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流域水电企业发展需要探索高职水电类专业建设模式

2015-12-10洪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3期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驱动专业建设

摘要:本文作者围绕高职水电站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改革与建设,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探索,在“柔性”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数字与实体仿真”结合模式的实训基地建设、在项目驱动实施“教师+技师+培训师”三师能力培养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209-02

高职水电站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以下简称水动专业)是一个传统的水电类专业,从早期中职教育发展演变至今,为我国的水电行业企业培养了一代代优秀人才。水动专业的建设也一直支撑着水电开发的风起云涌。随着21世纪对低碳绿色电力的呼唤,水电开发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电站的大规模、机组的大容量、流域的滚动开发,“优先开发水电”也列入我国《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这无疑给水动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传统专业如何适应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的需求?面对挑战专业改革与建设如何实施?这些年笔者所在学院借助示范建设的契机,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并承担水电企业的各类员工培训,合作共研了精品共享课程及教学培训资源,校企共建了模型水电站发电系统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了水电运行仿真系统。水动专业的改革建设逐渐与水电企业的建设运行同步,在水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特色实训基地建设、“三师”队伍培养等多方面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适应水电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创新“柔性”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世界第一。跨入21世纪以来,大江大河水电开发均已铺开,新建水电站起点高,综合自动化普及,“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流域集控”是趋势,“机电合一、运维一体、检修专业化”已为现实;已建水电站则相继完成着设备改造、技术升级;即便是中小型的老水电站,也不甘落后,除了硬件上进行升级换代以外,在管理和人员的素质提升上,也在做着努力。当今的水电企业在人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水动专业培养的学生是面向水电企业生产一线,在培养目标上,除了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养成严谨细致遵规守矩的职业习惯,并具有一定的学习力,以适应不断更新的水电新技术的要求。

电力生产安全第一,企业对进入生产现场实习的学校和学生往往会有严格要求,这势必给水动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带来困难。于是,规范的实习管理、科学合理的实习任务安排成为安全生产实习的基本关键保障。将水动专业校外实践分成三个递进环节:水电站认知实习、水电站运行实习、水电站机组检修实习,并将它们穿插进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中,分别与校内的学习和实践相融合。在第二学期安排水电站认知实习,由企业兼职教师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感知水力发电原理、水电站系统组成、水电站文化和管理,建立专业情感和作为水电人的自豪感,其间,水电行业的新技术、新理念、新资讯渗入课堂,让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从感性自然上升到理性;在第五学期安排水电站运行实习,在专业课程结束后,校内先提前安排2周的水电机组运行仿真实训,通过数字仿真机实操,学生对电站主辅各系统之间的运行联系有了全面了解,再带着对实际运行中的未知、困惑进入水电站、走进中控室,跟班运行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即便是不能实际操作,但通过看、问、听、领会、反思、总结等环节,学生将校内的数字仿真操作与现场师傅的实际操作比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不断的思考、探讨、求证中提高;水电站机组检修实习什么时候安排、安排多长时间,这些都依水电站生产计划实施情况“柔性”调整,检修实习地点的选定以学生能进入检修现场并能参与辅助操作为宜,进入现场前,参加安规学习和安规考试满分都是“一票否”指标,现场中,小组跟班作业,施行“师带徒”管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兼顾学生能参与水电站机组检修全过程,学生在为现场技术人员“师傅”作助手的同时,感受紧张有序的工作流程,体验严格有章的作业规范,实现做中学、做中悟。

“柔性”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撑水动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最终拉近了专业毕业生与企业员工的距离。

二、引进企业文化和现场标准,实现水电特色实训基地建设

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五个对接”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对接,就是指要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也要符合行业企业的特征。水动专业主要面向的企业有水电站、水电设备制造厂家、控制设备制造厂家,全真环境的校内基地建设无论是从设备规模还是庞大资金投入,在校内都不可能实现。在多年校企合作中,引进企业文化和水电站现场标准,本着“电站进校园、运行在机房、课堂在现场”的建设思路,开发建设具有水动专业特色的“数字与实体仿真”结合的校内实训基地,既满足职前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目标要求,同时,也为水电企业各级各类员工技术技能培训作了有效支撑。

“电站进校园”始于1984年投建的水电站综合实训中心。一台混流式和一台轴流式的模型水轮发电机组,配以7米水头的储水塔、地下水池和相应的引水系统,外加自行研制并升级改造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发电机微机励磁系统、微机调速器、发电机保护和机组同期装置及负载电源柜等,与原有的发电机、引水系统、辅助设备相匹配,实现抽水蓄能、放水发电。这个完整的水电机组及控制系统,俨然一个小型的校内水电站。按照水电站组成和功能设置划分电站主厂房、中央控制室、检修装配区,外加学习讨论区,再将水电站介绍、水电发展历程、机组类型、管理文化等上墙,这个中心功能辐射教学、培训,支撑了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

“运行在机房”主要借助于48工位数的水电站仿真实训室,这是学院与水电厂校企合作的产物。仿真机的开发是以真实水电厂为载体,在收集、整理大量的水电机组运行中的数据、工况、故障、事故参数基础上,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完成。水电站数字仿真机,不仅可以完整地仿真水电站的整个生产过程,还能模拟电站运行方式,设置故障和异常运行工况,组织教学和员工培训,通过在计算机上模拟水电站运行,将在真实水电站不可能的技术技能培训操作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能在仿真机上讲练一体,水电站运行技能大比武也能在仿真中心实施,水电站运行值班员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也能依托仿真机完成,培训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提升。endprint

“课堂在现场”依靠的是教学组织中校内、校外实践资源的有效衔接。在教学组织中,专业课程直接将课堂搬进相关实训室,实现讲练做一体;同时,借助于校企合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定期的安排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在该实训基地参与产品安装调试,在实践中学习和训练水轮发电机组相关控制系统的安装、试验以及随同前往现场进行故障处理等技能;再者,水电站认知、运行跟班、机组生产检修等校外实践环节,在根据现场作业要求和具体内容安排时,针对性的教学任务,灵活组织实施,更是对校内理论、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补充。

具有水电专业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成为了专业教学的主课堂,企业文化的融入,使这个课堂与水电企业的生产现场衔接得更加紧密。身处其中,学生时刻能体会仿水电生产环境的感染、专业图片的视觉冲击、专业影响力的渗透。

三、校企共赢项目驱动,“三师”队伍能力得以提升

师资队伍是制约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更是专业是否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关键。具有高学历、缺乏企业生产经历是目前高职师资队伍的普遍现象,提升高职教师的实践技能是面临的首要问题。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指导和组织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通过项目驱动,帮助教师向“教师+技师+培训师”三师角色转变,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培训能力。

通过与水电企业共同开发水电站数字仿真机、开发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参与企业研发、生产项目,帮助专业教师深入现场,积累实践经验,收集整理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并转换为教学案例,开发实训项目、实训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借助国家、省级、学院各种平台,申请教科研项目立项,自研自制专业相关实训装置等,协助合作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参与水电站企业的相关技术改造等项目,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开发和承担水电企业员工技术技能培训,从员工岗前培训、基本技能培训、专项技术培训,最终到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教师深入其中,从培训调研到培训资源包的开发,提高专业教师的培训研发能力和培训实施的驾驭力。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依托行业和企业的支持,要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同样,专业建设离开行业和企业即为无本之木将失去生命力。专业的改革建设是个永远的话题,它的内容需求方说了算,它的成效也不由学校自身来评价。但无论如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这些都是支撑专业建设的基石,行业企业的发展,都应该会在这些基石上烙上专业特色的印记。

参考文献:

[1]洪霞.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2]汤晓华,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1).

[3]洪霞,等.校本培训促进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驱动专业建设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浅谈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