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调研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

2015-12-11李红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实践环节市场调研大数据

李红梅

摘要:大数据时代,统计学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专业,而市场调研课程,作为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联系从理论研究到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我校(北方工业大学)统计学专业办学特色之一的市场调查与数据挖掘技术越来越成为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最近几年,中国商业统计学会联合台湾资讯学会每年一度举办全国及海峡两岸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已在全国范围内的许多高校引起了高度关注,我校统计系也正在以此为契机,将市场调研课程的实践环节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本文以市场调研课程实践性教学所注重的四个能力为目标,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结构进行了调整,同时对该课程实践环节做出了具体安排,最后对该课程成绩评定方案进行了优化。

关键词:市场调研;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07-03

一、市场调研课程实践性教学目标

市场调研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不仅是广告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与工商管理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更是统计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地位的重要性。据调查,最近的十几年,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向,已经有超过30%的比例涉入到市场调研行业,从具体所从事的市场调研与数据处理工作的角度来考虑,这个比例几乎超过了50%。从而市场调研课程也成为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所认可的一门课程。随着教学实践与改革的不断深入,该课程的教学体系与内容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与优化,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的结合,充分利用课堂授课与课下实践,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动手实战能力等综合能力。具体来说,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搜集数据的能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可靠的数据,任何的统计分析方法都没有用武之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的数据搜集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当面临一项统计调研任务的时候,不少学生不清楚需要搜集什么样的数据,也有的不清楚应该通过什么渠道来搜集数据。在市场调研课程中,首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看‘人下菜碟”,根据任务的要求明确所要搜集数据的类型,了解所需要的数据是粗略的数据还是精准的数据,是定性数据还是定量数据,是横截面数据还是时序数据,是严格的概率抽样数据还是简单的非概率方便抽样数据。然后根据数据类型与精准度要求确定数据搜集的渠道与样本量的大小。如果需要网络调研,还要探究网络数据的覆盖度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因为大量的网络数据是平台运营商的重要资产,他们可能提供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允许第三方有限度地或有偿地使用,显然其目的是为了增强自身的业务,与此目的抵触的任何行为都会受到相应的约束。所以,如果我们所需要的是这一类型的数据,获取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变通能力。当然,即使是传统的问卷调研,问卷的设计也存在很多的技巧。如何设计提问项目,如何安排回答项目,如何避免诱导性和模棱两可的提问,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存在敏感性问题,这些都是提高问卷信度与效度的重要技巧,是搜集到行之有效的数据资料的前提,是我们在市场调研课堂上,对学生重点培养的能力。

2.整理与鉴别数据的能力。所搜集的数据多数情况下都是粗糙的、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最基础的方法是排序和分组,如果是定性数据,还要涉及到对定性数据的合理量化。然而,有些数据不一定是合乎要求的数据,它们可能是受到“污染”的数据,或者是因为问卷设计不甚合理而得到是模棱两可甚至是不真实的数据。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在整理调研数据时,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鉴别数据的能力。必要时针对某些特殊重要的不合格数据,可能需要组织二次调研。另外,在整理数据时,还要培养学生判断识别异常值的能力,增加对这些“另类”数据的敏感度。多数情况下,异常数据可以直观被感知,如果数据量较大,可以借助于统计手段和计算机编程,将其有效识别出来。至于如何“处置”这些异常数据,需要首先分析判断异常值出现的原因,如果是纯粹的偶然现象,出现频率又很小,可以将这部分数据直接删除。但是,如果原始数据中出现了较多的“另类”,并且在不同的调查组中分布得不是十分均匀,这时,需要仔细洞察其中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对调研人员培训不够,个别调研人员在对调查对象定位时出现了甄别错误,必要时需要对该部分调查重新组织。

3.数据分析能力。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应该是对统计学专业学生着力培养的强项。我校市场调研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主要目的就是考虑到一些前序课程需要提前修完,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抽样技术、多元统计分析以及SPSS统计分析软件等课程已充分开设的前提下,在市场调研课程中,许多数据分析工作就迎刃而解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学生仍是没有很好地做到活学活用,脑子里尽管塞满了大量的统计分析方法,但是当面对大量原始数据时,他们可能仍是感觉无从下手,也就是说,他们在实践中还不会灵活调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从理论到实践中,他们还没有顺利迈过那道门槛。由于课时所限,诸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大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将不会在该课堂中重复讲解,处理数据的各种计算机技术基本也不会占用太多的授课时间,而是通过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让他们达到学以致用。在市场调研课堂上,最好让学生事先分组,然后每组分别去完成一个调研项目。一般情况下,在学生完成自己的项目后,驾驭统计分析方法的能力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也普遍会有很大进步。

4.数据展示与写作能力。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基本都是理科出身,他们感悟艺术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可能都会有所欠缺。统计学本身就是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和解释数据的一门科学和艺术,这个特点在市场调研课程中更加凸显。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分析中的大量应用,数据的可视化越来越成为统计数据分析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简洁、美观的统计图形,将调研数据要表达的意思直观展示出来,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数据背后的意义,这样就形成了一篇市场调研分析报告。调研分析报告有两方面的内容十分重要,一方面是调研数据的统计描述,这是对调研数据的直观展示结果;另一方面是研究中的发现,这应该是市场调研报告的精华所在。如果是一份企业委托的市场调研,这部分内容的产生需要建立在与委托方充分沟通后对调研目的与要求充分知悉的基础上,利用第一部分调研数据的直接描述结果,结合专家深度访问、焦点小组座谈等小规模定性访问,才能最终形成。可见,调查报告的撰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数据展示艺术的感悟,同时可以大大锻炼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市场调研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

为了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在市场调研课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是全方位的,相应地,市场调研课程的内容结构也需要与时俱进,做出适当调整。由于大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前序课程中已经系统讲授,所以该课程从内容上应该进一步减少理论内容的介绍,增加动手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的市场调研案例中,学会如何去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展示数据,综合培养学生驾驭数据的能力。该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课堂授课占用32学时,教学实践环节占用16学时。实践环节采用开放式,可以在教室讨论方案设计或分析方法,可以在实验室处理数据,也可以外出进行实地调研,具体根据内容需要酌情而定。关于市场调研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方案如表1所示。

三、市场调研课程实践环节的具体安排

市场调研课程实践环节的具体安排可以分为课内实践环节与课外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第一章关于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的授课结束后,即可安排该课程的课内实践环节。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一般5~8人一组为宜,每组确定1名组长,小组成员要适当兼顾不同性别、不同学习程度与动手能力的学生。随着课程的进展,小组项目同步进行,从方案设计到数据调研,再到数据的整理、展示与分析,最后每组产生一份完整的市场调研分析报告。分小组作业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群体动力学”的原理,“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各尽其能,优势互补”。课内实践环节的具体安排如下:首先,每组自行设计一个意义明确、方案可行的调研题目。考虑到调研成本问题,建议题目以社会调研为主,调研对象容易接触,比如,尽量为学生或普通市民。其次,设计市场调研问卷,并进行实地调研,必要时先进行预调查。如果容易获得抽样框,建议采用概率抽样方式获得样本,如果不方便实施概率抽样或成本较高,则建议以方便抽样为主,不过需要充分考虑到样本的覆盖度。然后,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撰写调研报告。要求有数字、有图表,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分析,方法不能过分单一,调研报告简洁明晰、通俗易懂。最后,给每一组一个10~15分钟的课堂展示机会,每组选派2~3个人,就自己小组调研的组织过程、分析过程及研究中的发现等问题进行现场说明与展示,教师和其他组的组长可以充当评委对其进行打分,必要时也可以进行现场提问。各组展示表现及调研报告的质量作为课堂实践环节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

该课程的课外实践环节主要以一个全国范围的市场调查分析大赛为依托。最近几年,中国商业统计学会联合台湾资讯学会每年一度在暑期举办全国及海峡两岸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我校已经连续两年参加比赛,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该赛事的选拔赛与我们的课程安排正好同步进行,参赛选手基本也是大三学生为最佳年级,所以,可以将大赛前期的初赛、复赛(要求以参赛学校为单位自行组织)的组织工作与市场调研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结合起来,甚至在分组中就考虑到大赛的需要,要求他们5人一组自行组队,自愿报名参加大赛,复赛胜出进入决赛的代表队均可在课程实践环节的成绩评定中获得优秀。这样,以市场调查分析大赛为依托组织教学实践,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可以加强与全国重点高校统计院系之间的横向交流,紧追全国市场调研实践教学模式的前沿,最终又可以促动教学,拓宽任课教师思路,以期培养更加优良的实践性统计专业人才。

四、市场调研课程成绩评定方案的优化

由于市场调研课程从内容结构上加强了实践环节,所以在最终的课程评定中,学生实践环节的表现也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我校自市场调研课程开设以来,该课程期末成绩评定一直采用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与平时教学实践表现相结合的方式。然而,有所变化的是,成绩评定中实践性要求越来越突出。起初,平时教学实践占总评分数比例为20%,然后调整为30%,目前为40%。根据形势所需,该课程将继续逐步加大实践环节的分量,缩小期末闭卷考试的权重,计划最终将调整为实践环节60%、期末40%的占比。由于实践环节基本都是分小组进行,调研报告及小组展示往往只能区分出不同小组的最终表现。而具体到某一位成员的实践表现,任课教师可能难以把握。为了避免某些学生在小组实践活动中“滥竽充数”、“浑水摸鱼”,同时方便教师最后评定实践环节成绩,要求各组在调研报告最后附上对各成员表现的自评与互评分,以及每组的项目分工说明,必要时教师需与小组个别成员进行单独交流,了解小组成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实际付出情况,以便在成绩评定中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这种成绩评定结构,能够将系统的统计理论知识、市场调研实践能力和技能,以及数据分析与写作的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充分结合起来,突出了我们实践性统计人才的培养思路与方向。

总之,我校市场调研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优化并非一蹴而就,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不仅跟师资水平有关,而且与学校的各种软硬件配置、实验室建设也存在很大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结合调研,寻找我校与全国重点统计院校在市场调研教学方面的软硬件差距,不断调整教学模式。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完善市场调查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提高学生的市场调研实践能力,逐步实现市场调研教学实践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增强学生将来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既能体现我校统计学专业以市场调研为依托的一个办学特色,与当今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也是十分地契合。

参考文献:

[1]刘利兰.市场调查与预测[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汤杰,栾港.市场调研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08,(2).

[3]赵晓民,于洪彦,盛光华.关于《市场调研》课多元化多平台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5,(1).

[4]杨佐飞.市场研究合作学习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经贸,2010,(18).

[5]曹扬.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4,(5).

猜你喜欢

实践环节市场调研大数据
共享经济背景下基于市场调研的玩具租赁研究
市场调研在企业营销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导游学实践环节授课模式探讨
面向复用的软件学院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有效途径探析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苏州区域中央空调市场调研报告
天津区域中央空调市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