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章国徽与龙凤银币考略

2015-12-10孙浩

中国钱币 2015年5期
关键词:币制造币厂国徽

孙浩

十二章国徽与龙凤银币考略

孙浩

龙凤黼黻图是北洋政府时期制定的国徽,乃鲁迅1912年 (民国元年)任职教育部时与钱稻孙和许寿裳三人同拟,由鲁迅执笔写成 《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在8月28日交教育总长范源濂,发表于次年2月教育部月刊。此与天津造币厂制作民国十二年版龙凤壹圆银币 (以下简称 “银币”)两事,已众所周知。首先注意到其关联并著述发表的是吴凤岗先生①,他也发现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有一枚钱稻孙所赠之 “袁世凯时期国徽图样铅模”(以下简称 “铅样”)。吴先生推论铅模 “很可能是由距离北京最近的天津造币厂所雕刻”,并提出“天津造币厂在何时得到此图原稿”以及 “民国十二年首次铸造龙凤币的真正原因”等两项疑问。笔者现以多年搜集所获资料,对此进行补充探讨。原图形为龙及 “华虫”,雉鸡也。习称龙凤图,本文从俗。

“袁世凯时期国徽图样铅模”制作之时地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档案馆藏的文献中,有一件1913年11月27日外交部总长孙宝琦署名发出的 “交字第二十二号”训令,收文者是驻外使领馆,馆藏此件是下达驻朝鲜总领事富士英 (彩页1图1)。其内容如下:

“民国国徽前由教育部绘具式样及图说,送经国务会议决定交由本部查照办理。当将原定图样暨说明书函寄天津造币厂代铸模型,现此项模型业已制齐送交到部。查驻外使领各馆门首均应悬挂国徽,以壮观瞻。仰即按照第一图放大用铜仿造,悬挂门首。至尺寸大小,应以馆屋高低为断。合将前项图样八份暨说明书一册邮寄,令仰该总领事遵照办理,此令”,附图样八份说明书一册。

值得注意的是外交部训令附文之 《国徽说明书》去 “拟图”两字,表明是正式文件,此为笔者首次见到 (图2)。对照日期,天津造币厂应是1913年 (民国二年)教育部月刊发表、国务会议再次议决后,收到绘图式样。天津造币厂虽然在壬子兵变中被焚,但模型雕刻及打样所需的场地机具有限,不会受太大影响;或也可利用北洋银元局旧址重新开办之分厂进行,估计数个月内即可全部完成,秋季 “送交到部”,如此外交部方可展开工作,在11月训令外馆办理。

《国徽说明书》仅将原 《国徽拟图说明书》更动数字,其他则配合图样添加说明。八份图样依序是:“(第一图彩绘第二图素画),复作五穗嘉禾简徽一枚 (第三图),于不求繁缛时用之。又曲线式双穗嘉禾简徽一枚 (第四第五图),于笺纸之属用之。”其中第三四五图增绘缩小之图形一帧,共计八幅。所谓的 “第一图彩绘第二图素画”,皆为钢印在纸上压成的未著色图形 (以下简称 “钢印图”),清晰度不足,除尺寸略有差异外看不出区别 (图3)。鲁迅原稿系图四幅,“一为十二章,一为旗鉴,并简章二”②;据吴先生文章表示,鲁迅拟图说明书附图下注明原图经国务会议时外交部的意见,已经修改。实际数量较拟图倍增,因此钢模费时稍长。

外交部所附之国徽图除外圈没有马齿状环绕,图形与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的 “铅样”无明显差异。十二章国徽虽送经国务会议决定,但目前为止笔者未见当时的公告;1914年2月公布 《国币条例》时,第七条为 “国币之型式,以教令颁定之。”训令所附的 《国徽说明书》由原文更动数字而成,是为正式文件;惟此事外界知之甚少,迄今似未见收录于《鲁迅全集》,泉界更毫无所悉。

“铅样”具钱币形式但没有铭文,由于国号年度及面额等文字可列在背面,吾人不能断言当时无发行此图样银币的计划。由于其龙凤主景图案与尔后的 “银币”,虽构图一致但细部多所不同。因此笔者认为在讨论 “铸造龙凤币的真正原因”前,可先探究龙凤壹圆银币的设计图是何人所绘、以及币模雕刻者。

“中华民国三年”龙凤壹圆银币签字图稿

1994年7月出版的英文 《东亚泉志》③创刊号,其封面为天津造币厂意籍雕刻师乔奇(Luigi Giorgi)手签的龙凤币素描图 (图4)。这张不太清晰的印刷图片,依稀可看出 “中华民国三年造”七个字。由说明得知,此图为原稿 (以下简称 “原稿”),是美国东亚钱币专家史博录 (Bruce W.Smith)在1993年拍卖会上购入的,并预告未来会有专文论述。然而至停刊前的各期均没有刊载,因而无法进一步了解。该刊因印量及发行地区有限,讯息未流传国内藏界。

2008年初,笔者在洛杉矶币展遇见史博录先生后询问此事,他表示此 “原稿”已归北加州藏家,只留存影本。稍后他来信说因之前搬家物品装箱未能找到,但指出此草图上有当时币制局徐恩元④的签署。虽未能取得全图影本,以史氏治学严谨,其言可信;笔者认为,徐恩元签署于民国三年应是 “合理的推论”。其图形与 “铅样”差异颇大,和 “银币”仅有些微区别。推测当时可能以教育部 《国徽拟图说明书》稿样欠精,改请津厂雕刻师鲁乔奇重绘。

徐恩元的龙凤图藏书票

无独有偶,在交叉查核的过程中,获得一张 “徐恩元龙凤图藏书票”的图片 (以下简称 “藏书票”)⑤。仔细比对后,除无铭文外与 “原稿”难分轩轾。按徐恩元于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公债司司长、审计处总办,袁世凯上台后担任北京政府财政部筹备处都办兼借款稽核处总稽核、改良币制特别委员会专员、币制局副总裁、审计院副院长、代院长。1916年6月兼中国银行总裁,任职一年。

综观徐恩元的早年经历,他是十二章国徽重要的参与决策人之一。或许对中国币上的龙图情有独钟,除了用此为个人藏书票的图案外,藏书章也取蟠龙图雕刻钢印制成。藏书票绘制精美细腻,外圈马齿的粗细交错设计与原稿及后来发行的袁像币形式一致,在中国机制币是首见,当出自乔奇手笔。

上海造币厂的筹备与民国十二年教令公布国徽型式

1919年 (民国八年)上海发生罢市风潮,现大洋极其缺乏,因此上海银行公会以该埠为华洋商务中心,却处处仰赖外地供应银元,故建议设造币分厂。财政部于次年2月呈请先行派员筹备,因经费短拙过程周折⑥,后成立 “上海造币厂借款银团”(以下简称 “银团”)于民国十年3月签约定立合同。同月致函财政总长暨币制局总裁,其第二项 “国币型式现在所用新币,均系民国三年袁前总统之祖模,此后上海造币厂所铸新国币,拟另立型式,并加暗记,以示区别。此项型式,应请以教令颁定之。并请声明与旧币一律通用。”

“银团”改换型式之建议经财政部币制局核准在案后,以兹事体大宜公开征求。至10月20日止,计得445件。“众议结果,佥主张刀、布、泉、及国徽两种”,请财政部选择其中之一。若选前者,则请古泉专家考据何者最古;如选国徽,则在挑选出的三种图样中择一采用。同时认为,若以古币为正面,反面可用嘉禾;如用国徽,则因已有粉米图,故反面不宜为嘉禾,建议用 “中华民国国币六字之围文,中嵌以一元字样”。新国币型式征求稿若“型式双面当选者得全酬一千元,型式一面当选者得半酬五百元。…酬金于政府公布模型后致送之”、“惟政府迄今未正式回复,但十二年三月间,政府曾以教令公布国徽型式焉”⑦。

“民国十二年教令公布之国徽型式”(以下简称 “教令”)与 “藏书票”(及 “原稿”)雷同,背面即现存实物中的龙凤壹圆银币小字版。 “教令”主景的龙凤与 “银币”仅有细微差异,后者部分的凤尾内曲。

银团征求设计时投稿人是否参考训令或藏书票,无从查证。但徐恩元与银行界关系密切,除了曾兼中国银行总裁,也是中华懋业银行的发起人之一,后任协理职。该行1921年2月在北京正式开业,同年9月设上海分行,1923年 (民国十二年)总行迁上海。

各型式间之差异

以上所述先后有 “铅样”、“钢印图”、“原稿”、“藏书票”、“教令”及 “银币”等六种式样,除年度标示外差异如何简说如下。其中 “铅样”与 “钢印图”、“原稿”与 “藏书票”难以区分,取清晰易辨的 “铅样”和 “藏书票”来比较 (彩页2图5)。

1.铅样:线条朴拙,象征黼的斧形大、篆文山形的彩结简单,山形峰的中间线条在斧之上但在盾状嘉禾之下、两端被斧盖住,凤尾局部向内曲。宗彝为标准形状。“铅样”模型于天津造币厂制作已无疑义,由雕刻工艺看,若非因模型多组使总雕刻师乔奇仓促赶工制作略嫌粗略,即另有他人,惟铅样质软保存不易,是否因日久氧化变形,目前皆无从查考。

2.藏书票:线条优雅流畅,斧形缩小,彩带飞舞飘扬状两端挂在斧上,凤尾朝外张。龙凤所持宗彝为广口杯,整体较为华丽。

3.教令:与 “藏书票”对照,山形中间在斧之下,宗彝亦为广口杯,余同。

4.银币:正反面与 “教令”大致相同,凤尾局部内曲,较似 “铅样”。

“银币”模型制作地点

根据 “原稿”及 “藏书票”出现年代,笔者认为 “银币”龙凤图主景由乔奇绘成并雕刻钢模,未采行后模型留置津厂,1923年时其他雕刻师取用原始雕模,另行加上文字再新制币模。

持此观点的理由之一,是史博录曾指出 “银币”上的广口杯,有如西洋饮香槟用的酒杯,与中国传统图样宗彝的小杯口细杯身的形式截然不同。笔者对此极表赞同,若由国人重新绘图雕模,不应有此现象,如由钱稻孙绘图的教育部 “铅样”稿即为范例。比照日后以龙凤为图案发行的民国十五年 (1926年)版银辅币、山东省金币及民国十六年版张作霖金银币等,宗彝形式均经修正 (图6)。此可作为十二年版壹圆银币主景之龙凤图是乔奇刻制的旁证。

龙凤币因图案精美深受藏家青睐,按背面 “壹圆”有大字、小字两版式之分。大字版与俗称的 “天津版”特征相同;估计是对银团除 “新国币另立型式,并加暗记,以示区别”提案的回应。大字版存世数量远低于小字版。

龙凤壹圆银币轶事

当教令公告后,币制局总裁张英华在次月4日以第六十四号咨文行文外交部:“币模雕刻关系甚巨,自应精益求精以求尽善,除训令天津造币厂遵照刊制外,应请贵部转行驻英美公使,商请各该国政府,转饬造币厂代为刊制各一份,以资比较,而便择用”,附国币型式二份 “请查照转行见复”⑧(图7)。

外交部随即转 《币制局刊制国币新模事》公文至驻英美使馆,几经周折,英国皇家造币厂在8月17日向驻英使馆代办朱兆莘报价:制作原模、二元模及工作模三组一套 (for preparation of matrices,punches and dies)为50英镑,包括齿边模圈1只,另加订工作模每付30先令;若代造银币,离岸价 (FOB)每千枚工资4基尼金镑 (Guinea)。朱兆莘将全文英汉译后8月31日函报外交部,并表示外馆经费有限 “币制局如果决定向英厂定铸请先期将应付铸价付下”。据档案日期,此复函外交部是10月15日收到、19日办、23日发币制局(图8)。

由于未查到其他文献,笔者以邮电询问英国皇家造币厂博物馆 (The Royal Mint Museum),2014年1月8日该馆助理研究员巴克 (Chris Barker,Assistant Curator)先生回复:经查核,该厂1923年度报告内,找不到有关为中国准备模具的记录;在移交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的资料清册内,也没有迹象显示这一年曾经有代中国造币或雕刻模具的记载。

同样的外交部公文亦发驻美公使施肇基,但档案中没有找到后续资料。综合驻英美两馆有限的往来记录看,笔者认为龙凤银币模具并未委托上述两国制作。没有回应的原因,也可能是找到库藏的现成的主图形模具。

外国钱谱以往将此误成 “溥仪结婚纪念币”,按溥仪结婚是在1922年12月1日,或许因时段接近而穿凿附会所致。据笔者所知,此说最早见美籍传教士邱文明 (Arthur Coole)在1936年天津出版的 “Coins in China’s History”(《中国历代五金钱币》),近年已逐渐改正。另有铅样及银币金样,极其罕见。

龙凤图壹圆银币未发行原因推测

天津造币厂在1923年的运作正常⑨,未发行的原因,或许在找到记载确切的文献后能真相大白。笔者推测首先是受到政局不稳定的影响:3月教令颁布开始筹备新国币时大总统是复任的黎元洪,但他在6月被迫辞职,随即由内务总长高凌霨代理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权,10月高凌霨支持直系曹锟以贿赂方式当选。对于当政者而言,市面的袁像银元畅行无阻,新国币无迫切性。其次,在南北有政治矛盾及利益冲突的情势下,沪厂的成立意味津厂 (北方)的地位削弱,推动新国币无异替人作嫁;按以往发行新币的经验,不过是市场多种选择而已,等于增加了一个竞争对手。利益挂帅的现实,无论北洋政府或津厂应该都兴趣缺缺。

“因帝制色彩未行采用”之论,笔者认为理由并不充分。大量发行的民国十五年版龙凤贰角、壹角银毫,即足以否定前述说法,短时间内民众的思想就倾向复辟了?非也,乃袁头辅币无度滥造商家拒收之故⑩。同年度的山东金币及随后张作霖纪念币亦可为该论难以采信之佐证 (图9)。

此外,银团建议中认为若以国徽为正面,反面不宜为嘉禾,仅有国号及面值文字,是否为当时没有采用的借口之一,不得而知。从龙凤银毫的发行,显然不能成立。至于宗彝造型之误是否有所影响,目前无从查证。

龙凤国徽的应用

外交部的训令,也解释了比龙凤银币早两年发行的1921年 (民国十年)秘鲁侨社庆祝该国建国百年所制作的纪念银章:图案来自使馆 (彩页3图10)。此外海外使领馆发给侨民的国籍证明书,封面也使用龙凤国徽 (图11)。

龙凤国徽虽然在北伐后被取代,然而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设计,受当时参与此事者的喜爱;如币制局副总徐恩元将其做为个人之藏书票图案,天津造币厂监督吴鼎昌,在其担任发起人及董事的金城银行、总经理的盐业银行之新大楼门口皆装饰龙凤图徽。就笔者所见,现上海北京东路280号的前盐业银行大楼 (1931年建造)、上海江西中路200号的金城银行 (1926年1月底落成)的石质图形尚存 (图12)。金城银行旧楼现为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盐业大楼在整修据闻将改成博物馆。

结语

笔者确信:十二章龙凤图国徽在鲁迅参与拟定后,次年天津造币厂制作初始模型,1914年由该厂意籍雕刻师乔奇重新绘图,经币制局副总裁徐恩元核示后雕刻主图案原型。惟随即决定采用大总统袁世凯肖像,以龙凤为新国币图案之事遂告中止。

上海造币厂筹备时期通过公开征求,十二章国徽是银团建议的图案之一。推论币制局或许认为其并无新意,采用档案中的存稿仅需更改年度新绘即可,无庸支付酬金,因此1923年3月20日公布教令之国币型式与藏书票几近相同。经验告诉我们,即便按图施工,成品未必与设计稿完全相同,譬如 “原稿”与 “藏书票”外圈马齿数相同,对比 “银币”即不同,故设计图和完成品有些许差异,是可以理解的 (图13)。

天津造币厂或认为已有现成的图案,故直接以教令公告不正式回复银团。在4月4日行文外交部后,迟至10月23日后才得到英国报价,时间超过半年,可能期间又发现民国三年之雕刻原模仍保存完好可用,不必委外代刻增加费用,何乐而不为。龙凤壹圆银币的大字版,其背面与俗称的 “天津版”特征相同 (九点钟位置的内齿之一较大,有迭压现象);估计增加大字版是对银团除 “新国币另立型式,并加暗记,以示区别”提案的回应。

近年来图案设计美观大气的龙凤壹圆银币愈来愈受藏友瞩目,然而深入探讨来龙去脉的论述相对较少。随历史档案的陆续开放,加上网络使搜寻查证日益便利,吾人终能在眾多文献中找到若干蛛丝马迹,即使特定题目上未竟全功,至少不是瞎子摸象,将来必有更多疑惑能得到解答。本次除了理清龙凤币的始末外,个人最振奋的是确认鲁迅执笔的 《国徽说明书》是经国务院核定的正式文件。

[附录]《国徽说明书》全文

谨按西国国徽,由来甚久,其勾萌在个人,而曼衍以赅一国。昔者希腊武人,蒙盾赴战,自择所好,作绘于盾,以示区别。降至罗马,相承不绝。迨十字军兴,聚列国之士而成师,惧其杂糅不可辨析,则各以一队长官之盾徽为识,由此张大,用于一家,更进而用于一族,更进而用于一国。故权舆之象,率为名氏,表个人也;或为十字,重宗教也。及为国徽,亦依史实,因是仍多十字,或摹盾形,复作衮冕旗帜之属,以为藻饰。虽有新造之国,初制徽识,每不能出其环中,盖文献限之矣。今中华民国,已定嘉禾为国徽,而图像简质,宜求辅佐,俾足以方驾他徽,无虑朴素。惟历史殊特,异乎欧西,彼所尚者,此不能用。自应远据前史,更立新图,镐有本柢,庶几有当。考诸载籍,源之古者,莫如龙。然已横受抵排,不容作绘。更思其次,则有十二章。

上见于 《书》,其源亦远。蔡氏沈*曰: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取其文也;宗彝,取其孝也;藻,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养也;黼,取其断也;黻,取其辨也。美德之最,莫不赅备。今即从蔡氏之说,相度其宜,会合错综,拟为中华民国徽识。作绘之法,为嘉禾在干中,是为中心。嘉禾之状,取诸汉 “五瑞图”石刻。干者,所以拟盾也。干后为黼,上缀粉米。黼上为日,其下为山。然因山作真形,虑无所置,则结缕成篆文,而以黻充其隙际。黼之左右,为龙与华虫,各持宗彝。龙复有火丽其身,月属于角。华虫则其咮衔藻,其首戴星。凡此造作改为,皆所以求合度而图调和。国徽大体,似已略具 (第一图彩绘第二图素画)。复作五穗嘉禾简徽一枚 (第三图),于不求繁缛时用之。又曲线式双穗嘉禾简徽一枚 (第四第五图),于笺纸之属用之。倘更得深于绘事者,别施粉墨,令其象更美且优,则庶几可以表华国之令德,而弘施于天下已。

*蔡沈 (1167年-1230年),南宋朱熹亲家蔡元定之子,师事朱熹后专研 《尚书》。

注释:

① 吴凤岗:《鲁迅国徽图与龙凤币图初探》,《香港钱币研究会会刊》,1994;关汉亨:《十二章国徽图案与龙凤币》,《中国钱币》,2005年第2期。

② 《鲁迅日记》民国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条。

③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Numismatics”,据台北泉商周建福向笔者表示:此刊物是由其出资请美国钱币专家史博录 (Bruce W.Smith)主编在美国发行,史氏在发刊介绍中亦有说明 “台北福君邮币社予以财务支持至少一年”等语。双月刊形式,内容以东亚各国币钞为限,论述撰写以英文为主。

④ 徐恩元 (1885—1926年),字容光,浙江吴兴 (今湖州)人。1897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1905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科留学,毕业后在伦敦施米斯氏联合银行总行、分行实习两年。1908年为考察英国宪政大臣汪大燮随员。1911年为伦敦币制会议代表。徐氏逝后,女儿徐邢琴将其藏书捐赠给了他的母校交通部南洋大学 (原上海南洋公学)。北洋政府币制局是依据1914年4月公布之 《币制局简章》所设置,创立时首任总裁是梁启超。同年12月底裁撤并入财政部另设币制委员会,1918年恢复直属国务院,至1923年改隶财政部。

⑤ 龚晏邦:《方寸书香》,新华出版社,2011年,129页。

⑥ 徐沧水编:《上海造币厂筹备始末记》,上海银行周报社,无出版日期,应为1925年。

⑦ 上揭书,34-36页。

⑧ 币制局以总裁张英华名义行文,刊字从刀,本义是砍、削,此处为雕刻之意。

⑨ 张俊英主编:《造币总厂》,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538页。次年该厂监督王桂寿报告 “去年铸造新银货币,共计百九十二万五千四百六元;铜币一千六百七十五万四千四百九十枚”。此数据与张家骧 《中华币制史》第五编第三章页43的4,542,913枚一元银币出入甚大,但不影响该厂在此年有大量生产银币的事实。

⑩ 张俊英主编:《造币总厂》,300-305页。

(责任编辑于放)

猜你喜欢

币制造币厂国徽
试论明代广西铸洪武通宝钱
你了解国徽的使用规范吗?
藏在国徽里的窃听器
浅析简册《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吏奉例》
国徽上的澳大利亚宝贝
苏区“中央造币厂”发展始末
澳大利亚造币厂看不到门卫
英国币制改革后的硬币发行大事记
湖南造币厂滥铸铜元利润考察
雅典币制和度量衡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