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加快自身转型升级发展的思路与举措初探
2015-12-11曹玉春陈海艳
曹玉春 陈海艳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在分析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主要挑战的基础上,从主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要求,强化内涵建设出发,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等诸多方面,提出我国高职教育加快自身转型升级的思路与举措。
关键词:高职教育;转型升级;自身改革;思路与举措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07-02
一、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迅猛。根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高职(专科)院校1321所,年招生约318万人,在校生约97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1.高职院校生源人数下降迅速。近年来,随着适龄人口整体下降,高考报名人数的连续大幅减少,而各地高考本科录取率却逐年攀升。同时由于社会对高职院还存在一些偏见,部分考生放弃高职教育机会,使得很多高职院校招生面临困难。特别是一些办学历史相对较短、社会影响力较小的高职院校,生源问题尤为突出,以2014年高考为例,安徽省文理科累计有约120所高职专科院校线上零生源。根据国家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规划,今后一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可能转向职业教育,这对本来生源就相对紧张的高职院校来说,更将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同时,这种高职高专生源告急的现象从东部蔓延到西部地区学校。陕西2014年高考文理科分别有597所和181所高校遭遇“零投档”。
2.技能复合型人才缺乏困扰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在当前我国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高级技能人才缺乏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绊脚石。长期以来,就业市场一直存在着一种怪象,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却非常匮乏,这种现象已严重制约和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的升级转型。人社部一项统计显示,在中国2.25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总量仅为1.19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人,严重缺乏;而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达400余万人。究其原因发现,长期以来受社会观念的影响,除个别高等职业院校可通过独立招生从中专招来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是因为高考“分流”进高职院校,他们中很多人专业思想不稳定。
3.高职教育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亟需进一步提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随着产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发展正由资本驱动型向技术创新驱动型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对高技能人才岗位需求不断扩大,岗位要求也愈来愈高。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师资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发展参差不齐,教师中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明显偏少,而且大多以兼职的形式存在。
二、高职教育加快自身转型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科学把握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办学基础能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等五个方面展开。高校要加快自身转型升级与发展,加强内涵建设,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要创新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
1.主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当前经济发展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逐步摆脱对能源资源的严重依赖,产业由投资驱动型逐渐向科技创新驱动型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制造业将逐步摆脱对劳动密集型的依赖,不断增强实体经济抗御风险能力,成为地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出路。以3D打印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现代制造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互联网的崛起对传统零售产生巨大的冲击,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这种改变更加剧烈。
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也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主动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更新机制。通过经常性进行市场调研,围绕常州主导产业及产业链发展,瞄准产业技术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主动实施专业动态更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的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特点,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先进、最关键技术,优化配置专业课程,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办学服务方向及特色定位,凝练特色专业和打造品牌专业,真正做到“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在增强自身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专业设置和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
2.人才培养由“技术型”转向“技能型”。早在教育部2014年1号文件中就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从传统的“技术型”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办学模式要从简单的学校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变,教学内容要从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师资队伍建设要从学科型为主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要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元化教学方式转变。
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包括基于认知规律特点的基础知识体系、基于岗位标准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系、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体系等三个子系统,其整体规格体系体现出“高”与“职”两大属性的结合与统一。同时,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科学定位各专业的人才规格,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出发,建立科学的适应于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发展要求的个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调研行业企业的评价体系,结合岗位生产所要求的指标模块,科学确立评价指标,正确运用评价方法,建立健全学生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体系。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进行专业建设及调整优化,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非常关键,是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应当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一方面通过指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进修等形式开展合作与交流,及时了解和熟悉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岗位人才需求标准和特殊要求,实现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到行业企业引进一批来自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到学校专业建设队伍中,组建一支动态性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积极鼓励企业行业深度参与技能人才培养,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共同完成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开发、标准制定、教学实施等,将企业的环境、项目、资源引进到学校,为教师、学生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4.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政府主导、行业主领、校企主体、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立足区域经济,推动校企合作,逐步形成“政行校企”四方共赢生态。高职院校专业改革应当积极探索“引企入校、进企办学、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四对接”,即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需要、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实际、教学科研对接企业产品开发与工艺转型升级,引导和发挥市场在专业设置方面的调节作用,确保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办学主体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推动校企之间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院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地方政府对本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和优化进行宏观指导,搭建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信息平台,促进院校专业信息、市场用人需求和行业发展信息的交流互动。
三、结语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自身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其发展水平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发展至关重要。高等职业院校应当主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要求,从强化内涵建设出发,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层次质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在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服务社会和国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edu.cn
[2]李小娟.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6):94-97.
[3]杜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职教育的新挑战[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3):10-12.
[4]董刚,杨理连.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模式的要素解析与途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0,(2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