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生的素质结构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2015-12-10邹菊萍邓银城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3期
关键词:创新素质学生素质培养

邹菊萍 邓银城

摘要: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学生素质的结构及层次进行科学的分析,本文从三个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对学生素质的结构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学生创新素质的结构及培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学生素质;素质结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结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96-03

一、学生不同层次的素质及结构

教育活动的首要功能是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社会化,通过教育活动,教育者必须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并参与社会活动的社会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引导受教育者从“生物人”发展成“社会人”,这是第一个层次的教育目标,也是最基本的教育目标。人类的每个个体在呱呱落地之后,都只是一个“生物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长期作用下,这种“生物人”才逐渐成为“社会人”,成为有别于动物的万物之灵。

从培养“社会人”的这种教育目标来考察,受教育者必须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逐步形成“社会人”特有的社会素质,这种社会素质可以分为生理素质(或称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一般简称为身心素质。人类不同于动物,就是因为人类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上个世纪在印度发现的“狼孩”卡玛拉,正是由于错过了通过教育来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时期,最终没有形成人类所具备的社会素质,到死也没有成为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正常的“社会人”,[1]没有实现完全的社会化。

教育活动在实质上是一种人类精神再生产的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精神发育所受到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他们的生理发展和身体发育。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才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教育活动内容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的特点,可以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在精神领域中进行的“以文化人”来传承文化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把学生由“社会人”培养成为具有文化修养和精神世界的“文化人”,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教育目标,一般要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才能实现这种目标。

从培养“文化人”的这种教育目标来分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必须逐渐养成“文化人”所特有的文化素质,这种文化素质分为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科学知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探索真理、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智慧结晶;道德规范是人类在了解社会、追求善良、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总结的准则和观念;艺术作品和审美经验是人类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追求美的过程中取得的文化成果。作为一个“文化人”,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热爱科学,坚持真理,掌握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其次,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心地善良,品质高尚,一言一行都能遵循社会的道德准则;再次,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审美素质,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创新人”是第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也是最高层次的教育目标。在知识增长速度较慢、知识更新周期较长的工业经济时代,培养“文化人”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但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的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应该把培养“创新人”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从培养“创新人”这种教育目标的角度来考察,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应该逐步形成“创新人”所特有的创新素质,成为勇于开拓、善于创造、敢于创新的创新主体。创新素质不是人的某种身体素质或某种心理素质,也不是单纯的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的简单相加,它是以身心素质为基础,融合科学、道德和审美素质而形成的一种更加高级的综合性素质,它是“创新人”的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义

首先,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只能来自于国民的创新力。而提高国民的创新水平,增强国家的创新力,就必须高度关注年轻一代创新素质的培养,要把青少年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创新素质不高。“2010年11月24日的《重庆晚报》上的一篇题为《21个国家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的文章报道: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只占14.9%。”[2]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素质的建设者。在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是依赖于各种资源和资本的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取决于知识的积累、运用和创新。这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密集型的经济,是以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为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社会产品大多体现为一种知识创新的载体,它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所包含的知识、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上。可以说,创新性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所以,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也是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一些学者在比较人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时,常以“目的性”为参照,并用马克思的一段话来解释,“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3]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可以得出动物本能活动没有目的性、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的结论。诚然,“目的性”是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的重要区别之一,而“创新性”更是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的重要区别。动物只能制作或者说只能创造,但动物永远不可能创新。制作或创造是“从无到有”,而创新不只是“从无到有”,更重要的是“从旧到新”或“推陈出新”,有的甚至是“破旧立新”。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具有动物不可比拟的智慧,而人的智慧的核心因素是创新性。当然,有很多文献把创新性与创造性、创造力视作同一个概念,这里的“创造”包括着创新的成分,而前面所讲的动物的“创造”是不带任何创新成分的制作活动。endprint

创新性不只是动物与人类的区别,也是评价人的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人类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之后,各种机器取代了人的许多体力劳动;在知识经济时代里,计算机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以计算机为标志的智能机器取代了人的诸多智力劳动,但是智能机器把它所不能取代的有创意的智慧活动留给了人类。所以,在新的世纪里,创新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

教师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使命,创新素质的形成是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重要标志。创新素质是学生素质中最高层次最有价值的综合素质,它是知识经济时代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一个学生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创新人”,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应对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才能肩负建设祖国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三、学生创新素质的结构

创新素质是一种高级的综合性素质,其结构的复杂性远远超过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创新素质是一个具有三维结构的立方体,在创新素质的三维结构中,第一个维度是学生的创新人格,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敢不敢”创新的问题;另一个维度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愿不愿”创新的问题;还有一个维度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会不会”创新的问题。一个学生只有形成“创新人”特有的创新人格,敢于创新;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愿意创新;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能够创新,他才能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在学生创新素质的三维结构中,缺少任何一个维度,都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完整的创新素质,也很难开展创新活动。

创新性人格一直受到心理学界的高度关注,有不少心理学家对创新性人格或创造性人才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戴维斯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提出了10条创造性人物共有的人格品质:①独立性强;②自信心强;③敢于冒风险;④具有好奇心;⑤有理想抱负;⑥不轻易听从他人意见;⑦对于复杂奇怪的事物会感到有一种魅力;⑧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⑨富有幽默感;⑩兴趣爱好广泛又专一。”[4]“威廉姆斯将创造性个性概括为好奇心、想象力、冒险心和挑战性四个方面。”[5]根据一些心理学家对创新性人格的概括和解释,学生的创新人格就是指学生的独立性、好奇心、自信心、冒险精神和挑战精神。学生的创新人格是激活学生创新行为的关键因素,它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中发挥着激发作用,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称为创新精神,它是学生的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态度和创新意志的统称。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生的创新人格一样,都是学生创新行为的驱动性因素,是创新活动的发动机。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独立性、冒险精神和挑战精神等创新人格因素主要是激活学生创新,从创新行为的起点来激励学生;而学生的创新活动在被激活之后,在整个创新过程中还需要创新意志和创新态度来激励和调控。所以,创新意识更多的是在创新行为的过程中激励学生。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力、创造性想象力、高度专注的注意力、十分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动作技能的统称。在构成创新能力的这些因素中,创新性思维力是核心。创新性思维力经常被称为创造性思维,一些心理学家对创造性思维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互补。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重要的心理成分,而这种思维恰恰是中国学生的弱项、美国学生的强项。

创造想象力是艺术工作者进行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成分。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创新主体对创新对象具有高度专注的注意力,对创新对象具有十分敏锐的观察力。创新活动是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操作活动的统一,所以,创新动作技能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生创新行为的操作性因素,是学生创新活动的工作机。缺乏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需要和创新兴趣所产生的创新意愿难以落实;学生的独立性、好奇心、冒险精神和挑战精神等创新人格因素也不会结出良好的创新成果。

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改变只有杰出人物才能创新的传统观念。在很多人看来,创新是少数发明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等社会精英的专利,只有这些精英才具备创新素质。“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但创造力的实现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他把创造力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指科学家、发明家、作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由此产生的新想法、新事物,是整个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后者指的是在开发人的自我潜能的意义上的创造力,由此产生出的新想法、新事物,对社会和他人不一定是新的,但对创造者自己来说是新的,是第一次。”[6]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绝大多数都是开发潜能意义上的创新,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这种创新,因为这种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在各种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实现的创造力”也是未来“特殊才能创造力”的基础。

其次,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激励学生创新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采取各种教育措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能够成为创新诱因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重视学生理智感的培养,理智感是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开创性和探索精神得到满足后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它是形成学生创新态度和创新意志的基础。在中小学里,有些学生对问题的解答不满足于课本和教师的答案,总想换个说法;对习题的演算也不愿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写作文总想写别人不曾写过的题材,并喜欢运用别人很少用的新词汇;对改革、发明和设计这类事情特别感兴趣……这都是学生创新人格的体现。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这种独立性、发散性、冒险心和挑战性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广泛而又专一的兴趣,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倡导创新、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氛围,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人格。

再次,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力,有些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创造教育基金会创始人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也有译为“大脑风暴法”或“脑激励法”。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时,首先把学生分成十人左右的小组,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师生之间的认真讨论,对各种答案进行比较、修改、综合,然后产生一个比较理想的具有创造性的答案。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学生素质的结构及层次进行科学的分析,学生创造性乃至整个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涉及到很多的因素,不可能有什么捷径,一些学者提出的各种训练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法,教师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改革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不能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来取代或干扰课堂教学,这种做法是舍本逐末,对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参考文献:

[1]徐学俊,等.心理学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0-31.

[2]郭文安,等.教育学研究与反思[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2-17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4]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01.

[5]陈琦,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9.

[6]段继扬.创造性思维[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素质学生素质培养
创新教育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
对初中作文写作评价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