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遴选的几点思考

2015-12-10蔡成涛梁燕华王立辉闫大新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3期

蔡成涛++梁燕华++王立辉++闫大新

摘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企业导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工程硕士学术水平提高、实践能力增强以及综合素质加强都具有重要作用。工程硕士的企业导师一般来源于和高校专业方向一致或相近专业的科研院所、厂矿企业、公司集团等。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遴选问题,结合作者近几年的工程硕士培养经验,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提出了选择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的三种可行渠道,即校友型企业导师、课题合作型企业导师、意向就业单位型企业导师,以此建立务实、高效、沟通顺畅的工程硕士和企业导师关系,并详细论述了各个遴选渠道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为高质量企业导师遴选及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友型企业导师;课题合作型企业导师;意向就业单位型企业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11-02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制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3]。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精神,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担负起对工程硕士学生培养责任,从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双方面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企业导师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工程硕士学术水平提高、实践能力增强以及综合素质加强都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企业导师的职责是负责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工程技术与项目管理实践环节中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并且会同校内导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进行指导、审阅,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负责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践部分,尤其是学位论文的工程技术或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工程应用性的指导。各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对企业导师的遴选条件通常做出在职称学历、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经验等方面一般原则性要求,然后通过本专业学科的学位工作小组进行投票评选[4-6]。然而,要切实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仅仅依靠原则性要求进行企业导师遴选,难免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本文针对此问题,结合作者近几年的工程硕士培养经验,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从校友型企业导师、课题合作型企业导师、意向就业单位型企业导师三个方面给出企业导师遴选的具体操作方法,旨在为高质量企业导师遴选及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提供一定参考。

一、校友型企业导师

校友型企业导师是指在工程硕士培养主体单位如高等院校的历届优秀毕业生中进行企业导师遴选,这种做法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贵州大学管理学院以及众多的MBA学院教育过程中广泛出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这些优秀校友曾经在学校里经历过数年的求学生涯,又在当前的工作岗位上经历了实践磨练,必然对当初研究生求学阶段中自己当时经历的成败感触颇深,对其亲身经历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方法最具有发言权,其更适合与工程硕士分享职场经验、人生经历,同时也能够以一名学长的姿态对其所指导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给出肺腑忠告及合理建议,对硕士研究生在为人和做事、成才和创业、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合理规划研究生阶段学习生涯、提前勾勒个人职业发展蓝图。校友型企业导师对学校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研究方向更加了解,对学校环境及实验室条件更加熟悉,能够尽快的进入导师角色。另一方面,校友型企业导师,对导师本人来说是一份光荣,是一份回报,是一份认可,更是一份责任与承诺,必然产生更强的精神激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导师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热情。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部分企业导师责任意识不强,缺乏与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动性及积极性的问题。大力发展企业导师,在某种意义上也能够加强校友和母校之间的联系,母校为校友所在企业选择和培养了优秀人才,校友为母校带来了社会技术需求及发展信息,依托工程硕士培养的天然平台,促进了校友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与母校各方面的沟通交流。

二、课题合作型企业导师

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绝大部分培养环节是在高校及科研院所,这些培养主体往往承担着或多或少的企业科研及产学研项目,而大多数工程硕士研究生也常常以此课题为背景开展研究。而参与课题研究的企业,往往在课题的实际应用方向,社会需求方面更加熟知,更能把握课题的应用方向,因此选择与校内导师合作从事课题研究的企业单位中的高级技术人员及项目主管担任企业导师,将能够有效避免目前存在的由于专业领域和行业方向的偏差,企业导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从事的研究课题生疏,无法真正深入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展具体课题研究的问题。这种合作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担当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基于同一课题的联合培养模式,使校内外导师之间有了共同的研究着力点,必将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将工程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课题开展、成果凝练产生积极促进作用,这种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工程硕士研究生本人三方将具有同一目标,研究方向一致,课题开展过程中的交流会、研讨会、现场试验等环节将自然而然的成为企业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环境,必然贯穿研究生培养中课题选定、论文指导、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同时进一步拉近企业导师和硕士研究生之间的距离,这种培养优势是目前很多企业导师从事课题和研究生本身研究方向不相关情况下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这种基于同一课题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也有利于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充分利用两方面的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结合起来,发挥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科研双重优势,使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三、意向就业单位型企业导师

目前,由于社会各界对工程硕士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导致培养方向不明确,使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不高,导致就业状况不是很乐观。究其原因,大多数工程硕士在学习期间的,其研究活动空间范围仍然聚焦在学校,研究专业领域聚焦在导师的科研课题和项目,缺乏专门针对性课程设置。另外,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导师的数量相对不足,多数导师科研任务繁重,社会活动较多,精力有限,常常疏于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培养。而企业导师由于存在技术领域不相关、研究生培养重点不明确、研究生毕业就业去向模糊等问题,也往往无法因材施教、因需培养。若从工程硕士的培养出口出发,在工程硕士入学之前,通过举行一个意向性双向选择招聘会,实现硕士生带着意向工作单位入学,意向就业单位中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此研究生的导师,这将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企业导师能够将此研究生视为本单位的“准员工”进行系列化、专业化的培养;校内导师按照技术需求凝练学术问题,提高科研产出。这样工程硕士本人的主观能动性、校内导师的传道授业的针对性、企业导师的技术需求积极性都得到加强,三方互动,目标明确,理论与实践结合,必能全面提升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工程硕士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连接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应用的桥梁。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的逐渐完善,工程硕士教育必将日益受到高等院校和工业企业的广泛接受和欢迎,同时也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基础和应用空间。本文通过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遴选的思路及原则,将为高等院校以及工程硕士本人进行企业导师选择时提供切实可行,便于实施的操作方法,也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导师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具有实质交融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必将在整个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从而使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彦文,莫测辉,等.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2013,(10).

[2]宋慧颖,宋志英.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

[3]陈艳鼎.校企合作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J].安顺学院学报,2013,(10).

[4]吕岫华,刘伟,等.全日制工程硕士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3).

[5]徐林,张斌巩,等.全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

[6]屠远,李蔚,罗胜利.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3,(09).

[7]赵茜,程文,薛小杰.基于工程实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管理制度的完善及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