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几个问题与思考

2015-12-11张海燕陈良谢建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职业道德

张海燕 陈良 谢建伟

摘要: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深层次矛盾,并针对这些矛盾初步探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职业道德等突出问题,尝试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创新人才;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200-0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本质三段论的概念,即“精英阶段”、“大众阶段”和“普及阶段”。此理论认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0%~15%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属于大众化阶段;大于50%属于普及化阶段。根据这一理论,1992—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在1998—2003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4%左右,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2010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从“穷国办大教育”转向“大国办强教育”的阶段。可以看出,国家的政策导向已经将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提高质量上,我们要做“强”教育,而不只是做“大”教育。然而,这和过去精英型高等教育条件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是非常不同的。这也促使本领域中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出来。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问题

教育质量,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质量评价标准也相对较高。这种质量标准往往都是单纯以学术或学分为基准,而对专业之外方面的培养质量考虑不多。“学术性”的目标总是被高高地放在第一位,而“职业性”被放在了第二位,有时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而在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显然统一地以“学术性”这样的目标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专业的设置、课程的设置等是不尽合理的。因为,与精英阶段不同,在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以后,不仅学生数量上非常之大,而且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很悬殊,因为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其学习基础、能力、动机和价值观都各不相同。目前,在接受教育的学生规模不停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又怎样设置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问题已经是不得不考虑的燃眉之急。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必然会带来教育的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该各有各的培养目标,也就是说应该各有各的质量评价标准,避免整齐划一地使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层面的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就是说不同层面的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有不同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制度等。这里所谓不同层面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不同教育层次如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层次,另一方面是指不同培养类型如专业型、学术型、应用型等类型。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目前来看评价主体还是以政府为主,缺乏多元化;即除教育主管部门之外,其他教育评价机构如校际联合组织、民间组织以及用人单位等社会组织的评价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内容还是侧重对学校管理效能、科研经费与预算、设备仪器、图书资料、教师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等容易量化打分的项目,而针对某一专业的学术标准、专业能力、课程体系以及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项目进行的评估不足。同时,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普遍存在较明显的行政化趋向,似乎过于“客观化”、“教条化”。

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我们往往忽略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培养出的学生质量的好坏其实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有力的评价。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工厂,那么我们的毕业生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教学的过程就是生产产品的过程。最终,这些“产品”的好坏,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产过程是否严格把关,我们的生产厂家是不是把“质量”作为工厂的生命线。而实际情况是,高校只管把毕业生送出去,至于他们的“质量”好像没有太多的人再去关心,更谈不上根据他们的“质量”再去调整我们的生产过程。总之,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问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需要政府、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出于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的挚爱,在2005年温家宝同志去探望他时再次提出这一问题,被世人称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而“杰出人才”的灵魂就是要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也就是说杰出人才首先应当是创新型人才。钱老也是在呼吁国家把创新型人才发展作为关乎国家强大与民族振兴的根本大计,认真思考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原因,研究探讨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对策。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时,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所应当具备的特征:可贵的创新品质,有坚韧的创新意志,有敏锐的创新观察,有超前的创新思维,有丰富的创新知识,有科学的创新实践。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的“五四”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呢?首先,教育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之上,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要广泛地开展“我的中国梦”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我们的大学生成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青年;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动力。其次,在高等教育中,教师要注重青年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应该走在创新与创造的前列。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拥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和进行创新的能力。

三、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职业道德的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这本是广大教师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然而,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敬业意识缺乏。高校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没有“升学率”的压力,少数教师只管上课的四五十分钟,至于学生学得到底怎么样并不在乎;甚至有极少数教师上课时也是敷衍了事,缺乏责任心;也有的教师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实业”上,而对教学的专研不够。第二,重教书,轻育人。相当部分的高校教师只顾“教书”,“育人”意识淡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任务的完成,却忽视了更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爱国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激发等。引起这个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自身的原因之外,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与评教侧重点都是放在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上,这种政策导向也使得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投放在“教”上,而不是“育”上。第三,重业务,轻师德。目前对高校教师的考评与考核主要集中在业务水平范畴,对于较难量化的师德方面的考评缺乏。因此,教师也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教学与科研上,比如教学论文、教材的编写、科研项目的申请、科研论文的撰写等方面。

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呢,这可能要从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和教师等多个方面入手方可实现。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给予正确的政策导向,使高校对自己教育职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共教育部党组在2013教党发的12号文件中,已就此问题提出了意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表现突出的予以重点培养和表彰,对师德表现不良的,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失范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作为教师直接管理者的高校,应当认真地考虑如何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对教师的师德有所关注,切实加强高校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教师本身,应当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德正行,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总之,目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本文只列举了其中较突出的几个矛盾与问题。这要求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高校以及高校教师几个层面的相关人员,认真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梳理,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然后有针对性地来解决这些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注意自己的政策导向,高校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的责任和真正的培养目标,高校教师要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我们的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实现“大国办强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俊兰.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08,(03).

[2]谢维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6,(05).

[3]张永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中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探析[J].教书育人,2006,(09).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司法职业道德》课的教学探讨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