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育人 构建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5-12-10韩建海杜辉仝克勤苏冰邱明刘桥方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3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工程实践卓越计划

韩建海 杜辉 仝克勤++苏冰++邱明++刘桥方

摘要:在“卓越计划”宏观指导框架下,依托行业背景,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提出了“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新模式,制订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层次分明的“分阶段累进式”特色校企工程实践环节,探索与实践了与地方普通院校相适应的校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新机制。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工程实践;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30-02

一、概述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服务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引领未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改革的发展方向。“卓越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分类实施”的原则,支持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发挥参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所以“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没有统一模式。参与高校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灵活多样地开展参与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

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这类大学的培养方案要加强工程实践环节,构建完备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以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

河南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综合性大学,在六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凭借地域和行业优势,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新型工业化、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带来的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下,地方普通院校如何突出行业背景,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构建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值得探索与实践的。

二、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河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客观实际,在“卓越计划”的宏观指导下,制定了“校企协同育人,3+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校企协同育人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教学环节构成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深度合作、互惠双赢,拉动学习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3+1”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简单地前3年在校学习,后1年到企业实习,而是按照“走出去、走回来、工学交替、学用相长”的教改思路,确定教学顺序,具体为:2.5年(学校)+0.5年(校企)+0.5年(企校)+0.5年(企业)。其中2.5年(第1~5学期)在校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0.5年(第6学期)在校学习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到企业进行工程认知和生产实习;0.5年(第7学期)到企业进行职业素养实训、现场操作与管理、企业项目设计,然后回到学校进行专业知识拓宽(选修)课程,并完成全部课程项目设计报告及总结答辩;最后0.5年(第8学期)主要在企业完成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题目以企业工程项目设计和综合应用为主要内容,从而使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项目达到100%。

三、适应人才培养新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新方案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特点是: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面向机械制造行业的新发展、新要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根据“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和特点的要求,确定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思想。构建了五模块的人才培养新方案: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校内外工程实践、课外素质能力拓展,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五模块人才培养新方案中,通识教育模块增加了学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导论课程,以利于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和规划、设计好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学科基础教育模块增加了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的授课学时,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按照四年英语不断线的思路,将大学英语教育分为“基础、提高、拓展和再拓展四个环节分散到二年的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听力和口语。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开设专业文献阅读和双语教学课程,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增加查阅外文科技文献和翻译外文科技论文的要求,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满足企业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要求。

在专业工程教育模块,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课,校企共同开课比例达到60%,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现代企业技术紧密贴近。包括校内工程实践和校外工程实践两个环节,是该培养方案运行的主要特点、难点和重点。尤其校外工程实践环节是改革的重点,其目标就是要在企业实际锻炼。校内外工程实践模块得到了加强,由原来的37学分提高到了47学分(1周算1个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由原来的18%提高到了25%。

课外素质能力拓展贯穿于大学四年整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该模块有6个课外素质能力学分,其获得途径为:参加学术讲座、公益活动、文体活动、SRTP等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或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

四、加深校企合作深度,构建特色校外工程实践方案

校外工程实践环节实施的效果是该培养方案成败的关键,所以要精心设计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长期以来,我校依托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区域优势和与机械行业的天然联系,发挥产学研合作的传统与优势,遵循互惠双赢的原则,与很多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协议,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建立了层次分明的“分阶段累进式”特色校企工程实践方案。“分阶段累进式”工程实践培养方案,目的是按照教育规律循序渐进积累地分阶段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校企各自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把学校的理论学习、技能基本训练与企业的现场实习相结合。企业阶段设置的具体培养方案如下。第一阶段:企业认识阶段。时间为l周,安排在第4学期进行。以参观为主的方式,到多家企业了解企业文化、生产管理模式、工业生产环境、生产流程等。第二阶段:企业生产实习阶段。时间为3周,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在工业生产线上实习,熟悉产品制造的流程、零部件加工工艺、产品装配工序工艺、产品质检与试验等。第三阶段:企业岗位实践。时间为14周,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为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阶段。学生以分散方式,分配到不同的签约企业进行实习。其实践环节包括企业职业素养实训(3周)、现场操作与管理(5周)和企业项目设计(6周)三大部分。第四阶段:毕业设计阶段。时间为16周,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由校企导师共同完成整个设计指导工作。毕业设计题目与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如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等。在整个毕业设计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中,学生经历的是真实的情景和过程,强化了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工作要求的综合能力。通过上述“分阶段累进式”工程实践培养方案的实施,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逐渐得到加强,使学生获得本领域的基本专业训练,提高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卓越工程师的全方位训练。

五、项目的实施情况

为了保证校外工程实践培养方案的顺利进行,和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皮尔轴承有限公司和舍弗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三家签订了“卓越计划”的联合培养协议,并和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共建教育部“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培养方案和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于2012年9月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5名新生中,在入学教育宣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愿报名。采取闭卷考试和面试相结合,按照综合成绩的高低,最后确定了30名同学成立了第一届试点班。运行情况表明,卓越班同学的学习目标明确、劲头高涨,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了87.5%,远远高于60.3%的同年级普通班的平均值。目前,卓越班已有三届学生,94名同学。

尽管“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从2012级本科生中开始实施,但该培养方案中的许多办学理念、教学改革方式、教学方法是在多年的办学中形成的,并在普通班的教学进行了实施,尤其是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设专业技术课程、举办系列讲座、分散式生产实习、与签约单位相结合的毕业设计和科学研究合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推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2]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2011,(4).

[3]段蓉,朱昌平,范新南,等.“卓越计划”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4).

[4]韩建海,周志立,杜辉,等.突出行业背景与办学特色 构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新模式[J].河南教育,2013,(8).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工程实践卓越计划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基于职业标准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课程改革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