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2015-12-11成喜雨柯屾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方法

成喜雨 柯屾

摘要:开设“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是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获得环保知识、树立环保观念的重要途径。本文对“环境与健康”公开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户外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多媒体网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外阅读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实地走访和分析调研相结合等方法,为促进高校环境教育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41-02

近年来,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的事件频频发生,空气污染,雾霾的产生,增加了人体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地表水和饮用水污染,造成地方性疾病;土壤重金属污染,使大米等农作物镉超标,导致人体慢性中毒……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日益扩大,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007年,卫生部、环保总局等部委联合制订《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该文件对高校教育而言,提出了两方面要求:一是技术支持,“调整充实专业技术队伍,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改进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为环境与健康工作提供人员和知识储备,整体提高环境与健康工作技术支撑能力”;二是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与健康工作的重视,促进社会团体、非政府机构、科研与学术单位、企业以及媒体等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积极为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做出贡献”。可见,除了对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有专业素养的要求外,对高校中绝大部分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也要求掌握一定的环境与健康知识。尤其是在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提升年轻一代的环保意识,促进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高校针对非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非常迫切且有必要[1]。

由于“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的目的并非保障学生的就业,而在于宣传、普及和教育,让非环境类专业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相关的基本知识,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点滴中,并能影响周围的长辈、朋友,通过日积月累的传播,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环保观念。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舍弃高深的专业化、技能化的教学理念,“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科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满足他(她)们的求知欲望,尤其是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保护形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2]。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学到知识。

一、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选用新闻热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环境与健康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探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具体,同时也增进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例如,在讲授大米镉含量超标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前1~2周将镉大米相关的部分焦点新闻材料发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分组,按组别提出具有关联性的问题,如镉大米产生的原因、镉大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国内外对镉大米的处理措施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查询资料找出答案。课堂上,教师组织不同小组的学生围绕自己小组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并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小组总结发言,小组成员要对其他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在这个阶段,每个小组的学生对自己组分到的问题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当各个小组发言完毕后,部分的资料形成了大米镉含量超标问题的整体,教师再做点评和补充,并做书面的总结,让学生思考、消化相关知识,使得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

二、户外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

户外教学是指在户外的预先有组织的教学方式。对环境类课程来说,这种体验式的教学非常合适。如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培养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花鸟树木的形态、变化,撰写观察日志,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户外教学的过程中,要有目的地与时下热点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如组织学生去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观,进而使学生对身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直观的感受;或者去造成环境污染的发电厂、煤矿等察看排污情况,了解当地环境问题引发的地区病状况;又或者联系环保政府部门,组织学生参观环保设施和环保部门监测,了解监察能力建设等。

三、多媒体网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能够按照“环境与健康”课程设置的大纲、教材循序渐进地集中传授给学生知识,让学生对书本知识具有理性的认识。同时,教学中应该借助多媒体网络更好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如利用教学软件、播放教学视频、观看环保电影等。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结合教师深入浅出的课堂讲解,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相对容易接受知识。例如,在讲解环境污染形成、发展及其危害时,播放纪录片《家园》的片段,影片以唯美的画面告诉我们,经过四十亿年的漫长演变,形成了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奇特美丽的蓝色星球——地球,而人类在仅仅二十万年的时间,便将地球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珍稀物种灭绝,原始资源奇缺,污染日益严重。通过播放影片,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人类以及地球的明天的深入思考。在介绍环境对健康产生的危害种类时,可以使用图片展示雾霾空气下戴着口罩行色匆匆的人们、受重化学品污染的五颜六色河水边得了癌症的村民等;同时,也可播放环境污染的记录片、新闻节目,让学生对身边环境污染的危害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增加危机意识,树立起保护环境的坚定决心。

四、课外阅读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环境保护是个长期持续的话题,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环境问题随时在发生变化,这也要求师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应具备发展性和开放性思维,不拘泥于教材书上的内容,与实时动态结合起来。一方面,善于进行课外阅读。宏观上,可阅读环保组织签订的协议、国际公约、宣言、议定书等,对国际环保热点话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微观上,也可就感兴趣的某一类环境类书籍进行深度阅读,如环保类小说、环保人士传记、环保知识百科、环保科技杂志等,从不同方面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邀请相关人士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或者及时了解校外讲座信息,组织学生去校外听讲座。这类的讲座可以包括政府部门对国家环境政策、法规的讲解,环境专家对国内外环境局面的解读,环保一线人员对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亲身接触的感想,医学专家对人们应对环境污染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的介绍,等等。

五、实地走访和分析调研相结合

环保是社会性课题,具有其他专业课程所没有的全民参与性特点,每个人都应是环保的一份子,都能够为环保出一份力。如每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其中,体现了年轻一代对环保的责任感。因此,教师在教授“环境与健康”课程时,要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扩大环保的影响力。教师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帮助学生确定“环境与健康”课程的调研课题,带领学生实地走访进行分析调研,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也可指导学生以环保课题参与学院、高校或省市级的大学生调研竞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借助调研报告的成果对环保做出贡献。调研还可先从身边做起,如调研高校学生的环保健康意识,到洗漱间、自习室、图书馆、操场观察学生学习、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发放问卷,从是否注意随手关灯、电池处理、垃圾分类、塑料袋使用等细节,了解大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又如调研高校环境教育情况,分别针对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范围、来源,发现环境教育的成效与不足,有的放矢地改进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突出的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活与健康。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掌握各种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如何降低环境因素对健康的不利影响,从而预防疾病,保障人群健康,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和风险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保护环境、降低环境健康危害的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张攸,樊红波,张宏柏.环境类公选课教学初探[J].高教高职研究,2008,(18):32-33.

[2]石晓枫,张晓燕.在我国高校公选课中增加环境教育内容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1,35(1):66-69.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