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儿学校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的对比研究

2015-12-10彭源陈宇佳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2期
关键词:同伴关系

彭源 陈宇佳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对比研究,找到差异以及差异源,为促进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孤儿学校学生;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同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12-02

一、问题提出

学校适应是一个开放性的、多维的概念。在其研究的历程中曾被研究者定义为学生的学业进展和活动。而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学校适应的定义和构成指标尚未达成统一观点。如今最受人们认可的定义是Ladd(1996)的定义,学校适应是指在学校背景下学生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即儿童入学后在学业以及情感和社会性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当前的学校适应理论模型,主要有Cowen的学校适应的AML模型、Ladd等人提出的学校适应的人际模型、Perry和Weinstein提出的学校适应理论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普遍认为学校适应包括三个领域:学业适应、行为适应、社会性—情感适应。因此本文将这三个领域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指标:学业适应(学业成就、学习态度)、行为适应(攻击性、害羞退缩)和社会性—情感适应(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社会态度。

对于儿童来说,学校与家庭是其成长的两个主要场所。而在研究学生学校适应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孤儿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学校不仅仅代表着普通学生眼中的学校,同时也包含了家的意义,因此学校就兼具了两重功能,成为其全部社会支持的来源。因此,了解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通过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对比研究,找到差异以及差异源,可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为促进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启发我们从一个新颖的视角观察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些现象,促进普通学校适应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象与方法

1.被试。孤儿学校6年级学生(45名学生),其中男生31名,女生14名;普通学校5年级学生(36名学生),其中男生20名,女生16名。

2.测量工具。①学校态度问卷。修定Ladd的学校喜好和回避量表。问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判断量表上作答。回避学校维度上高分代表消极评价,在喜好学校维度上高分代表积极评价,并进一步将学校态度分为学习态度与社会态度两个方面。②角色扮演问卷。用角色扮演法评价社会行为,将其概括为五个因子:社会技能、攻击性、害羞退缩、师生关系(亲密型、矛盾型、依赖型)及同伴地位(消极、积极)。通过让学生选出不同角色的合适人选,得出对其他同学的不同评价及其他同学对其的评价。③识字量问卷。以固定的比例在字典中抽取200个字,以拼音(100题)和词语(100题)两种形式呈现,并采取四选一的迫选方式由被试作答,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学生的识字量水平。本文选取识字量水平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④同伴关系测量。使用波加杜斯的社会距离测量法,采用五点等级评分法,让每个成员给团体中的每个人评分:最不喜欢1分,最喜欢5分。得分越多,说明他与其他成员的社会距离越近,关系越亲密,进而得出每一个人在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也就可以知道个体的情况了。

三、结果与分析

1.学业适应的差异比较。①学习态度。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t=8.624,p<0.001)。②学业成就。用识字量问卷测得学生识字量的成绩,并以此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结果显示普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比孤儿学校学生优秀。

2.行为适应差异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孤儿学校学生在攻击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t=2.611,p<0.05);孤儿学校学生在害羞退缩维度上的得分与普通学校学生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t=1.209,p>0.05)。

3.社会性—情感适应差异比较。①同伴关系。使用波加杜斯的社会距离测量法,得分越多,说明个体与其他成员的社会距离越小,关系越亲密,这样分析可以得出每个成员在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选择得分(个人对其他成员的主动社会距离)代表个人对群体成员的接纳程度;被选择总分(其他成员对个体的被动社会距离)代表着群体对某个成员的接纳程度。孤儿学校班级中,除23、30、24、37、35五名同学外,其余成员的选择总分都在100分以上,主动社会距离平均分全部在2.59以上。从被选择方面看,最高162分,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为4.15,最低72分,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为1.56,被选择分数的分布跨度较大,这表明不同成员被团体的接纳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普通学校学生的选择总分全部都大于120分,主动社会距离平均分最低为6.12,显示他们比孤儿学校的学生更愿意与别人交往。而被选择总分除了35、42两名同学外,均在140分以上,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均在3.15以上,明显高于孤儿学校学生的平均分(平均1.56)。②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分为亲密、矛盾、依赖三个项目,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孤儿学校学生在亲密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t=2.564,p<.01;t=1.658,p<.001)。③社会态度。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t=10.427,p<0.001);④社会技能。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技能维度上的得分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t=1.452,p>.05)。

四、讨论

1.学业适应差异。在学业适应方面,普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比孤儿学校学生优秀,但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可见,孤儿学校学生学业成绩不良不是由于其学习态度造成的,通过实地的访谈及调查推测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学前教育落后影响其后的学业发展;学校学习条件相对较差;没有升学、择校等社会压力。

2.行为适应差异。在社会适应方面,孤儿学校学生攻击性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攻击性是小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中小学过渡的五六年级经常发生,这时的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击性行为经常发生对其有很大的伤害。经常被攻击的学生会产生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感、害羞退缩等心理问题,严重的会使学生日后形成畸形人格;而对攻击者而言,经常攻击他人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成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高危者。在孤儿学校,攻击性行为潜在的问题更加严重,缺失家庭支持是其攻击性行为高发的原因,另外对于攻击者而言,虽有教师的尽力指导,但很难与父母的教育及管制力量等同。因此,对攻击性行为的进一步研究及矫治对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3.社会性—情感适应差异。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值得注意的是,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依据Ladd的理论,学校态度是学校适应的重要预测指标,而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是学校态度的两个维度,即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态度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孤儿学校的学生对学校具有更积极的态度。这一方面说明了孤儿学生认可了学校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感情的寄托,在这里产生了归属感;另一方面对提高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有重要的启示,较大的学习压力是影响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孤儿学校学生同伴关系的相对疏离,使得没有家庭支持的他们亲密感的缺失更为严重,我们估计这使得孤儿学校的学生孤独感水平较高,从而成为一种影响学校适应的情感变量。这提示我们应该增加孤儿学校学生班级活动的开展,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及相应的游戏,使同学之间增进了解,加深感情,获得进一步的亲密感。另外,尤其对于不被接纳的孤儿学校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支持,一方面缺失了家庭支持,另一方面在同伴中也不能得到接纳,很容易使其产生学校适应不良,甚至影响其日后的社会适应。

孤儿学校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亲密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与教师之间所建立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联系。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学生产生孤独的情感,对学校的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出退缩、与教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出现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教师对于孤儿学校的学生来讲,扮演了更多的角色,不仅要做学习上的指导,还要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因此,孤儿学校的学生对教师的亲密和依赖性更强。

参考文献:

[1]张婵,盖笑松.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理论模型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2011,251(3):172-176.

[2]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3):55.

[3]Xinyin Chen,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Student Affective Performance:An Effective Profil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1994,22(3):221.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6,320.

猜你喜欢

同伴关系
幼儿同伴关系的培养策略
同伴关系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探究分组自主游戏促进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高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途径及启示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4—8年级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内隐认知偏差
幼儿园大班合作游戏开展现状及指导策略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浅淡如何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同伴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同伴关系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