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自然地理的复习策略
2015-12-10陈步发
陈步发
摘要:自然地理是地理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限制高三地理复习难以突破的瓶颈。通过理清自然地理的分析思路,重组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注重图文转换,增强读图、析图能力,建构答题模式,提高解题速度,精选练习,增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自然地理;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17-02
一、理清自然地理的分析思路
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題的基本原则,而自然地理知识较难,逻辑性强,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能教会学生地理思维的方法,掌握地理规律,以及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突破高考瓶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见的自然地理分析思路如下:
(一)地形类问题分析方法
1.地形类型。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五种基本宏观常态地形以及微观的冲积扇、洪积扇、三角洲等地形类型。
2.山地的地形部位。包括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地形区。必须指出具体名称。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黄土高原、东南丘陵等。
4.地势特征。指的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应指出哪里高、哪里低以及山脉走向等。
5.地形特征。包括主要的地形类型、地势特征、沿海还包括海岸特征—平直还是曲折。
(二)气候类问题分析方法
1.气候类问题分析主要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来分析。
太阳辐射直接影响着某地的热量带。太阳辐射强弱又取决于当地太阳高度,而太阳高度是由高纬向低纬递增的。故从高纬向低纬依次出现寒带、温带、热带这些不同的热量带。
其次大气环流决定着降水量。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容易成云至雨,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信风一般炎热干燥,但如果从海洋吹来,则较为湿润,西风温和湿润,极地东风则寒冷干燥。季风环流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形成,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下垫面状况由比热容和地形因素决定。
比热容直接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
大陆——比热容小,气温变化快,日较差、年较差大,形成大陆性气候。
海洋——比热容大,气温变化慢,气温日较差小,形成海洋性气候。
地形因素不仅影响气温高低而且影响降水分布,山地、高原海拔高低影响气温,而且山脉走向能影响气流的运动状况,从而影响降水分布,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此外,洋流和地面反射率等也直接影响着局部的气温和降水。
(三)河流类问题分析方法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力资源状况。水位的高低和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及水利工程和湖泊的调蓄功能;流量的大小和季节变化,取决于河流补给水源的补给量与支出的数值;如果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则与降水特征和流域面积的大小有关。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结冰期有无或长短,取决于最冷月月均温的高低;水力资源状况取决于河流的落差及水量,水力资源状况与流域内的地形和气候特征有关。
2.河流水系特征分析。水系特征包括流向、流程(长短)、流域面积(大小)、水系归属、河流密度(支流的多少)、弯曲系数(河道状况)等。
3.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航运价值从水量、水位变化情况、运输量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影响航运价值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地形、降水、河流流量大小及季节变化;社会经济条件包括流域内经济状况,人口多少,运输量大小。
二、重组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
自然地理重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能否讲清地理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自然地理教学的灵魂所在。因此在专题复习中,不应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或学生认知能力的逻辑要求,应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这一线索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知识,将知识进行必要地拆分、加工和重组,对有关联的知识点可打破章节限制,利用自然地理要素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通过重组,形成知识主线,比如,①以地理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为线索重组知识,如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四季变化,产生季风环流,从而导致印度洋洋流流向的变化和热带季风气候不同季节特征不同,最终导致水文、植被的季节变化和生产活动的季节变化。②以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为线索重组知识,如内陆盆地,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造成植被、河流稀少,多耐旱植物、动物,多内流河,缺少水源,多石油、天然气等矿产,多绿洲农业和畜牧业。
三、注重图文转换,增强读图、析图能力
地理图像在高三自然地理教学中意义重大,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分析地理图像资料,注意从图像资料中解读和获取有用信息,实现地理信息传递的多渠道化,促进地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读上图,判断气候类型
图文转换
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
首先分析图中最冷月气温,判断本区属于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集中夏季,为夏雨型,从而判断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四、建构答题模式,提高解题速度
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是高考第三个层面的能力要求,因此学生能否运用专业的学科术语、准确的文字、清晰的条理独立编制答案的表达能力和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描述能力在高考中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建构答题模式,可快速提高解题速度。如对航运价值问题可建构如下答题模式:
长江航运价值大的原因:长江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流域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运输量大,河流航运价值大。
乌苏里江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乌苏里江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流域内经济不发达,人口稀少,运输量小,河流航运价值不大。
五、精选练习,增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练习在高考自然地理的复习中及其重要,但要避免题海战术,以免事倍功半,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自然地理复习贵在领会原理和规律,一旦领会其中规律,就能触类旁通,因此必须认真精选典型习题,才能取到复习效果。如(2009福建文综)读图5,完成10-12题
10.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A.0°-20°N B.0°-20°S
C.20°N -23°26′N D.20°S -23°26′S
12.若O为北极点,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交点,则E点的时间可能为
A.5月23日8时 B.6月22日18时
C.11月23日6时 D.12月22日18时
此题是涉及到晨昏线特征判读和太阳高度、时间计算的经典试题,通过练习可训练学生对晨昏线特征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六、钻研考纲,收集信息,把握高考动向
高考考纲是命题的依据,认真分析考纲,内容有的增加有的减少,因此复习过程必须适当增减,有的内容是平时忽视的,必须及时补上,有的内容已经删减,因此在复习中可大胆放弃。高考往往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特别是高考前两三个月的时政要闻尤其重要。因此收集信息,关注热点(如利比亚战争、南海争端、亚运会等)才能把握高考脉搏。
此外复习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自然地理应结合人文地理进行复习。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具有密切关系,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基礎,人文地理必须建构在自然地理之上,不能孤立存在,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系统复习地理,并能起到良好效果。二是合理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自然地理是基础,必须先复习;其次,自然地理难度大,内容多,复习过程所用时间较多,如果不加注意,速度太快或太慢,都将影响复习效果。三是难度不宜过大。自然地理本身难度大,复习过程应该循序渐进,不宜跨度太大,提升太高,欲速则不达。
参考文献:
[1]福建省高考课题研究组.福建省高考总复习纲要——地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3.
[2]福建省高考课题研究组.高考答题规范及技巧[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