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5-12-10臧伟红李瑞芹毛玉霞
臧伟红 李瑞芹 毛玉霞
摘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护理专业近几年加强与医院的合作,创新出“校院循环,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围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怎样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以及建设实训条件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49-02
所谓职业教育,主要是指针对受教育者在某种职业或是生产劳动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主要学习的是与护理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医学知识、预防保健知识以及临床护理技能,这些知识对护理对象的健康服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护理是技术、知识与爱心的结合,它注重技术,更注重护理人员的爱心与责任感。南丁格尔“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的宗旨是每个白衣天使不懈追求的目标。围绕这个宗旨,结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于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打破传统的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方法,是摆在我们护理教育者面前非常重要问题。传统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多采用“2+1”模式,即二年校内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践。这种模式存在校院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逐渐形成了“校院循环,实境育人”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院循环,实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在学校与医院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将学生在校三年学习由医院与学校共同完成。“校院循环”指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在学校与医院之间反复交替,贯穿到整个培养周期;“实境育人”指在医院建立教学班,在真实的环境中育人。校内实训室建成高仿真医院实境,由专兼职教师同时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反复接触临床,使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体验中形成追求的内驱力,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
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安排4周的临床见习,协助护士做生活护理,进行护理知识的初步认知。回到校内在高仿真的实训室学习护理知识,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认知。形成第一个循环。
第二学年在我们合作医院中建立“院中班”,医院提供教学、见习、实训场所,学校与医院的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这样边看、边学、边干,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职业精神,提高了护理技能和职业素养。形成第二个循环。
第三年在医院顶岗实习,兼职教师一带一,在医院真实环境中培养学生。通过临床真实工作,巩固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实习满10个月后回学校进行综合学习,取得护士资格证后成为一名合格护士。形成第三个循环。
通过校内仿真学习、医院实境见习、顶岗实习形成“校院循环,实境育人”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素质和能力逐渐提升。
二、体制机制为新模式完成保驾护航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初期即进入临床见习,以后在不同时期多次进入临床实践,大量的医院一线专家要到学校上课。这就需要建立与医院的友好合作关系。当前医疗行业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院对接纳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见习有一定的压力。我们通过政府支持、与医院合作开展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建立了互信共赢的关系,先后与聊城市人民医院、聊城市肿瘤医院、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东阿县人民医院等设立教学基地,建立“院中班”,由医院提供场地、教学设备,临床课主要由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基础课、公共课由专任教师承担。双方共同出人管理班级,形成合作育人。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新模式奠定基础
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调研小组,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制定详细的专业调研计划、设计调研问卷。每年对县级以上综合医院进行一次调研,掌握医院对护理人才培养的需求,明确护理岗位人才培养规格,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确定护理专业主要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典型工作任务,由校企合作理事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动态调整。
四、构建“以能力为培养主线”的课程体系
通过岗位调研,结合护理行业标准与规范,明确护理专业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根据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采用“做学教”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设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学习,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编写校本教材、进行资源库建设。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五、构建双师队伍,为新模式提供保障
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兼职教师培养为重点,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专业带头人实行自行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通过各种培训,汲取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和经验,聘请国内著名医院一线护理专家为带头人,引进先进的护理理念、行业标准,为教学服务。
实行骨干教师坚持每年临床实践二个月,新进教师临床实践二年允许上课,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与临床护理不脱轨。从校企合作的医院中选拨一批优秀的护士进入兼职教师库,参与教学、实训室建设等多方面工作。每年定期举办二次专兼职教师参加的职教能力培训,平时专兼职教师一对一互助,解决实践与教学中遇到问题。青年教师加强学位教育与教学能力培训,成立名师工作室,由省级教学名师进行指导。
六、加强实训室建设,为新模式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为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满足学训交替、校院循环、学生能力逐步提升的需要,实训室建成能满足教学、卫生服务、科研、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需要进行设计、建设。校内解剖实训室按护理专业学习的需要,自行制作标本,临床实训室按病区划分,设有护士站、治疗室、检查室、护士值班室、病房等,营造一个医院工作的氛围,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学习体验护士工作,最大限度缩短了学校与医院的距离。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生受益匪浅,连续几年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96%以上,参加护生技能大赛获得省级、市级多项奖项。陆续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2医院、北京空军总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等护理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江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银燕,蔡聚雨.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
[3]徐红,王开贞.高职护理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11).
[4]秦雯,臧伟红.高职护理专业“校院循环,实境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
[5]熊建萍,曾晓英,李如竹,江跃华.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10).
[6]任志英,邵越英.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改革的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6,(12).
[7]涂明华,沈宁,戴宝珍,姜小鹰,张培生,尹克森,顾炳余,汪娩南,梁立,周郁秋,简雅娟.护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04).
[8]禹海波.适应现代护理岗位需求培养护理实用人才——大连铁路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卫生职业教育,2005,(06).
[9]刘萍,陈再蓉.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12,(08).
[10]孙建萍,杨支兰,申华平,李红梅,张涌静,王玉香,兰赛玉,闫肖卿.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