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历史演进中展现东山谢氏家族功业的一部好书

2015-12-10邵宇彤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3期
关键词:书评

邵宇彤

摘要:周淑舫教授的新著《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不但科学严谨地提出“六朝东山谢氏家族”全新的学术观点,而且系统地阐释了六朝东山谢氏家族文学生产的宏大规模与创作成就,“咏絮才女”谢道韫更是家族文学生产的一道亮丽风景。其家族以显赫的文学功业彪炳历史,与“谢庭咏雪”诲导出现的众多神童分不开,不拘一格的林下风更对后世有着绵远影响,从唐诗宋词乃至清人以其为题材而创作的大量作品,折射出六朝东山谢氏家族的文学活力,进而显现该部学术著作是一部关于家族文学研究的好书。

关键词:书评;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林下风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257-02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这是向以鲲鹏之志睥睨世事而饱经“安史之乱”忧患的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写的《永王东巡歌》组诗中的第二首,其诗由衷地赞美“风流”名相谢安于“五胡乱中华”的板荡时期,以八万北府兵大败前秦八十三万人马,不仅保有江南一片净土,使东晋王朝走向强盛,而且论淝水之功,谢安、谢玄、谢石、谢琰,一门四公同日受封,谢氏家族地位达到鼎盛。彪炳青史的淝水大战何以取胜?《晋书·谢安传》曰:“时强敌寇境,边书续至,梁益不守,樊邓陷没。安每镇以和靖,御以长算。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威怀外著。”每临事“镇以和靖”,淝水大捷彰现其莅政决策的成功。谢安从浙江吴兴郡太守任上步入朝廷中枢,居任地方所形成的莅政之风,于南北对峙而决定社稷存亡的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在朝堂为官,还是出任地方,谢氏家族人物皆以此为家规政训,代代有杰出人物涌现,从谢晦、谢弘微到谢举的政绩;从大变太元风气的谢混、谢灵运到谢脁、谢庄的文学创作,谢氏家族功业显赫辉煌,独创山水文学,拓展着中国文学的发展领域。

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周淑舫教授的《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的学术著作,以家族发展的十二代为线索,形象地勾勒出谢氏家族由淝水剑锋转向笔锋的发展轨迹,既于历史演进中展现其“净胡沙”的功业,更全面展现其文学生产的宏大规模与创作成就,尤其深刻地突出“咏絮才女”林下风对明清女性文学走向高潮的重大影响,鲜明地亮出“六朝东山谢氏”的学术观点。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咏谢公》诗曰:“岂少名山宇宙间,地因人胜说东山。”东山因太傅谢安而闻名天下,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族为东山增光添色,东山给后人树起一座永恒的丰碑。妇孺皆知的“东山再起”成语,既鲜明地概括出谢安人生的辉煌业绩,也凸现出东山谢氏家族显赫功业所蕴含的人生真谛。

谢安生卒年为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至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享年66岁。他的人生以出仕桓温府“征西司马”的“再起”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布衣隐士闻名于东晋朝野,后期入主中枢,淝水大捷而使谢氏家族声誉达到鼎盛,相继“王与马”、“庾与马”、“桓与马”而出现“谢与马,共天下”的权力格局。谢安东山再起,东山之志不愈,时人有“东山志立,当与天下共推之”的盛誉。这部学术著作以谢安为重心,向上推其祖辈谢衡,父辈谢鲲、谢裒,同辈谢尚、谢万。向下推有后辈的谢琰、谢混、谢朏、谢举、谢经、谢蔺、谢贞等。代代传承,世世杰出。谢氏家族辉煌于六朝,家族门楣稳定于宋、齐、梁、陈的一个极限水平上,三百年来冠冕载册,山水清音不绝,显现出六朝谢氏家族功业的人格魅力与文学生产的无限活力。

谢氏家族得姓来自于周宣王封母舅申伯于谢邑。《浙江上虞盖东谢氏族谱》曰:“周宣王封其元舅姜姓申伯公于谢邑,从此子孙即以谢为姓。”较之此谱谍,大唐广明元年所编修的《浙南谢氏宗谱》陈述得更为清晰详尽,其谱曰:“我谢氏先祖,本出自炎帝神农氏,周宣王姬静封其元舅申伯于南阳唐河谢城,封申地为谢,居住在申地的姜姓臣民便改称谢氏。”宝树堂本的《湖南汨罗谢氏图谱》曰:“申伯公:周宣王母舅也。功高受封于谢邑,子孙以国为姓。”郑樵《通志·氏族略》亦曰:“谢氏、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此。”无论是各枝脉谱谍所记,还是学者典籍载述,皆有共识:周宣王封母舅申伯于谢,遂有谢氏。谢氏(申伯之后)第19世孙仰贞公来陈郡阳夏定居,遂有陈郡脉;第28世孙宜礼公始迁会稽,遂有山阴脉;第36世孙谢景隽携子谢缵重返旧籍。谢缵任魏典农中郎将,其子谢衡官至西晋国子祭酒,“永嘉之乱”南迁,落籍会稽古舜江(东汉改名曹娥江)边,遂有东山脉。落籍东山的谢氏,功勋卓著,儒雅高彪,人文柄蔚,聚于一门。乌衣巷里,绣黻辉煌,朱雀桥边,冠裳掩映。六朝的东山谢氏,家族功业最为辉煌。

周淑舫教授《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的学术著作,在东山谢氏学术观点的观照下,纵向有广度,由谢衡一世《国子祭酒谢衡集》始,至南朝陈亡的十二世《谢贞集》止,留下别集的有二世谢鲲,三世谢尚、谢安与谢万,四世谢道韫、谢韶、谢朗与谢玄,五世谢混与谢景重,六世谢灵运、谢弘微、谢瞻与谢惠连,七世谢朓与谢庄,八世谢朏、谢璟与谢瀹,九世谢几卿、谢微、谢元与谢举,十世谢侨与谢嘏,十一世谢蔺。横向有深度,就以“大谢为例”,别集著录达五百余卷,仅谢灵运就有二百多卷:《要字苑》一卷,《晋书》三十六卷,《居名山志》一卷,《赋集》九十二卷,《诗集》五十卷,《诗集钞》十卷,《诗英》九卷,《七集》十卷。两个维度的纵横交错,层次清晰而功力深厚地阐释出东山谢氏家族的创作规模与巨大贡献。当时所见的诗、文、赋、诔、赞、碑、志等诸种文体,无不具备玄言、乐府、山水、相思、友情、战争、民生等多样题材,无不囊括。六朝东山谢氏家族山水诗大变着时代风气,乐府诗沾溉着风骚精华,赋体之作新意叠现,特别是东山之志不愈的山水情怀,亮出东山谢氏文学生产雅道相传的文学创作底色。

剑笔映衬,点面融合,形象论述出六朝东山谢氏家族功业的整体风貌。在“皇权衰微与门阀共治”、“皇权回归与抑制世族”宏观的历史背景下,从维系家族荣辱的人物命运个案出发,着力梳理六朝以来东山谢氏家族的演变进程,从时空范围与区域认知的角度,凸现以谢衡、谢尚、谢安、谢玄、谢琰、谢混、谢晦、谢庄、谢脁、谢览兄弟为代表的功业与创作,开掘“新出门户”的东山谢氏在六朝多事之秋崛起、稳定的动因。剑笔锋芒的显赫功业与素业为退的东山之志,政治适意与失意于山水间得到释放,江左风华第一的谢混遭诛,家族演进越过发展顶点,谢晦、谢灵运、谢综、谢超宗、谢脁等18人死于非命。折损于政治的东山谢氏后裔,以“山水清音”巧妙地化解着“宜参机要”而不得的“道消结愤懑”的情绪,由剑锋向笔锋嬗变,智慧地彰显出东山之志的社会价值。三十多人有近五十种辑集流行于世,文学生产的规模,打破游仙体,变革玄言诗,理消情长的山水文学创作,促动文学理念的异化与体物造形艺术表现力的丰韵,显现东山谢氏代相传承的家族文化的丰厚。endprint

东山谢氏文学创作如此盛大,文学生产规模如此有活力,与谢太傅“谢庭咏雪”的悉心诲导分不开。“东山再起”的谢山隐居东山四十余年,以“出则游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的方式教育子侄晚辈,奠定家族不拘一格培育人才的基础,使家族代相传承,人才辈出,“神童”大量相继涌现。按周教授《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学术著作所论,六朝东山谢氏先后出现谢尚、谢安、谢万、谢朗、谢混、谢玄、谢灵运、谢弘微、谢庄、谢超宗、谢瀹、谢朏、谢贞等十几位,神童功业不凡,代代辉映。“神童”之神何在?在于家族灵活有效的教育。寒雪日,大雪聚至,悠悠飏飏地飘舞着。谢家府邸在浙江绍兴上虞东山,今日的江南属于温带气候,漫天飞雪实属罕见。谢安欣然发问:“白雪纷纷何所似?”素称“尤彦秀者”的谢朗应声而起:“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亦接声道:“未若柳絮因风起。”盐与柳絮颜色相近而意境不同,撒盐是人为的,柳絮是自然的。盐的份量是重的,柳絮是轻的。轻飏的柳絮满天飞舞,宛如烂熳的山花。飞雪柳絮极有韵致,可谓风姿优雅,意境深幽。《诗经·小雅·采薇》已将柳与雪作为抒情对象融进诗中,使人视觉洁白,奇情逸发,意象瑰丽。“公大笑乐”,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成为传颂不衰的千古佳话,成就着“咏絮才女”谢道韫,更成就着东山谢氏家族的文学功业。

周教授的《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的学术著作,第一次系统地梳理出以东山谢氏家族为吟诵题材的文学创作,唐代178位作者创作349首诗,宋代123作者创作177首词,元代71位作者创作89篇作品(26位作者33首诗,18位作者27首词,27位作者29篇散曲),明代29位作者创作37首诗,清代217位作者创作270首诗词(57位作者67首诗,160位作者203词)。吟诵的谢氏家族有谢鲲、谢尚、谢奕、谢安、谢万、谢石、谢玄、谢道韫、谢灵运、谢惠连、谢瞻、谢脁与谢庄等多达13位人物,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中没有任何一个家族能够拥有这样长久的生命力。由此显现出东山谢氏家族剑锋的辉煌功业与笔锋的魅力,形象地反映出东山谢氏家族文学生产规模与林下风的绵远影响,使人能够形象化地了解文化中国的过去,既从中感受历史演进中东山谢氏家族文学十二代纵横交错创作宏大规模的传承内涵,也从中获得文义赏会、曲水流觞、联体诗作、感悟山水等多元的有益启示,《六朝东山谢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绵远影响》就是这样的一部好书。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评
书评
《超导“小时代”》书评
书评/设计作品
书评
书评
评《科技产业经济学》(书评)
评《未来的体育科技》(书评)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重读〈石头记〉》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