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校内选拔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5-12-10张贺李田新
张贺 李田新
摘要:“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是我省目前英语口语和演讲的最高水平赛事,也受到了各高校师生的极大重视,因此,如何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培养出最合适的人选代表学校参赛也成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基于沈阳工业大学多年的实践经验,论证与探索了合理有效的选拔培养机制。
关键词:英语演讲大赛;选拔培养机制;合理有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19-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素质文化教育热情的不断提升,从英语口语竞赛,写作竞赛,到辩论赛等各类英语竞赛层出不穷,这些竞赛也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积极响应。在辽宁,高校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英语赛事就是“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它是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之一,也是我省目前英语口语和演讲的最高水平赛事。大赛由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财政厅共同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其他单位协办,各省优胜者可继续参加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按照往年规定,相关院校可选拔1名英语专业选手参加专业组竞赛,并按照在校生总数万分之一的比例选拔推荐非英语专业选手参加非专业组竞赛。
由此可以看出,之所以说该赛事为我省目前英语口语和演讲的最高水平赛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省教育厅的参与确保了竞赛组织的正规性与获奖的权威性;二、一般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一共大概只能选派三名学生,全校范围内如此激烈的竞争基本可以保证选手能够代表各高校最高的英语水平。也正因如此,该赛事不仅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也成为各高校和教师之间的一种竞争,学校希望以此来证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力,扩大自身的名望;教师希望看到自己辛苦辅导的学生取得最好的结果,也借此促进与各高校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为了确保选派的学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代表本校英语的最佳水平,如何在全校几万人中选择、培养出合适的参赛者就成为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要研究的就是这样有效的校内选拔培养机制。
二、以沈阳工业大学为例,阐述其选拔培养机制
在作者参与“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选拔与培训工作的4年时间里,我校曾采用过不同的选拔培养模式,并逐年进行修正、完善。在近几年,我们逐渐在实践中找到了一种相比之下最为合理的方法,其流程可简单总结如下:初步筛选→全校选拔→课程培训→(假期)→二次选拔→单独辅导。
(一)初步筛选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于每年9、10月份进行复赛,而初赛需要在此之前在各高校内部进行。也就是说,初赛是本校学生的内部选拔,而复赛才是各高校选手间的竞争。由于每学年的下学期在9月份后开学,时间较为紧迫,所以我校往往选择在每学年的上学期就开始进行校内初选,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准备及教师培训辅导。因为我校英语专业人数较少,所以在校内初选阶段基本可以按照自由报名的原则,但是非英语专业人数庞大,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自由报名的口语选拔。因此,非英语专业我们采用的是初步筛选,然后再进行全校归总选拔的模式。
初步筛选可谓整套流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更是一切的基础。近几年,我校采用过的筛选机制主要有两种,现将其归纳如下:
1.教师推荐机制。即,让公共外语教学部门的老师在各自任课班级推荐出合适人选,然后再让这些学生参加全校选拔。按照比例,每班大概可选出2人。教师推荐机制是我校早期采用的选拔模式,其优点可被归纳为:选择较为精准、高效。因为最了解学生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的莫过于各班的任课老师了。这样的筛选机制可以快速定位有资格参与选拔的群体。
但是,这样的选拔模式也有一些弊端:一、这种机制很难考虑到不同系别、不同班级的差异。比如,某些班,尤其是文科班,可能整体口语水平都较高,而有些班可能整体水平都较弱。虽然在我校教师推荐的人数也比较灵活,有时也会视个别班级情况多推荐1至2人,但是在推荐出来的人选中仍然会看到各班、各系水平的差异,因此这种机制不能保证推荐标准绝对的一致性。二、这种机制可能会造成任课教师与部分学生失和。一些班级参与口语选拔的热情高涨,不免会出现有学生想参加却没被任课教师选中的情况。虽然任课教师都有自己合理的筛选标准,但在一些学生看来,这就是不公正的体现。为了解决如上问题,我们在近期采取了下面一种筛选模式。
2.四、六级分数筛选机制。这种机制筛选的标准为:大学英语四级分数在550分以上以及/或大学英语六级分数在500分以上者可自由报名。良好的英语四、六级成绩是演讲比赛有所发挥的基础。当然,这种机制也不是那么死板,如果四、六级分数距标准要求稍差一点,但口语极佳,任课老师极力推荐,也可列入考虑范围。这种机制的优点在于:一、它在最大限度上解决了教师推荐机制可能表现出的不公正性,使学生心服口服;二、这种机制也解决了不同系别和班级的差异性问题,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为统一标准,这样就做到了整体英语水平高的班级参加全校选拔的人数也更多,而水平差的班级参加选拔的人数也少。同时,对于四、六级成绩不够,但口语水平高的选手采取教师推荐的特例模式,这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优秀的选手不能参加选拔的可能性。根据我们近几年的实践观察,整体来说,四、六级分数机制筛选的目标还是非常准确的。
(二)全校选拔与课程培训
在全校初步筛选名单整理完成后,便可安排时间和教室进行全校选拔了。选拔往往是两到三个即兴话题,每个话题没有时间限制,每人约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即兴话题可以突出学生最真实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因此也提高了选拔的效率。每个选拔组分配两到三名评委,实行评委打分制,最后按照比例选出需要的人数进入下一环节——课程培训。每年选拔出的人数会稍有不同,但一般是一个自然班的标准,约30人左右。这样的小型班级最适合口语教学。
课程培训由几位老师组成的团队负责,开设的课程包括演讲基础、演讲写作、演讲实练,等等,每周轮流授课。这些课程为学生介绍了参加演讲比赛所必须的素质、实际的技巧、以及比赛的模式,使学生对演讲比赛的了解更为充分,也更明确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此外,本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并给以学分,这样的管理机制使该课程更加正规化、也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动力。
上学期课程培训结束后便是假期,学生可以利用这段充裕的时间进行知识沉淀,同时,教师也将公布竞赛官网所提供的复赛定题演讲题目,作为学生假期的作业,开学后,学校将会用此题目对这些学生进行二次选拔。
(三)二次选拔与单独辅导
9月份开学后,负责竞赛的教师团队就开始安排二次选拔,选拔的对象为上学期挑选出来的30个人。由于选拔对象已经缩小,此次选拔的时间更为充裕,选拔模式也可更为复杂,加入定题演讲、即兴演讲,和回答问题等环节,对参赛者进行更为全面的考察。在此次选拔中,确定最终人选,其中英语专业一人,非英语专业两人。
在二次选拔结束后,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教师辅导。在这一阶段,每个参赛学生会被分配一名辅导老师进行每周2次的单独培训,在写作、语音、实际演练等方面给与全面、细致的帮助。
三、我校选拔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我校这套针对大学生演讲竞赛的选拔培养模式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优势阐述如下:
(一)选拔时间充裕,过程合理、精细
首先,整个选拔培养的流程横跨两个学期,避免了很多高校“游击队式”选拔培训所出现的时间仓促的问题,留出了充分的时间进行策划安排、选拔辅导,以及其他事务,同时又可以有条不紊地处理正常的教学任务。其次,这样一套从筛选、课程培训、二次选拔,到确定人选单独辅导的程序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去学习了解该竞赛,使真正基础良好、努力上心的学生崭露头角,所以说更为合理精细。
(二)宣传力度到位、参与范围较广
本校的选拔主要由外语系竞赛辅导团队负责,并得到了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在筛选统计阶段由各班英语教师负责监管到位,名单统计到系里之后,全校选拔的时间地点均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发布通知。每年的获奖情况也会放在校园新闻上,非常醒目。所以,可以说我校在宣传上还是比较到位的,尤其是获奖的新闻会引起学生的广泛注意,使他们认识到该竞赛获奖的荣誉性。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积极的良性循环,还会有很多学生提前询问任课教师竞赛选拔方面的问题。
(三)建立长期有效的竞赛团队
从教师方面来说,参与竞赛辅导的团队人员相对固定,大多数人都具备几年的经验,在安排和辅导等方面可谓轻车熟路。从学生方面来说,教师会为每年初次筛选上来的几十人建立公共群账号,方便其学习交流,此外,由于他们是全校选拔出来的英语精英,如有其他英语竞赛,可随时从他们之中进行选拔。每年这个群体都积极代表我校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各类比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四、结语
几年来,本校参赛选手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中的名次在逐年上升,在最近一次比赛中(2014年)取得了迄今为止最好的成绩,这和我们选拔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不无关系。虽然我校也存在像拔尖人才少、部分学生缺少热情等情况,但总体来说,这种机制已经是非常高效地完成了选拔培养工作。当然,我们的探索不会止步,我们会继续基于实践,针对英语竞赛,研究更为完善、合理、高效的选拔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思然.大学生英语口语竞赛现状与问题应对策略[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李霞.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选手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理论前沿,2014,(7).
[3]刘海红,谢君.大学英语竞赛指导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新课程研究,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