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就业重心演变的耦合分析

2015-07-28彭定新严志强黄玲玲

创新 2015年4期
关键词:广西

彭定新 严志强 黄玲玲

广西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就业重心演变的耦合分析

彭定新严志强黄玲玲

[摘要]对1978~2012年广西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进行对比分析显示:广西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的演变耦合性较好,相互联系较强。受经济力量分布的影响,广西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均往南偏移,移动过程中三个重心偏离度逐渐缩小,趋近迹象明显,但是相互间的耦合需要较长时间来衔接过渡并趋于一致,因此,目前存在就业重心、人口重心相对于经济重心移动的滞后现象。

[关键词]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耦合分析;广西

人口与经济问题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自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和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提出以来,研究发现,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人口质量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区域人口与经济研究领域引入了重心模型的研究方法,运用区域重心模型来计算区域内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动态迁移、偏离情况,并对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进行对比及关联分析,以解释两者之间的关联情况。在以我国及省域为区域进行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研究方面,主要研究包括: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与人口重心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1-2]通过构建计量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我国人口重心、经济重心、产业重心和投资重心演变轨迹;[ 3 ]我国近30年来的经济重心、人口重心、产业重心的演变路径;[4]利用区域重心模型并构建作用机制模型,研究中国人口与经济重心的耦合态势,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阶段倒U形”演变规律;[ 5 ]河南省、甘肃省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路径;[6-8]从GIS的角度研究新疆的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和消费重心的有关问题;[9]塔里木河流域人口与经济重心转移及空间的耦合分析。[10]目前,以重心模型法来研究广西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成果非常少。鉴于此,本文以广西14个地级市作为基本研究单元,分析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和就业重心的变化,研究它们的演变规律、原因及关联程度,并试图解析它们三者间的耦合因素,呈现它们的耦合态势。

一、研究资料与分析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介于北纬20°54'~26°24'、东经104°26'~112°04';东邻广东省,东北与湖南省交界,西部与云南省相连,西北毗邻贵州省,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在地理位置上,广西南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有沿江、沿海、沿边的区域发展优势,是大西南出海的主要通道之一。广西属山地丘陵盆地地貌,山地多,平地少,桂中、桂南多平地,是耕地主要集中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广西热量充足、积温较高、降水丰沛、四季适宜耕作。西江是广西最大的河流,属珠江水系的主干流之一;广西是全国主要的有色金属产区之一,主要有桂东的银、钛、钽,桂南的锰、花岗石、稀土,桂西的金、铝土矿,桂北的石灰岩、重晶石、白云岩,其中南丹的锡矿和平果的铝土矿知名度较高。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1978~2012年,全区的GDP由75.85亿元增加13035.1亿元,人口从3440.37万人增加到5240万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全区GDP的比重由40.37:34.03:25.26变为16.66 : 47.92 : 35.40,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结构明显优化。

(二)资料来源

本文所使用数据主要包括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来源于1978~2012年《广西统计年鉴》,包括广西14个地级市的年末GDP值、人口数、就业数等。在统计数据时,考虑了1978~2002年广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的特殊情况,进行统计数据的合并、变更与调整。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各地市的市政府所在地坐标,主要从Google Earth中提取。

(三)分析方法

研究主要运用重心模型方法进行分析,通过该方法来计算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和就业重心。经济重心是指在研究区域经济的空间里存在一个点,这个点上该区域各个方向的经济力度均能保持平衡,因此,经济重心的位置也就取决于该研究区域的各个次一级区域的经济布局状况。假设研究区域是一个平面图形,只有四个方向———东、西、南、北,在一定时期里经济重心的演变路径可以反映经济活动在区域里的空间布局变化和变动轨迹。同理,一个区域的人口重心和就业重心的内涵与经济重心如出一辙,在此不再赘述。

在研究中,假设某一个区域由n个次一级区域i构成,那么该区域某种属性的“重心”通常采用如下的计算方法来表示:

式中:X、Y分别是某属性重心坐标的经度和纬度,Xi、Yi为第i个次级区域的经度和纬度,Pi为区域某属性的量值。

本研究选取广西14个地级市的年末GDP值、人口数、就业数作为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演变的分析依据,运用区域重心模型方法,计算出它们的重心,描绘它们的演变轨迹,分析它们之间演变的耦合态势。

二、广西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轨迹演变分析

(一)广西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变动轨迹与趋势

据重心模型公式,取Pi为广西14个地级市1978~2012年不同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末人口总数、年末就业人口数,取(Xi、Yi)为各个地级市市政府所在地经纬度值,分别计算得1978~2012年广西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的地理坐标,并绘制出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的变动轨迹与趋势图(见表1和图1)。

表1 1978~2012年广西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移动轨迹

年份 经济重心(东经109°,北纬23°)偏移距离(km/2年)人口重心(东经109°,北纬23°)偏移距离(km/2年)就业重心(东经109°,北纬23°)偏移距离(km/2年)1992 17'34.80" 27'14.40" 5.84 8'52.8" 27'21.6" 0.61 8'45.6" 27'3.6" 0.75 1994 19'19.20" 24'3.60" 6.54 9'10.8" 27'3.6" 0.76 8'24.0" 26'31.2" 1.2 1996 21'7.20" 28'1.20" 7.88 9'42.3" 26'49.2" 1.02 10'30.0" 26'13.2" 3.57 1998 12'18.00" 27'18.00" 15.11 10'1.2" 26'38.4" 0.61 9'36.0" 25'51.6" 1.72 2000 12'46.80" 28'40.80" 2.65 10'26.4" 26'6.0" 1.23 10'22.8" 25'15.6" 1.71 2002 13'8.40" 28'8.40" 1.16 10'33.6" 25'58.8" 0.3 10'1.2" 24'18.0" 1.91 2004 12'46.80" 29'31.20" 2.65 10'40.8" 25'44.4" 0.49 9'21.6" 24'25.2" 1.2 2006 11'13.20" 29'27.60" 2.68 10'33.6" 25'33.6" 0.39 10'58.8" 23'49.2" 2.97 2008 10'48.00" 27'46.80" 3.15 10'19.2" 24'57.6" 1.19 8'45.6" 23'34.8" 3.79 2010 9'35.99" 26'13.20" 3.57 11'27.6" 24'10.8" 2.42 9'2.0" 23'42.0" 0.54 2012 10'27.89" 27'13.11" 3.21 12'23.6" 24'12.8" 2.13 10'2.0" 23'41.0" 1.31

图1 1978~2012年广西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移动轨迹对比分析图

(二)广西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演变特点及原因

1.广西经济重心的变动特点及原因

(1)特点

第一,经济重心波动较大,重心整体往西南方向移动。1978~2012年广西经济重心主要是往西南方向移动,除1978~1980年及2002~2004年往西北方向移动,1988~1994年往东南方向移动、1994~1996、1998~2000年往东北方向移动外,其余均往西南方向移动。第二,年间偏移幅度差异明显。从时段看,广西经济重心1998年以前年间移动差距较大,2000年以后差距渐渐缩小。从年均上看,34年来广西经济重心平均每两年的移动距离为6.59km,但年间移动幅度差异明显,2000~2002年移动距离为1.16km,1996~1998年移动距离却达到15.11km,两者相差13倍。第三,纬向移动比经向移动波度大。1978~2012年广西经济重心在纬向上的直线偏移距离为42.77km,在经向上的直线偏移距离为36.55km,经济重心在纬度上的移动变化比在经度上的移动变化明显。

(2)原因

广西经济重心年间偏移幅度差异明显,主要是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着重对东南部地区进行开发,全区区域间经济差异开始扩大,经济重心从东北方向往西南方向转移,经济重心移动速度加快。2000年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及广西优化地区经济布局的战略政策,全区的资源得以优化分配,地区经济差异缩小,经济重心移动相对缓慢。广西经济重心在经纬度上变动的差异,主要是近年来南部地区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经济迅速增长,重点发展物流业、加工制造业、临海产业等,而北部地区主要发展旅游业,在经济上整体实力较南部地区弱。

2.广西人口重心变动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第一,总体上人口分布不平衡。1978~2012年广西的人口重心位于几何重心的东南部,说明广西的人口密度东南方向比西北方向大。人口重心与几何重心相互之间的距离较远,并呈加大的趋势,1978年为39.36km,2012年为50.25km。总的来说,广西人口分布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第二,人口重心往东南方向偏移,偏移幅度不一致。从整体来看,1978~2012年广西人口重心变动趋势是往东南方向移动,34年间人口重心移动距离为11.14km,每两年的偏移幅度都在0.30-2.40km之间,平均偏移距离为0.70km。第三,纬向移动较经向移动波度大。34年来,广西人口重心在经向上的直线偏移距离为7.05km,在纬向上的直线偏移距离为9.02km。

(2)原因

第一,自然因素的差异导致广西人口重心位于东南方向。广西地貌地势复杂多样,桂西北地区的百色、河池等处于云贵高原的边缘,多山地和高原,喀斯特地形分布较广,人口密度低。桂东南地区的南宁、玉林、贵港、钦州、北海等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地势平坦,各种大小盆地相杂、冲积平原面积大,属于人口密集地区。因此,广西人口重心位于东南方向。第二,社会经济因素带动了人口重心往东南方向转移。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增加,而且随着广西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而广西东南部地区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东南部地区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聚集,于是人口重心往东南方向转移。第三,国家政策带动人口异常流动。改革开放以后,在广西人口重心在移动过程中,部分时段如2008~2012年出现了人口重心移动较快的特点,主要原因是受到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2008年,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其组成区域内的四市——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以及两个市物流区——玉林和崇左,它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GDP占广西区的比重不断提高,经济的集聚引起人口的集聚,加快了广西人口重心的转移。

3.广西就业重心变动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第一,在地理位置上,1978~2012年广西就业重心整体位于东经109°8'24.0"~109°11'45.6"、北纬23°23'34.8"~23°29'13.2"之间,位于几何重心东南部,这与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分布于几何重心东南部一致。第二,在移动方向上,在西南、东南两个方向有移动,整体主要往西南方向移动,这点与经济重心相似。第三,在移动速度上,1978~1994年比较平缓匀速;1994~2012年年际间移动速度不均衡,有快有慢,其中1994~1996年、2006~2008年较快,其他年份与1978~1994年移动速度一样平缓匀速。在经纬向移动幅度上,经向移动较纬向平稳,经度上的直线变化距离为5.76km,纬度上的直线变化距离为10.53km,这表明就业人口重心在纬度上的变化比在经度上的变化明显。第四,分第一、二、三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就业重心由偏西、偏北往西南方向偏移,第二产业就业重心由偏东往南移动,第三产业就业重心居于桂中,移动不大。

(2)原因

第一,从就业重心整体而言,广西的就业重心分布在桂中及桂东南地区。这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桂中及桂东南地区主要集中了新兴产业密集的南宁市,工业基础雄厚的柳州市,发展沿海港口、临港产业的钦州市与防城港市,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的北海市等,该地区的不同侧重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就业人员的高度聚集;而桂西北地区,如百色市、河池市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新兴产业发展慢,就业机会较少,难以带动就业重心的北移。第二,从三次产业就业重心的特点而言,第一产业就业重心偏西、偏北,主要是因为桂西地区工业化水平低,依靠传统农业发展占的比重大,往西南方向偏移主要是因为广西南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基础上,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进程,进而带动第一产业就业重心的南移。第二产业就业重心偏东、偏南,这与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市在广西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联,以柳州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第二产业就业重心相对偏东;往南移动,是因为在北部湾经济区的牵引下,临海港口工业发展迅速,导致重心南移。第三产业就业重心居中,且比较靠近南宁市,是因为南宁市的第三产业在广西最发达,如批发零售、现代物流、信息传输等各种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人才需求量大,因此,第三产业就业重心呈现出此特点。

三、广西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就业重心演变的耦合对比分析

利用前面计算出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的地理坐标绘制出三者间的整体对比分析图(见图1),以及他们在经度和纬度上的对比分析图(见图2、图3)。

(一)地理位置对比分析

图2 1978~2012年广西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在经度上的对比分析

图3 1978~2012年广西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在纬度上的对比分析

在地理位置上,三者间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经济重心相对于人口重心、就业重心,在经度上偏东、在纬度上偏北。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广西桂东南地区,包括南宁、钦州、贵港、玉林、北海等市一直是广西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桂北柳州市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二是由于1978~2012年,广西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农业人口比例还是远远大于非农人口比例,人口重心和就业重心受自然条件限制,移动的速度比经济迁移的速度要慢,造成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存在偏离。第二,就业重心相对于人口重心,在经度与纬度上的位置基本一致。因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社会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城市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务工,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员户口并没有迁移到所在工作城市,而是留在户籍所在地,因此,人口重心与就业重心并无明显偏离。

(二)偏移方向对比分析

第一,从整体来说,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都往南偏移,不同点是经济重心、就业重心往西南偏移,而人口重心往东南偏移。这主要是因为广西南部经济发展比北部快,带动了三个重心的南移。位于西南部的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带动经济重心往西南方向移动;位于东南部的玉林、贵港是人口大市,城市化水平相对偏低,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上较为松弛,导致人口重心往东南方向偏移。第二,从经度、纬度方向上来说,三个重心偏离度渐渐缩小,趋近迹象明显。说明在经济力量分布的影响下,广西经济重心的偏移方向与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的偏移方向慢慢趋于一致。

(三)移动幅度对比分析

在移动幅度上,三者间呈现出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最大,就业重心移动幅度第二,人口重心的移动幅度最小的特点。这是因为,一个地区人口、就业的分布受经济总量制约,如果该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好、水平高,那么相应地也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才往该地区流动,同时带动人口的流入,导致人口重心、就业重心往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靠拢。但是由经济总量的增长到吸引就业、推动就业的增长,再到人口增长,这些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衔接过渡并趋于一致,所以在同一个时期,三者移动幅度存在明显差异。从整体移动趋势来看,1978~2012年广西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移动方向及变化情况更为相似,而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移动方向与幅度有明显差异,反映出就业重心、人口重心相对于经济重心移动的滞后现象。

四、结 论

(一)广西经济重心波动较大,重心整体往西南方向移动

改革开放以来对广西东南部地区的重点开发,加快了经济重心从东北方向往西南方向移动。2000年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及广西优化地区经济布局的战略政策,全区的资源得以优化分配,地区经济差异缩小,经济重心移动相对缓慢。

(二)广西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重心往东南方向偏移

区域间自然因素的差异是广西人口重心位于东南方向的主要原因之一,东南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口重心往东南方向转移,北部湾经济区的规划与发展等国家政策也带动引起人口的集聚,加快了广西人口重心的转移。

(三)广西就业重心主要分布在桂中及桂东南地区

在移动方向上,与经济重心相似,整体主要往西南方向移动。在移动速度上,年际间移动速度不均衡,有快有慢。分产业看,桂西地区依靠传统农业发展的特点形成广西第一产业就业重心偏西、偏北;广西最大的工业城柳州市在处于桂东南的因素造成第二产业就业重心偏东、偏南。广西第三产业最发达的南宁市第居于桂中是广西第三产业就业重心居中主要原因。

(四)广西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的移动演变耦合性好

在偏移方向上,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都往南偏移。从经度、纬度方向上来说,三个重心偏离度渐渐缩小,趋近迹象明显。说明在经济力量分布的影响下,广西经济重心的偏移方向与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的偏移方向慢慢趋于一致。但是三者移动幅度仍然存在明显差异,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最大,就业重心移动幅度第二,人口重心的移动幅度最小。由经济总量的增长到推动就业的增长,再到人口增长,传导作用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1978~2012年广西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移动方向及变化情况更为相似,而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移动方向与幅度有明显差异,反映出就业重心、人口重心相对于经济重心移动的滞后现象。

[参考文献]

[1]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2).

[2]许月卿,李双成.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J].人文地理,2005,(1).

[3]黄建山,冯宗宪.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5).

[4]颜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重心与产业重心演变及对比研究[J].中国地理学会,2009,(1).

[5]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1).

[6]秦振霞,李含琳,苏朝阳.河南省1987—2006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

[7]徐艳艳,于洋.甘肃省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9,(3).

[8]秦振霞.甘肃省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对比分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9]傅娟.基于GIS的新疆经济重心、人口重心与消费重心的空间迁移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12.

[10]汪洋.塔里木河流域人口、经济重心转移及空间耦合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2.

[责任编辑:杨彧]

[中图分类号]C924.24;F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616(2015)04-0087-06

[收稿日期]2015-04-0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西人力资本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耦合研究》(SK13LX191)

[作者简介]彭定新,广西师范学院国土资源与测绘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01);严志强,广西师范学院国土资源与测绘学院教授(广西南宁,530001);黄玲玲,广西师范学院国土资源与测绘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1)。

猜你喜欢

广西
广西贵港
梦圆广西
壮美广西
《广西戏曲》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宁明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广西:“免补”举措 造福妇幼健康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