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贰角铜镀银币辨伪
2015-12-10洪荣昌
洪荣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贰角铜镀银币辨伪
洪荣昌
2014年5月中旬,在某拍卖会上我遇到两枚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贰角银币。其中一枚从形制、包浆到字口、风格都没问题,而另一枚第一眼的感觉是币的表面粗糙,字口、包浆不自然。从多角度审视后,依据自己的辨识能力,我初步得出此币为镀银铜币的结论。
为了确认这枚币是铜镀银的老假币,在征得同意后,我对该币进行了多角度拍摄。现在来看看这个币的细部特征。彩页4图1为这枚币在拍卖官网截取的原图,图2是本人收藏多年的掉落了镀银的铜币。相比之下可以很明显看到正面右边那个五角星是稍微往左边倾斜的;从图3可以看出两个中字以及中字右下方多出一斜撇都是一样的;从图4可以看出 “维埃”两个字,尤其是埃字的三角形头部开口相同;从彩页4图5看背面地图上部图形也一样。其中图3中字右下方多出一斜撇的特征最具有典型意义,因为这一斜撇对于整个币来说是多余的,很有可能是钢模雕刻好以后,被某种东西碰撞而成的凹槽,待币制造出来后就变成短线状凸起的图案。这说明这两枚币是同一钢模印制出来的,只不过一枚保管得比较好,镀银没有脱落;另一枚磨损比较厉害,完全成为铜币了。我还曾经用30倍放大镜看过,这枚币上有不少铜锈,所以认定是当年制作的假银币无疑。
其实这类币,我曾经多次在国内拍卖公司及其网站见过。2007年5月23日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 “金银币金银锭古钱”专场,拍卖了一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2年贰角银币(第5507号拍品),品相很好。我用它的放大系统认真观察了这枚币:正面101个马齿,“国”字无点并且右上角比较弯曲,右边五角星的左下角比较短,“角”字上方有一个小圆点,“一”字和 “三”字下方的马齿边各有两个小圆点;背面97个马齿,左边24个谷粒,右边22个麦粒,党徽上方有一个小圆点,五角星有一条凹线。虽然无法知道它的重量和直径是多少,但从币的整个风格图样看,都与图6铜币一模一样。除此之外,2011年11月和6月,我又在不同拍卖会网站上见到过此类币。
这类铜镀银的假银币当年制作了多少无从考证,目前从收藏实践看有四种版式。一是1932年 “无点国字版”(彩页4图6),这种币有四个特征:国字没有点;币正面右边的五角星左下角比较短;背面中心有一个圆点;背面上方五角星中间有一条斜阴线。二是1932年“有点年字版”,即国字有点且年字有点 (彩页4图1、图2)。三是1932年 “无点年字版”,即国字有点且年字无点 (彩页4图7)。四是1933年版 (彩页4图8)。这种币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共同特征,即埃字的三角形头部像凹字;背面五角星左边有拉丝痕迹;地图北极部分的经线中间少一条。四种版式中,前面两种存世量略多些,后面两种比较少,尤其是1933年版属凤毛麟角。
2011年9月,笔者见到一枚 “光绪元宝”铜币改制的铜镀银币 (彩页5上图10),镀银大部分已经脱落,但 “光绪元宝”四个字还清晰可见。2014年,我又见到一枚1933年苏维埃贰角铜镀银币 (彩页5上图11),币面还遗留着龙的图案。这实际上是 “光绪元宝”铜币的背面,由于制造时压力不够,原来的图案遗留了下来。这说明苏维埃贰角假银币是使用旧 “光绪元宝”铜币,印上苏维埃银币图案镀上银制作而成的。
至于苏维埃贰角铜镀银币的来历,一直争论不休。《中国收藏》杂志钱币专刊第35期,刊登了一篇 《苏维埃贰角铜镀银币争议缠身》的文章,将铜镀银币归纳为 “土匪造”、“白军造”、“红军造”三种来历。该文作者认为:“土匪造”说法的理由是史料有记载,当年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江西会昌县筠门岭,土匪制作过一批铜镀银苏维埃贰角币。“白军造”说法的理由是国民党军队直接进攻我苏区,“围剿”苏维埃政权及红军部队,为扰乱苏维埃经济,破坏苏区金融秩序而造。1934年初在于都县、瑞金县、胜利县、兴国县、赣县等地方都出现过这种假银币,说明有可能是国民党军队统一制作的。“红军造”说法的猜测有三,一是苏区当时白银极其匮乏,有可能用铜镀银代之;二是目前发现许多同模银币,当时钢模是手工雕刻,白军不可能雕刻出一模一样的钱模;三是这种假币1932年版的较多,1933年版的非常之少,如果是白军造的话,1933年甚至1934年都有可能大量制作。
早在1990年,江西省钱币学会主办的 《钱币研究》第一期就刊登了严帆同志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铜币种类辨考》一文,他以江西省瑞金市革命纪念馆馆藏苏维埃贰角铜币数枚为依据,认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过一分、五分、贰角的铜币。此观点一出,引起了钱币学界关注,赞成者、反对者各有说辞。1991年,江西 《钱币研究》也在第一期刊登了长期从事苏区党史研究的曹春荣同志撰写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铸行贰角铜币说质疑》一文,认为从来没有文献资料记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过贰角铜币,倒是有文献记载当时就有铜镀银的贰角假币。1933年3月10日,江西省寻乌县苏维埃政府发出了 《关于严密检查假造苏维埃毫子的反革命行动》的第一号密令提到有铜镀银的贰角假币在苏维埃区域流行,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给予严厉的打击,并且告诉群众识别假币的方法。
笔者认为,“土匪造”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据查史料,“土匪造”的观点最初来源于1932年春苏区发现有铜镀银的苏维埃贰角币流通。毛泽东主席知道此事后,十分关心,就叫中央造币厂厂长陈祥生、业务处长谢里仁前去汇报。谢说:“敌人造的伪币是铜质而不是银质,他在红铜上面镀了一层银质。只要将伪币一摩擦,就可以看出铜质来。这种伪币是筠门岭的一个土匪制造出来的”。毛泽东主席听后指示,准备派两个师的兵力去围剿土匪。另外要造币厂出布告,告诉群众识别真伪,堵塞伪币在苏区的流通①。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 “土匪造”,只是当时对伪币来历的一种普通说法。彩页图1、图8和图12假银币的电镀工艺是非常好的,历经80多年而不脱落,还闪闪发亮,而土匪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不可能有这种先进的设备。
“白军造”也不太可能。按逻辑推理,国民党军队当时就有很多先进的兵工厂,铜镀银技术是没有问题的,制作假币是非常简单的事。但假币的数量与流通的区域都非常有限,所起到干扰破坏苏区经济的作用也极其微弱。
“红军造”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其一,苏区白银并不是非常紧缺。当时中央造币厂不仅铸造过这种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名的贰角银毫,为了到白区购买物资,还铸造过不少 “袁大头”、“孙小头”、“鹰洋”等银币。从收藏实践看,有不少苏区时期的证章都是用白银制作的。其二,同模币是根本不存在的。起初,我也曾经误认为存在同模币。后来才知道根本不存在同模币,所有所谓的同模币实际上都是品相比较好的铜镀银币。图8这枚币,在高倍放大镜之下币的齿边裸露出铜 (彩页5上图9)。图12这枚币,却找不到一点铜锈的痕迹,用磨刀石磨了一下,然后抹了点盐水,不久,被磨破的地方黄黄的铜锈就出来了 (彩页5上图13)。经过这两个币的研究,对过去发现的所谓同模币,我重新进行了严肃认真的再研究,结果发现所有同模币其实都是保管比较好的铜镀银假币。其三,1932年版多1933年版少不是 “红军造”的因果关系。真正原因在于:首先,造假者趁我苏区贰角银币刚刚发行使用,立脚未稳,群众还不是很熟悉的时候,抛出假币,以售其奸。其次,假币一经我方识破,便进行了严厉打击,迫使其没有立足之地。如1933年8月16日 《红色中华》报道,瑞金县黄安区禾安乡一个叫赖以辉的地主,从广东偷运170元假银毫子到苏区,查获后被处以死刑。如此强大的压力之下,谁还敢再去造假贩假?其四,苏区政府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和人民军队,是取信于民的政府和军队,根本不可能去干这种损害苏区群众利益的事。其五,假币的电镀银历经80多年还保存完好,可见当时的制作技术之精良。电镀技术到20世纪初我国才开始引进。苏区生活艰苦,经济技术落后,战争环境恶劣,不可能掌握这种先进的技术。
那么,这类假币究竟是谁制造的呢?
苏区时期关于制作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假币的报道比较典型的有三个,第一个就是前面偷运假银毫的地主赖以辉,没有说是谁制作。第二个是永定县反动 “团总”阙渭明,藏匿到长汀县的汀州城里伪造苏维埃币,被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及时查获,判处死刑。第三个是1934年3、4月间,福建连城县林坊区的林朋映、林积记兄弟一起用木刻印版印制苏维埃一元假纸币,被查获,苏维埃政府在汀州文庙召开宣判大会后被枪毙,有力打击了制假之人。
上述报道中的人,既不代表土匪,也不代表白军,更不是苏区人员,这些人都是以个人身份出现,进行牟利行为的不法分子,所以苏维埃贰角铜镀银币实际上就是当时的不法分子制作的。
注释:
① 曹春荣:《跋涉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138页。
(责任编辑刘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