学习相关心理学课程与理论,并运用到实际中来。当在研究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研究生应该有心理准备,并努力培养自身顽强的毅力以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

(三)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1.完善导师机制。在导师制方面,可以采用多导师模式,即一个导师为主,多导师为辅的形式。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接触到专业领域知识,了解不同教师的专业研究特点,打破门户观念,实现多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的局面。不同导师的思维观念和研究领域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层次。思维碰撞的火花能够激发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创新研究的能力和动力。同时,应该加强对导师的选拔,使导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并采用激励的手法提高导师的创新能力。具备创新能力的导师能够培养更好的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

2.多学科、多讲座、多交流。研究生在以本专业学科为重点学习内容的同时,也应该学习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努力丰富自己的学科结构。研究生的眼界越广,了解越多,处事会越圆融,心境越开阔,当在研究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更多的思考,产生新的观点与研究手法,这对于创新能力培养是很有好处的。同理,也应该开设更多的讲座,请国内外知名人士来讲学。同时,加强交换生比例,使学生走出去,接受不同地区的人、事、物,更新观念与知识。

3.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加强研究生团队合作能力。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真正动手进行创作的时候,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思考,边思考边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如今是一个合作的时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不能忽视对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4]。在合作中互相激励互相影响,在研讨中产生新思路,研究生会有更多的创新想法。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科创活动。实习基地是研究生把所学理论进行实战演练的场所。高校应该重视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平台,使研究生能把所学知识转化成为实践,发展创新意识及能力。同时,还应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设立科技创新项目,以激励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尝试科技发明,并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及创业计划等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

总之,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应全面进行体制改革以提高所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不断实践中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蔡德诚.科学、创新与求异思维[J].科技导报,2001,(2).

[2]王洪忠,陈学星.创新能力培养[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

社,2008.

[3]朱高峰.略谈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1999,(2).

[4]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猜你喜欢

研究生创新能力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