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
2015-12-11王晓华仲天宝江世鑫赵丹
王晓华 仲天宝 江世鑫 赵丹
摘要: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索的课题,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信教人数有增多趋势,学生对教义理解肤浅,有信仰教育相对滞后等问题。对此,高校应该加强信仰体系建设,开展宗教知识教育,强化校园宗教事务管理,增强党团组织的影响力,发扬宗教文化的积极因素,通过这些措施解决民族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出现的新问题。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81-03
伴随着社会的转型,思想文化领域也在重构,随之产生的一个现象就是中国社会信教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受其影响大学生“信教热”也逐渐显露并有不断增强的态势。民族高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重任,并关系到民族地区发展建设与和谐稳定,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研究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要深入研究新时期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宗教观念及其信仰状况,了解大学生信教的心理特点及其具体影响,进而探索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正确处理好这个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了掌握民族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状况,课题组于2013年12月对X民族学院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问卷方式进行,共35个题,单选25个,多选10个,内容分自然状况、宗教认知、宗教行为等问题。问卷共发放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5份。调查范围涵盖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涉及工科、文科、理科、经济、法学等门类。少数民族学生1192人,占66%;汉族学生613人,占34%。
一、民族院校宗教信仰的现状
1.信教的学生比例偏高、种类多。近几年,大学生信教人数有增多的趋势,民族院校的信教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民族院校。在参与调查的1805名学生中,有78%的学生没有宗教信仰,22%的学生有宗教信仰。而在上海地区大学调查中发现宗教信仰的学生为9.4%,[1]吉林省白城、松原地区的高校学生信教比例为1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信教学生比例为13.5%。[3]其中信仰佛教的最多,占12.7%;其次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占7.2%;信仰基督教的占1.5%。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汉族学生中信仰宗教的占9.7%,少数民族学生中信仰宗教的占31.3%。
2.学生对宗教信仰有着理性的认识,对我国的宗教政策比较了解。数据显示,89.6%的学生认为我国当下的宗教政策符合我国的国情,67.9%的学生认为我国目前的宗教政策与历史有紧密联系,仅有6.5%的学生表示可能会因为同学的影响而参加学校规定不允许的活动。大学生对宗教有比较客观的认知,88.2%的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75.8%的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团体组织,有自己的规定”。在调查学生的宗教活动场所时,31.4%的学生选择在寺庙或教堂,29.3%的学生选择在家里,只有2.4%的学生偶尔在学校做礼拜。可见,多数学生在参加宗教活动时都能够遵循国家的规章制度,并在符合规定的场所参加宗教活动。
3.大学生比较容易受到宗教的吸引,宗教信仰主要来自周围人群的影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宗教对大学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很多学生都有接近宗教或者试着了解宗教的动机。调查显示,43.2%的学生表示对宗教感兴趣。在回答“信仰宗教的起因”时,有30.6%的学生认为“受民族的影响”,34.6%的学生选择“受家人、邻居的影响”,7.8%的学生选择“受同学、朋友的影响”;10.1%的学生选择“自己主动了解后开始信仰”;4.1%的学生选择“偶然原因,很难说清楚”。这表明,民族传统、家人朋友的带动是大学生信教的主要影响因素。
4.信仰宗教主要是为了精神寄托与安慰,但对个人的行为有一定影响。在回答为什么信教时,38.5%的学生选择“心理安慰”,18.6%的学生选择“人生寄托”,15%的学生选择祈福消灾。虽然宗教信仰的目的因人而异,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精神世界没有依靠。但是一旦开始信仰宗教,就会对个人的日常行为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大学生也承认这一点。在回答宗教对自己有无影响时,28.8%的学生认为宗教对自己“影响很大”;18.4%的学生认为“影响一般”;20.2%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小”。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对宗教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存在盲目信仰的现象。大学生对宗教了解较少,即便是信教的学生对所信宗教的了解也不深入。调查显示,71.4%的信教学生不了解宗教教义,这显示出大学生在宗教信仰选择上的盲目性。在进一步调查中还发现,信教学生参加宗教活动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半数以上的学生都不参加宗教活动,偶尔参加的学生投入费用也较少,随意性大。
2.宗教信仰正在向校园渗透,存在大学生接受和默认的现象。我国教育法规明确规定不允许学生在校园内传播宗教,也不允许搞宗教活动。但是,大众的“宗教热”现象逐渐点燃了高校学生的宗教信仰的火花,校园内宗教开始悄然传播。走访发现,高校宣传板、教室偶尔能见到传播宗教的材料,学生的邮箱也能收到传播宗教的信息。受校内外的信息、家庭成员等影响,学生的信教思想也在萌动。调查发现,在回答“以后是否可能会在校园内有意识传播您的宗教信仰?”时,有2.4%的学生明确表示会传播,13.5%的学生表示可能会传播,24.1%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57.9%的学生表示绝对不会。大学生这一思想现象,体现出极强的宗教认同,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
3.高校的信仰教育相对滞后,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信仰教育本应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人生价值、解决思想认识上的疑惑,然而,当今我国许多高校所开展的信仰教育大多以抽象的理论为主,把信仰教育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理论,与学生的思想相去甚远,致使信仰教育内容远离了大学生的真实生活。调查中,当问到“对学校进行的信仰教育有何看法”时,有72.5%的学生选择“不感兴趣,过于形式化”,只有不到27.5%的学生选择“挺好,能认真参与”。由此可见,高校现行的信仰教育脱离了实际,不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更不能打动大学生。
三、解决宗教信仰问题的教育对策
1.建立具有凝聚力的精神信仰体系,解决学生的精神寄托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信仰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信仰体系。这个体系要求既能建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共同精神信仰,又能对每个人具有吸引力,既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又能符合大众的心理预期。在当前的社会进程中,这样的体系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就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高校应该积极开展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它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人人敬畏、时刻遵循的精神核心。
2.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大学生是充满求知欲的群体,对各种新思想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发展迅速的宗教信仰逐渐产生热情。与其让大学生盲目选择信仰或者被动接受宗教,不如通过正规的途径讲授宗教知识。高等院校应开设宗教文化相关的课程或者举办讲座,介绍宗教的知识,解答大学生对某些宗教问题的困惑,探讨宗教的问题。学生明白了宗教的相关知识,自然就揭开了笼罩宗教的神秘光环,降低了宗教的吸引力,大学生能够更加科学和理性地对待宗教。创新宗教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索课外教育、实践引导、党团教育、案例教育等多种途径,采取网络教育、新闻传媒、比赛征文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宗教知识的了解。
3.增强党团组织影响力,充分发挥党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团组织是提高学生凝聚力、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保障。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宗教观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党团组织政治素质不硬、角色意识不强,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学生骨干在信仰选择方面的积极作用。高校基层党团组织要紧跟学生的思想实际,强化责任意识,使学生党员既站稳宗教信仰立场,又能在遇到宗教传播时正确引导和恰当处理。在教育方法上,要拓展教育内容、研究教育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信仰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要充分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培养,通过专家讲党课、组织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认识宗教信仰与民族习俗的区别。
4.加强校园宗教事务管理,抵制非法宗教势力渗透。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8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口,放弃或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4]。学校应明确要求大学生不得在校园或者非法宗教活动场所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不得在学校成立非法宗教团体或组织。规范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华宗教活动,不允许他们在校内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发展大学生宗教徒,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在保护和尊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权利的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合法信教,辨识和抵御非法宗教,制定有效措施,打击校园内的非法宗教活动,提高防控能力。通过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防范非法宗教书籍、杂志、录音带、录像带和传单等物品在校园传播,以主动的态度应对高校面临的新挑战。
5.因势利导,发挥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分析,宗教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但就宗教文化的具体内容来看,却有不少超越唯心主义的内容,可以借鉴和吸收。例如,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基督教的“末日审判”等都宣扬“弃恶从善”的道德规范;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强调必须做一个诚实的人,宣传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宗教要求人们热爱祖国、遵守法度、勤奋工作、履行社会义务;在家庭伦理中,宗教主张家庭和睦、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彼此友善……这些积极因素都是宗教的精华,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宗教和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陶倩.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4,(9):98-102.
[2]李晓元.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4,(1):275-276.
[3]张湘明.大学生宗教信仰在医药类高校传播中的引导和管理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4,(3):150-153.
[4]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教育部门户网站[1995-03-18].2014-10-20.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619/200407/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