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正思潮下社会与空间价值统一的新区域经营理念──基于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目标的构建

2015-12-11王兴中王立崔维赵刚

创新 2015年4期
关键词:公正市民经营

王兴中 王立 崔维 赵刚

引言:“新社会经济发展思潮”的区域彰示

20世纪末发达国家“新社会经济发展思潮”有关解释区域发展的新区域思想,是后工业化进程国家倡导的社会要素和谐理念,及其在区域耦合时空配置的发展哲学。为此产生的新区域主义发展观,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公平与对偶空间公正构建的新价值观学科观念;呼应新区域主义发展观的新区域管理,则以“行政公正”出发延伸对市民社会对偶价值体系构建的探讨;三者的思想价值、区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互为体现,最终要坐落于区域生活空间体系价值的统一管理与操作方面才得以实现。这些就顺势衍生了构建“新区域经营”管理理念的时代性。

“新区域经营”理念的提出,旨在落实社会平等下“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1]的经营并耦合到区域体系,从“区域同步发展(观)”[2]的空间响应及其管理出发,匡正政府管理导向,以“社会与空间”价值耦合为本和实现“生活质量”①相关著名学者:马斯格雷夫(Richard A.Musgrave)、费尔德斯坦(M.S.Feldstein)、斯蒂格利茨(J.E.S tiglitz)、阿特金森(A.B.Atkinson)、杰克逊(P.M.Jackson)、邓肯·布莱克(Duncan B lack)、奥斯本(David Osborne)。发展的公正价值目标,最终构建新区域经营的社会生活空间幸福价值(认知感)目标体系。

一、呼应“社会公正”方向引领国内区域管理导向的探讨与实践

“社会公正”思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逐渐被提到政府管理及其研究层面。对“区域经营”一些理念的提出还是近十年来个别学者的研究。[3-8]这些都是从政府创新经济管理由“统权”到“仲裁”为导向的,还未过渡到“分权”管理导向的转向。诸如提出“企业”或“公司”运作经营的概念。讨论的核心是“城市经营”,从“城市经营”的问题深入到对策以及理论等学理方面。[9-12]也有延伸对“社区经营”的讨论。[13]“城市经营”的理念在20世纪末最早是由城市政府提出并指导实践。①据《中国经济导报》2002年1月19日的报道,大连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用经营的眼光看待整个城市资源,第一个把整个城市资源当作国有资产来经营”。其后学界也提出并讨论“ 城市经营”的学理。②1998年9月,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在上海召开的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研讨会上,汪道涵会长在讲话中明确地提出,今后城市现代化建设要走经营城市的新路。城市经营理念在中国城市管理探索和城市建设实践中的出现有其呼应“社会公正”演化的社会发展必然性。

(一)政府先导的城市经营理念与实践发展

城市经营从一开始就是实践先于理论研究的。“城市经营”作为适应城市化进行改革管理工作的理念提出,目的是要研究如何解决城市效益问题。从中国管理的范式出发,可以把城市中的可经营资源如城市土地、设施、环境、古迹等有形资产推行全方位的经营。仅欲将“统权”式的经营权、使用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通过下放市场的“仲裁”运作,盘活存量提高增量,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以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与效益最大化自主发展下的新城市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管理模式。由于该改革涉及对城市资源的经营权的社会性经营,必然会激发社会资源公正导向的“市民社会”发展,已引发学术界的呼应式探讨,出现了两类“社会公正”实践方向的试探。[14-15]

1.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垄断行政性向市场性经营的实践性试探

中国快速城市化催生对传统“统权”式城市管理理论的审视与实践批判,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中国“仲裁”式“城市经营”的观念。

中国政府提出并实践的城市经营理念,首次体现了激发社会公正、以“经营者为本”提高城市管理效益为目标的、呼应具有“传统市民社会”“自下而上”的哲理管理理念。其核心:积极探索在政府中引入“企业精神”尊重社会经营者为导向的(市民社会)管理新思潮。这就使城市政府的作用以及政府与利益集团(企业)和市民(公众)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次,城市经营的践行也冲破了垄断性政府控制的体制,城市政府管理职能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职能发生了转变。随着市场机制的确立,以“自上而下”计划经济支配地位的垄断管理模式,逐步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型。这样的经营管理不仅包含城市体制性职能管理,还延伸到如宏观发展战略层面与公共关系等新的指导性协调管理层面,努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2.人本理念引入下对区域经济、生态与社会功能及其价值认知性试探

由于中国的“城市经营”研究还处于自我特色式探索的阶段,实践者和学者从“中国特色”不同区域功能与价值角度做了研究。其核心:在努力放权经营好城市的土地资本和地域空间等有形资产下,将城市品牌等无形资产也可以市场化,力促城市资源性优势经营为区域的竞争优势。积极从社会公正性管理实践的角度转变为具有“公共管理”范式内容并过渡到后工业化国家的 “新公共管理”的方向。希望今后发展成为具有“公共行政学”“后官僚制模式”和“企业化政府”功能性的实践。为此,已趋于三种共识思维。

区域经济效益思维:该思维是从区域经济角度对经营城市发展目的的求是研究。认为“城市经营”下的资产增值导向最终实现城市规模经济效益与区域发展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由此开阔了政府集资建设的视野,“城市经营”势必衍生为政府“负债经营建设城市”理念及其实践的风行。

市场公正机制思维:该思维从“企业化政府”理念出发,认为城市经营是改善政府业绩管理的一种手段。由于市场化使管理者与经营者组合为一种区域社会和谐的专业化活动,“城市经营”下行政管理权与经营管理权的社会合一化可以防止政府业绩失败。由此开拓了公共产品建设竞争机制的引入并与其他商品一起参加市场竞争。“城市经营”势必衍生为取消或减少垄断专利,导向公共部门和民营部门展开公正竞争的市场机制,以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务供给效率。

社会人本价值思维:该思维从“城市经营”把公共产品变为“城市商品”的角度出发,认为公共服务的对象应重新界定为市民。也就是将城市市民(包括外来公民和企业单位)当作消费者看待。由此展开了“城市经营”中必须实行消费者导向的原则,势必衍生城市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与管理的公众参与管理规则,促使政府管理有明确的人本性责任感和透明度。

总之,政府的“城市经营”日益成为中国管理实践及其试探研究的朝向。大都还没有严格意义的公共管理等学科性的“社会公正”研究。究其功能,城市经营实践是政府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对城市资源进行资本资产运作与管理。[16]究其实质,是城市政府为其经营主体筹集城市建设的资金,直接表现为政府的收费趋势。[17]这种趋势在指导经营城市的实践中,产生了破坏公共资源与空间开发“极化”一系列的弊端。

(二)学术跟进的城市经营的观点与理念引导

中国学术界对城市经营的研究伴随着对政府实践的检讨进行着。“城市经营”应该属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科学,是以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面的特有经济现象与管理规律,当延伸到城市特有的社会现象与管理规律时可称为新公共管理学科。其学术边界还延伸到城市的物质空间结构及其社会空间结构的管理和公共政策。因此,对中国式“城市经营”的深入研究,会对新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乃至扩展到“区域经营”理论的确立具有开拓性意义。

中国实践形成的城市经营思维观及其经营模式,是借用公共管理学及其公共产品经济学一些概念的集合,导致形成“统权”政府的“仲裁”式主导、经营、收益的“政府为本”牟利方式。在缺失对政府约束并对其行为规范与改革的条件下,扭曲了城市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本来含义,势必对公共资源有效配置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16]当然,学术界也在中国话语下,对推行新公共管理理念有其引导式思考。[18]有学者认为其“是效率观贯穿于其演变的全过程、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成为其体系的核心、中心化与边缘化价值诉求共存的价值结构”。[19]

从(新)公共管理学及其公共产品经济学的学理分析中国的学术观点大致有三类思维,已对中国的区域“社会公正”管理产生了理念引导效应。

1.政治体制思维

职能转变说:该方向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制度下城市公共资源为政府控制与直接管理。城市经营的理论也大都从政府对资产的市场化运作入手而产生。其探讨的理论多出自称为国外传统“城市管理(Urban Management)”的政治思维套路,即政府的城市经营垄断能力必然会带来控制资本巨额的收益。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式城市经营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产品供给的理念。政府在城市经营中同时作为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其职能和行为无法得到法律有效的界定、约束与监督。存在市场运作的理论混乱和政府在城市经营中的权利与义务界定等方面的问题。[20]

研究认为,城市经营表面上是对城市资源的市场化运作,实际上是对这些资源的相关权利的运作。掌握资源的城市政府应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导致政治体制改革来改变政府职能,向构建现代城市治理模式转变。在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提出的城市经营应明确政府的服务职能,并认为政府应从城市规划的职能入手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平台。迄今,持政治思维观点的研究还没有对城市经营在“社会公正”学理上提出严谨阐述,仅有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定位、结构与运行机制下的内容方面表述。[18]

制度治理说:该研究认为,在中国社会制度话语下,城市经营理论没有对于政府职能与权力的约束及其与市场关系的界定,从而没有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并符合城市经营的制度框架。[21]

该方向的学者认为,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形势下政府职能和管理必须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城市数量扩张与质量的提升。在城市运作的机理下,以适应城市化生产方式变化与交换关系变化,将城市纳入集约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城市功能,以及市场机制运行要求的制度提升。从审视发达国家的城市管理理论与实践来看,他们在市场经济下“市民社会”已经发展成熟,城市政府已由早期对公共福利和公共产品垄断提供转向市民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市场的“公共公正管理”职能,以提高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基于上述原因,现阶段的城市经营应是适应中国形势并具有学术“城市治理”意义的一种制度,是基于中国城市现代化目标取向的城市经营。其制度治理的方向:应是强化城市交易中心功能;在其过程中建立市场制度,并逐渐界定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边界;政府主要是通过规划的轨道制度来推进现代城市经营,[9]构建城市监管经营制度。

2.市场经济思维

公共产品说:该方向学者对中国实践模式的检讨式研究认为,中国的城市经营对城市化过程有错误理解。误认为“城市是最大国有资产”下的“国有企业”,以垄断市场配置资源来经营并获取垄断收益。借机转入城市经济领域投入与公共产品市场竞争,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22]

该研究认为,市场经济下城市经营涵盖了物质建设,剩下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就应该由政府提供。政府经营城市实际上涉及公共经济学理论两个方面,除了经营公共产品,还要经营私人部门无法供给的垄断产品,对中国来讲还要经营城市形象产品。

3.公共管理思维

城市化经营说:该方向学者认为中国城市经营,是由伴随城市现代化进程所赋予的城市政府职能促成的。[18]政府依城市化所处的发展阶段提供不同的公共产品。城市化发展必强化城市的功能下,要求提供匹配提高城市竞争力、扩大城市的辐射范围以及提高城市国际化程度的公共产品。由此供给的压力,误导城市经营重在城市建设资金的筹集和投入市场化运作上。还认为,城市经营的内容涉及资源增值、提升竞争力与环境质量等三方面。城市经营的最大效益功能涉及其作为区域发展极的建设作用。因此,城市经营的内涵要逐步过渡以市场经济手段,实现城市建设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说:有关研究从市民社会与法治互动关系的视角认为,两者互动关系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构建适合中国特点的和谐社会,即是构建民主与法治社会、多中心与多元化社会结构及其共富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与国家的互动法治运行的基础,而法治反作用于市民社会、促进市民社会的运行发展。[23]

中国在城市经营中的经济发展导向促使了社会改革,并不断校正公共管理向空间发展进行管理,其共识的理念集中体现在城市的规划机制如何解决同市民人本民生需求的冲突。该理念认为,社会的市民性与空间管理的公共政策对立,是两种“社会公正”理念的碰撞,统合的本质必须体现“市民创造城市的新理念”。[24]

二、呼应“社会公正”发展的国外区域管理的先验及其指引

(一)区域行政管理理论的推进,揭示了公正潮流下的社会功能与管理目标耦合的公共行政重构思想

发达国家研究认为,类似“城市经营”的概念均为政府对行政区领域下的一种公共管理的概念范式。该概念是伴随城市竞争理论而提出的城市管理主义(Urban Managerialism)。[14-15]这种公共管理范式内容实际上与工业化阶段国家的“公共管理学”理念基本类同,称为“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学”或“企业化政府”理论等。即,建立人本性的市场导向、竞争与责任政府为导向的“仲裁”政府新经营理念。该理念现在则进化为更偏重于社会平等“民主行政”型政府管理,具有被称为“新公共管理”的思潮。

新公共管理理念,力图打破国家与市场与社会的相互对立。政府作为管理者在市场机制中,以社会效益导向下的民主手段打破垄断性“官僚”体系的行政分权角色,发展成一种准市场的公共服务供给功能。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是公正政务。政治协商的社会网络功能具有服务的公共价值,公正政务以创造公共价值为管理目标,逐渐形成了“公共价值管理”思想及其理论。[25]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力图用“变革民主”管理重新构建社会民主治理结构。 体现后现代“治理理论”主导下的现实社会“治理”,其操作必须以社会的“民主公正”手段进行,其结果势必产生“分权治理”式管理体系。也是体现公民参与治理的一种统合性制度设计。政府作为分权治理的主导者除了治理新公共管理时代下“政府失衡”与“市场失灵”的弊端,还具有社会建构下的生产公共性价值目标的创新职能。国外称为“后官僚式”的、“后竞争式”的管理思想。该思想以实现效率与民主统一下产生的行政公共价值目标。公共价值管理是以“治理民主”机理运行下的一种社会和政治耦合重建的过程。把民主形式公正从政治领域延伸到行政管理以体现社会公正。[24]新公共价值管理的“治理民主”价值,现在已集中转向提高生活质量目标管理的“后官僚制模式”。[18]

(二)新公共管理学的进展,创立了“当代市民社会”导向的公正行政(价值)管理理念

新公共管理理论由20世纪末的单维度市场经济管理学理念演化到现在社会导向的“多维度”治理学理,即由“社会福利”公正管理发展到政府分权的制度改革学理,[14-15]产生了社会与空间两个方面的价值性。

其一,新公共管理思想重在社会(和谐)功能的公正价值,即当代市民社会价值构建。由公共管理学倡导的资源与公共产品经营需以市场机制制约为公正,进展到新公共管理倡导“市民社会”的公共产品制约原理。该原理认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在于个人平等与自由的公正,而保障个人公正需要一个(政治国家)政府管理与(个性自我)市民社会相对分离的社会结构,称为“市民社会”。“当代市民社会”主要由社会整合和文化传播功能主导其结构。[1]所谓区域性经营,必须构建(概念上)坐落于国家和家庭之间,但是又不依赖于任何一方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机制。该思想既是理解管理区域社会结构的基本坐标,也是管理社会的经营依据。

其二,新公共管理目标趋向建构“当代市民社会”的空间(效益)功能价值,即生活空间质量的公正价值目标。市民社会的构建最终要落实到构建市民社会类型的生活空间体系上。即,建构各类型市民社会的(社会组织与生活)空间体系。以此为管理目标进行社会公正治理,以达到提高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经营目标。

(三)新公共经济学发展,“重塑政府”“生活质量导向”的制度(价值)管理的变革方向

新公共管理思想下的城市公共产品的公正供给问题,通常由一门“公共经济学”来研究和分析。公共产品的公正供给本质是市民社会与政府的互动发展,该互动奠定了法治运行的基础。即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冲突与协调会导引法律至上;多元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分享与制衡提供了权利保障。现在已形成“重塑政府”的管理主义理念。①相关著名学者:马斯格雷夫(Richard A.Musgrave)、费尔德斯坦(M.S.Feldstein)、斯蒂格利茨(J.E.S tiglitz)、阿特金森(A.B.Atkinson)、杰克逊(P.M.Jackson)、邓肯·布莱克(Duncan B lack)、奥斯本(David Osborne)。其中,再造的“新政府运动”机能作为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核心领域。[14-15]

该理念是发达国家新公共经济学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掀起“管理主义”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下形成的,旨在匡正“官僚主义”政府的弊端,实现“以人为本”和“生活质量导向”的发展(公正价值)目标。在此背景下,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成为其重要的理论支撑,诸多学者正陆续追踪此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②相关研究:Akerlof and B lanchard et al.,2014;Atkinson and Morelli,2014;B uss and Redburn et al.,2014;Cheng,2014;DAVI S and S TAZY K,2014;Ford,2014;Furneau x and R y an,2014;G reen w ald and S tiglitz,2014;H a q ue,2014;H a q ue,2014;H ill,2014;Jackson,2014;Jackson-El m oore and H ula et al.,2014;Jo y ce,2014;L IA NG,2014;Martin and B onina,2014;Mueller,2014;Osborne and Radnor et al.,2014;Re y naers and De G raaf,2014;Atkinson,2015;B ertelli,2015;Denhardt and Denhardt,2015.

图1 “重塑政府”的管理主义理念的概念框架

(四)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经济学聚焦于区域的解释共生了城市治理规则

两个学科对城市管理的研判,即有侧重社会“福利”的市民公正思想,更多地从制度维度分权支配的治理思想出发,引导政府改变治理过渡到市民社会相互制衡治理的社会公正性规则的转变。[14-15]

城市治理的行政规则:新公共管理没有明确涉及“城市经营”概念下的完整治理规则。从管理的角度认为城市管理是基于城市政府职能提出来的。政府职能的实施依托于制度性城市治理体系,治理体系源自政治或制度性安排和管理职能的界定。其制度性治理规则包括城市规划到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以及对应政府管理涉及的内容。

从“公共部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政府的职能就是单纯地提供市场无力供给的城市公共产品。其中一些规则涉及了中国称之为“经营城市”思路的经营路径。随着社会公正思潮的(新区域)经济学的兴起,对“市场失灵”导致制度“管理失衡”有了公正审视性反思,认为除了削减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利外,重构社会公正还必须通过对应的制度规则。即,除了把政府控制的城市公共产品部门引入竞争机制纳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提升经营的效率外,还必须通过“(城乡)统筹”或“公共服务”管理理论来重构社会公正。其公正重构是基于区域同步发展的社会与文化服务性公共领域方向而制定规则。为了城市社会文化公共事业的发展,城市管理规则的研究也延伸到具有社会文化消费产品属性的“城市营销”(Urban Marketing)的探讨。

城市治理(Urban Governance)行动规则:该规则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治理基础理论:明确行动规则的战略目标是构建市民社会的价值结构。即,涉及市民社会下约束城市政府职权的法律制度关系理论,及其社会民主制约架构原则。核心是市民社会的行动理论,涉及建构基本自治机制的市场经济体系和作为法律道德调节机制的非政治公共组织体系。二是治理管制理论:明确行动规则的对象是规定了城市政府权力的方向。政府作为服务于市民自治体系的管理机构,其行政职能在于提供市场无法提供的城市公共产品。包括统筹理论与公共服务理论。

三、试论“新区域经营”

(一)新区域经营概念的提出

1.新区域经营的时代责任

公共管理学的变革是一个在“公正追求中包含着效率并充分实现效率目标的公共行政重建过程”。[25]所有的管理理论是以社会公正演化下体现在社会功能(和谐与效益)的理念。未有对应耦合空间的公正响应所作出的管理理念,以及未有对管理所涉及人本发展的“社会与空间生活”目标所作出的响应式理念。只有社会公正与空间公正的耦合才能够构建“社会与空间生活”质量目标。因此,“目标”的经营是现在政府管理的时代价值所在(见表 1)。

表1 公共管理思想下的管理理论及其观点

2.新区域经营概念

(1)新区域经营的重构思想:“新区域经营”的管理变革,是据国外“新公共管理学”理念,结合中国发展转型新常态时期,改进中国当前政府倡导、学术界跟进研究的“城市经营”概念弊端,从社会与区域学科契合学理的角度将“公共价值管理”落实到“新区域主义”学科的区域空间,耦合到“新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单元体系中。以构建“社会、空间与目标”三价值耦合的“社会与区域价值统一”的社会功能。其公正行政理念:面对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统筹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管理趋势,以人本普世的社会平等价值为导向,并在营造“市民社会”的基础上,构建其对应耦合性区域单元以及区域单元体系;以空间公正为导向在提供公共产品的基础上,构建市民社会(社会生活质量)“区域体系同步现代化”发展的政府管理理念。

(2)新区域经营的治理理念:结合“区域同步现代化”发展理念,[2]落实当代市民社会的区域社会功能体系(经济—生态—社会效率与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双功能,探讨社会生活空间单元体系与三价值统一的管理与治理的操作规则,尤其是体现操作起步的规划路径。

区域体系:其一,新区域经营的区域意指“以人为本”符合区域科学倡导的新区域主义思想构建的“统筹”或“同步”发展管理区域。在这些区域以社会公正理念的管理,必须落实到“生活(行为)空间质量观”①参阅王兴中等著《中国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2004)一书中提出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理念。的最小生活单元,以其划分空间单元体系并进行“市民社会”构建下的行政管理。

其二,社会公正管理理念应是在罗斯托②参阅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在Politics and the Stages of Growth(1971)一书中提出的社会进化序列有六个阶段。第六个阶段即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生活质量阶段”下对应经营的生活质量水平各类区域目标。也就是不但要经营城市与经营区域,更要经营“新人文地理学”追求的生活质量的价值区域单元,以及区域单元构成的有“幸福感”生活质量的区域体系。

价值体系:管理区域以“新人本主义”倡导“社会公正论”方向③参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中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一书,该书自1971年问世后,被视为当代政治哲学、法学与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公共价值管理说”构建的新区域价值经营观,结合中国区域管理的经济“统筹”与社会“同步”发展公正问题,扭转政府垄断经营社会的体制。首先,构建经济性的市民社会,继而构建社会与文化性的市民社会,以及构建“市民社会”价值体系。响应“当代市民社会”发展的历程,以“主导者”管理进行四类权利(即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与分配及其冠名权)公正“分权”治理,以构建经营区域(或城市)空间单元体系。形成“市民社会”对偶的区域生活空间价值体系。

治理途径:探讨区域市民社会及其对偶的空间单元体系治理的起步操作。即用市场经济原理在经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资源”与“公共产品”公正配置的角度进行新区域经营规划,提出建构“社会与区域价值统一”的空间生活“幸福感”体系的规划路径。

(3)新区域经营的目标:政府“执行者”公正管理导向下提高区域单元体系的市民社会生活空间的价值质量。即,体现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社会与区域价值统一”的目标。

(4)实现目标的行动规则:在新区域经营理念下,协调偏“右”的经济“统筹”与偏“左”的社会“同步”发展理念,采用“新社会经济管理理念”(“第三条道路”法则)的行动规则及其起步路径,制定“市民社会”与对偶的社会区域体系的“空间价值统一规划”的实施。“社会与区域价值统一”目标必须耦合到管理区域社会发展阶段对应的生活质量价值,该价值的统一规划是不同水准的“四价”(即,市民社会公平管理下的社会和谐、效益功能价值与空间公正体系价值,及其在上述基础构建的社会生活质量公正目标价值)(见本文图3)统一性规划。才冀以实现“新区域经营”的目标。

(二)新区域经营思想下社会与区域价值统一的理念

“社会与区域的价值统一”是社会处于后工业化追求“社会生活质量”主导阶段的政府管理目标。新区域经营对应以“社会重构管理”为导向、瞄准“社会生活质量”价值目标构建区域单元与及其空间体系。在此,区域经营的价值目标从以下三类公正价值目标理念来实现。

1.社会公共管理公正学理下“市民社会”的社会平等和谐价值目标理念

社会公平导向下的社会构建,即可形成“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对于政治国家功能下的社会公共领域具有社会动力性,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是法治社会的构建机制。可以形成法治社会理性自律的现代“公民意识”,监督并制约着法治国家更好地促进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26]“市民社会”运行机理是以民主与行为平等来平衡政府社会垄断的管理权力,公平性对待“企业”与“市民”这两类社会单元构建的市民社会。公共管理的市民化社会的公正导向,具有以市民社会的(社会基本单元建构)公正和谐价值的目标理念(见本文图2)。

2.社会公共经济公正原理下“市民社会”的社会平等效益价值目标理念

“市民社会”社会和谐的功能,激发“企业精神”下“市民社会”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发展”经营效益,及其耦合政府自上而下以资源与公共产品及其服务公正配置的“区域规划”效益。产生社会单元与“市民社会”的单元体系具有效益的“社会功能”价值目标性(见图2)。

图2 社会公正导向下的社会和谐与效益功能

3.区域统筹与社会同步发展学理下区域空间体系公正价值目标理念(即空间公正价值)

构建“市民社会”的同时,必须延伸构建对偶的“市民社会”社会生活区域的空间体系。即在区域“城乡统筹”与“社会同步发展”倡导的“剥夺与补偿”原理下,[2]落实到“市民社会”的生活单元体系进而才能使区域体系(社会—空间)效益功能与(社会—空间)和谐的功能价值得以目标统一。即,实现社会生活区域空间体系公正价值目标的管理理念。

4.“社会与区域价值统一”的公正机制

新区域经营,将社会公平下的社会(和谐与效益)功能价值与空间公正价值,及其目标管理价值通过区域体系的落实进行经营。体现区域管理多元体系的公正结构及其同步发展思想(见图3)。

图3 “社会与区域价值统一”的公正机制

5.实现“社会与区域价值统一”的管理价值目标的行动控制

新区域经营的治理途径与行动规则,即是如何将社会、空间与目标“三价值合一”,落实到社会价值与空间价值耦合的区域体系规划控制中。其规划控制是将“社会与区域价值统一”理念落实到“市民社会”与其“社会空间多元体系”的路径(见图3),也是组合“市民社会”社会功能价值目标与区域“同步发展”空间体系价值目标的体系规划。即以新区域经营下的“社会生活区域空间体系公正管理价值:生活质量目标价值”为方向进行落实;以社会、空间的价值目标统一,并与目标价值合一为内容进行(生活质量)空间单元与体系的规划。规划的人本性标准,应以“新区域经营”下社会生活幸福感(指标)加以控制。

新区域经营思想经营的(生活质量)空间单元体系价值统一规划,是落实社会生活“幸福感”认知性的“三价值”,及其对偶的社会生活空间体系的规划。

总之,新区域经营思想下的“社会与区域价值统一的理念”,是政府以社会公正导向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经营,以实现“以人为本”和“生活质量导向”发展目标,体现“市民社会”公正与对应社会生活空间体系构建的价值。并用区域公正发展的“剥夺与补偿”规划原理进行“三价值”合一规划操作加以实现。

四、讨 论

本文尝试性地将新区域科学的区域社会经济公正发展、新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公正结构与新管理学的社会公平功能管理等三个学科的公正价值结合起来,研究三者价值统一落实到区域及其空间体系的理念与路径,称为“新区域经营”观。该观点遵循社会“新社会经济发展思潮”的社会正义思想 ,把握管理社会公正的方向,从区域“统筹”与“同步”发展的实效原理出发,提出用“社会与空间统一价值”落实到生活空间单元及其区域体系上的一系列区域经营观点。提出借助政府管理的区域规划“支点”效应,撬动社会公平功能与空间公正功能统一坐落到人们社会生活区域与空间单元中。真正体现到人们生活质量的幸福感知上。当然,如何构建没有社会单元“剥夺”与生活场所“剥夺”的区域社会生活质量空间结构体系及其操作路径,应是新区域经营进一步探讨的命题。本文在“新区域经营”概念下提出的诸如社会公平剥夺的评价、感知价值坐落的空间单元与体系构成等概念尚属刍议。(致谢本文文献贡献者:王垒、郝凤娇、张行、李宇青、雷章靖、秦珊、吕娇、马东娟、王逸潇、赵妍、陈通、李彦)

猜你喜欢

公正市民经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迟到的公正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公正赔偿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