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镜照己,人方贵
2015-12-11鲁岩冰
鲁岩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古人云:“镜不能自照,衡不能自权,剑不能自击。”
注:衡:秤杆,秤;权:秤,称量。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世间大多数人,却总是勇于知人而怯于知己,就像镜可照人而不能自照,衡可权物而不能自权,剑可击物却不能自击一样。
镜不能自照,衡不能自权,剑不能自击,皆缘于其自身构造,但终是对己无益对人无损。但如果个人、民族、国家,也或无心或有意地“不自照”“不自权”“不自击”,那么危害必定极大。轻者,落入掩耳盗铃式的自大陷阱不能自拔,滋生我是天下第一式的盲目骄纵不能自省,助长坐井观天式的迂腐而不能自明;重者,则毁家、灭族、亡国。
项羽“不能自照”,只一味比拼蛮力而不懂得运用智慧,终使微妙的战机悄然逝去,落得乌江自刎的悲剧;赵恬“不能自权”,只一味死搬兵书而不懂得灵活运用,不仅自己殒命疆场,更使跟随自己打仗的赵国子弟被秦坑杀80万,给国家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马谡“不能自击”,只盲目骄纵而不具体分析战场地形选择于己有利处安营扎寨,终使丞相诸葛北伐之剑因之折断。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句俗话道出了人“贵”的原因。与项羽、赵恬、马谡的“不自知”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鲍叔牙、刘邦、李世民的“自知”。鲍叔牙“自知”自己不是齐相的最佳人选,所以义无反顾辞齐相力荐管仲,终使齐桓公在管仲帮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刘邦“自知”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但“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正是凭着知己又知人的高明,刘邦才开创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大汉王朝。李世民“自知”要想不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就要给自己这面“镜子”找出其他的“镜子”来照出自己治国理政的得失,于是,我们看到了魏征这位诤臣一次又一次地举起了“镜子”,一次又一次地犯颜进谏。
能认识别人只能叫机智,能认识自己才能叫高明。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充其量只能勉强算是智者;知己又知人,内外皆通晓,才能够真正被称为明者。无疑,鲍叔牙、刘邦、李世民就是这样的明者。
明者是时代的呼唤。当下的中国更需要明者引领国人前行,提升国人的整体文明素养。但明者非他人,明者就是你和我。只是要想真正成为明者必先勇于举起“镜子”,从别人的不文明言行中窥见自己的影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种勇于举镜照人而怯于寻镜照己的人终将会被时代文明所抛弃!
镜子照亮文明路。经济的高速发展,更需要国人文明的保驾护航。寻镜照己,人方贵,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推卸不掉的责任。
作者能够从“不能自照”“不能自权”“不能自击”展开思维,联想到老子的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进而确定立意:人贵缘于自知。在认证过程中,作者较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式例证法,项羽、赵恬、马谡的“不自知”和鲍叔牙、刘邦、李世民的“自知”形成鲜明的正反对比,使“人贵缘于自知”不言而明。但作者没有一味在古代打转,而是将文章的旨归归到当下,着眼于国人文明素养的提升,最后发出呼吁希望我们每个国人都能够寻镜照己,从自身做起,来提升文明素养。
该文文脉贯通,有一气呵成之势,是一篇较规范的考场佳作。
(点评老师:王纬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