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创新与实施

2015-12-10潘世华徐济惠毛琳波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3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潘世华 徐济惠 毛琳波

摘要: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提出了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概念,重点阐述《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理念和过程,并进行了效果分析,探索了一种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起引领作用的新的工学结合课程形式,为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经验和依据。

关键词:工学结合;综合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280-03

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得到广泛共识。而工学结合课程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上的具体落实,工学结合课程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符合当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需要[1]。人们认识到高职课程开发必须遵循“工学结合”的基本范式,使之成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2]。然而,如何保证工学结合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各学习阶段特别设置了多门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在课程中实施精心设置的学习阶段性的“压顶”项目,探索一种符合学校实际的最佳工学结合课程形式。

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概念的提出

“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3]。在工学结合这一基本理念下,我们构建了“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为贯穿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在通过通识平台、专业群平台和岗位群平台的课程学习后,学生具备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这一阶段,我们设置一个“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此后,学生分专业方向进行工作岗位方向模块课程的学习,并根据专业方向,分别构建“电子产品工艺与生产管理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和“智能终端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每一门工学结合综合课程,都相当于一个学习阶段性的“压顶”项目。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本质在于:①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工学结合课程,它是在完成若干门公共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可以是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升华和拓展;②工学结合综合课程要培养的是综合职业能力,包含某职业岗位所需的综合技能与知识。也就是课程培养的能力有相应的工作岗位或工作岗位部分能力对应,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看待,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③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内容和一般工学结合课程一样,必须是典型的工作任务。但该任务既不是企业真实的“岗位任务”,也不是知识学习任务或简单的技能训练任务,而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教学化”处理,并对应于工作岗位能力。

二、《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按学习的阶段性,第三学期开设《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详见图1)。

1.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开发。在很多文献中,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思路被理想地描绘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合作进行职业分析、开发课程,将工作结构映射为课程结构;进行工作分析,课程内容源于岗位任务与能力要求,以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载体;进行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再现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活动,以构建教学模式,突出教学活动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基于行动导向,落实能力培养;教学评价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4]。

在《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开发中,遵循的做法是[5]:①进行产品调研,合理选取教学载体。进行企业产品调研,在企业中了解产品开发与生产完整工作过程,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交流,听取企业专家建议,确定若干个教学载体。②进行企业产品特征分析。基于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目标,作为教学载体的企业产品,应为学生熟悉,具有范例特征,需要的知识点均基本包含在已学的课程中,难度递进:能对学生目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起到升华和拓展的作用,容易扩展到新产品,能够引导可持续发展和创新。③按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载体的单元分解,在选定载体后,并不是将企业产品直接用于教学,而是要进行教学载体的分解,即按照产品开发或生产工作流程分解成若干个单元工作任务,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或产品开发或生产前后顺序进行排序,当全部单元工作任务完成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随着产品成果的形成而形成。

2.课程的综合职业能力。《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培养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初步的电子产品硬件开发、电子产品组装与检验、电子产品调试与测试等。其对应岗位即为电子产品硬件开发、产品组装与检验、产品调试与测试。

3.课程综合的基础。《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综合应用如下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电子技术与实践》、《电子线路综合分析与制作》、《电子装接工艺》、《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电路CAD技术》、《电子产品调试与测试》。《电子技术与实践》和《电子线路综合分析与制作》为本课程提供电子基础知识与电路基本设计分析技能;《电子装接工艺》为本课程提供电子装接技能;《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为本课程提供电子产品装配与检验、工艺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电子电路CAD技术》为本课程提供计算机设计电路的能力;《电子产品调试与测试》则为本课程提供产品调试与测试的技能。

4.课程的典型任务。《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选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进行某一典型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装配、调试、排故。例如根据产品调研,选用了“数字频率计”这个产品作为课程教学载体,并按学生认知规律分解载体单元。该课程特征:①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是学生熟悉的知识范围,以模数电为主线,没有包含单片机的内容(智能化产品的内容将在下一个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中体现);②难度合适,任务两周内可以完成;③可在实训室内工学结合完成任务,产品指标可测;④容易扩展成新的产品,引导可持续发展;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5.课程的具体实施。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课程的具体实施如图2所示。课程共分7个工作任务:①任务布置与分析;②方案论证与设计;③电路原理设计与计算;④PCB设计与制作;⑤样机组装与调试;⑥功能性能测试;⑦产品设计报告编写。endprint

在课程实施中,实践了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在前序课程完成的基础上,在第三学期末安排两周集中教学,由1~2名教师教一个班级。该形式能够进行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和提升,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综合专业职业能力的目标。在第一种形式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实施了第二种形式:“分散+集中”的教学形式。在第三学期初,组织师徒团队,每个团队由1名教师和约10名学生组成。课程的任务①~④(任务布置与分析、方案论证与设计、电路原理设计与计算、PCB设计与制作)贯穿在整个第三学期,在第三学期期末集中一周时间完成任务⑤~⑦(样机组装与调试、功能性能测试、产品设计报告编写)。该种形式有更好的效果:①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整个学期都“任务在身”,在本学期专业课《电子线路综合分析与制作》、《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产品调试与测试》学习中能有意识地将课程和任务结合起来,在其他专业课如《单片机技术与应用》中学习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为下一个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打基础。②学生有了更多时间消化和反馈学习内容。由于课程的任务和本学期其他专业课的知识和技能点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其他专业课的时候,就能将学到的东西及时应用到自己的任务中来,能够更好地体会和消化学到的内容。③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师徒团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是团队的主体和中心,通过主动学习、小组协作完成任务,职责分明,工作的职业氛围更浓,也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素质。

三、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思考

1.课程的优势和效果。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合作为基础,真实产品为载体,采用“教学做合一”等教学方法,在真实的环境下完成典型工作项目的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电子产品设计、组装、调试全过程,普遍经历了失败和成功的喜悦,积累了错误的教训和纠错调试的艰辛,结果完成了典型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学生有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下阶段的提高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程结束后,有学生在总结报告中写道:“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对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和调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设计原理图以及PCB图的过程中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调试中却发现存在着很多错误……在学习的过程中,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调试这个环节,开始调试的时候先要检测电路中信号是否和设计时一致,依次检测各个芯片的引脚所对应的信号是否正确,然后根据信号的错误来排查相应的问题。在调试检测过程中我们找出了四个来自原理图的错误,得出一个经验教训就是在画原理图的时候应该更加仔细,这样更加方便之后产品的制作。获得这些经验,对我来说非常有益,也促使我调整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方法……”

2.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虽然课程的设计可以有企业专家参与,但课程的实施,是在实训室里完成,还难以真正进入企业中完成,也难以邀请企业老师来全程上课。因此,一方面要求学校实训室的建设要符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情境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本身有较全面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目前采用教师传帮带,或在两个及以上的教师共同承担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这也对教师进行校内内训、下企业锻炼、技能培训提高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是贯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干课程,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而有效的实施形式。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实施深化了专业的教学改革;同时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内涵,如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基于整体思考的评价观、基于技术应用的层次观、基于弹性管理的学制观[6]得到了具体实施;也推动了“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和“理实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温贻芳.结合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促进工学结合课程的质量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68-71.

[2]王亚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88-91.

[3]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职教论坛,2008,(02):1.

[4]李学锋.工学结合课程及其建设特色[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1-5.

[5]潘世华,赵黎明,邵华.高职“电子产品设计”综合性项目课程研究与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50-53.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