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 起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及其防治体会

2015-12-10高亚军江苏省金湖县塔集中心畜牧兽医站江苏金湖211600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5年6期
关键词:嗜血病鸡琼脂

高亚军(江苏省金湖县塔集中心畜牧兽医站 江苏金湖 211600)

鸡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简称IC)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一种鸡的呼吸道感染方面的疾病,其病原为副鸡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容易形成丝状的小杆菌。鸡是本病的自然宿主,各种日龄的鸡都易感,但该病多发生于中鸡和成鸡。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寒冷季节多发。鸡群拥挤,鸡舍密度过大,通风不良以及气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是造成本病发生的诱因。2014年11 月,我县涂沟镇某蛋鸡养殖场,发生了1 种以眼、鼻黏膜不同程度的炎症,流鼻涕、甩头、打喷嚏和脸部肿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病传播快,发病率高,产蛋量明显下降,给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根据现场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确认为该病是由副鸡嗜血杆菌感染所致的鸡传染性鼻炎。

1 发病情况

该蛋鸡养殖场饲养186 日龄的罗曼蛋鸡3 308 只,分3 栋鸡舍饲养,该鸡舍是由原村级中心小学的校舍改扩建而成。在2014 年11月7 日中午,由于清理鸡舍内的鸡粪和通风换气,鸡舍开门开窗2 小时左右,鸡舍内温度有明显下降,8日晚鸡群饮水和采食减少,见有个别鸡打喷嚏、眼周及脸部水肿,9日鸡群发病数量剧增,11 日蔓延至全群,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发病期间产蛋率由89%下降至65% ,死亡383 只,死淘率为11.6% 。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鸡精神委顿、羽毛松乱、食欲减退、羞明、流泪、鼻腔流出稀薄水样鼻液和打喷嚏,多数病鸡排出黄绿色稀粪。随着病程的发展,鼻腔内流出的浆液性鼻液变成浓稠的黏液和浓性分泌物,并有难闻臭味,呼吸困难,病鸡常甩头,并常用爪子抓搔眼鼻部,鼻分泌物干燥后,在鼻腔周围凝结成淡黄色的结痂。病鸡眼睑和面部出现一侧性或两侧性发炎肿胀,肉髯水肿,结膜炎,眼眶周围组织肿胀,个别鸡只一侧或两侧眼睛封闭造成失明。严重病例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病鸡呈现呼吸困难并伴有啰音,饮欲、食欲减少或废绝,产蛋量明显下降。

3 病理变化

通过对13 例病、死鸡剖检,主要病变为鼻腔和鼻窦黏膜呈现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充血、肿胀,表面有大量黏液和窦内积有炎性渗出物的凝块或干酪样坏死物。面部和肉髯皮下水肿,病程较长的鸡,可见眼结膜囊内蓄积较多的干酪样块状物,常使病鸡的眼显著肿胀和向外突出,剥开干酪样物质可见溃疡性角膜炎,严重的可引起虹膜穿孔,导致眼睛失明。少数病例可见有支气管肺炎和气囊炎,呈现肺充血、出血,有的气囊膜混浊增厚、有的可见干酪样物覆盖于黏膜上。部分蛋鸡输卵管内有黄色干酪样分泌物,卵泡松软、萎缩。

4 实验室诊断

(1)病料: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用灭菌棉拭子采集典型病鸡鼻窦内和咽部的分泌物。

(2)主要试剂及仪器:革兰氏染色试剂,生理盐水,新鲜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或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培养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 A D),生化试验试剂,抗传染性鼻炎血清,无菌超净台,显微镜,电热恒温培养箱等。

(3)抹片和革兰氏染色:用上述病料直接涂片,用革兰氏染色试剂染色后在油镜下进行观察。

(4)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副鸡嗜血杆菌的生长较为严格,需要V因子,即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 A D),故分离培养基需要用新鲜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培养基。用采集的病料,接种在新鲜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置于37℃,5%CO2培养箱培养24h 后取出培养基,观察菌落的形态及镜检细菌的形态进行初步鉴定。

葡萄球菌生长时可产生V 因子,并扩散至培养基中,因此在平皿上将葡萄球菌与分离菌交叉划线接种,在等同上述条件下培养24h 后,观察菌落的形态。后挑取单个菌落,再进行纯培养。

(5)凝集试验:用已知的传染性鼻炎抗血清检验分离的被检菌,在载玻片两端各滴1 滴(约0.5m L)抗血清和1 滴生理盐水,然后向其中分别滴加1 滴(约0.5m L)被检菌制备的抗原,充分混合后,作用3~5m in,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6)生化试验:分别挑取纯化单菌落接种于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和吲哚等生化鉴定管中,同时加入0.01% 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 A D)5滋L,置于37℃含有5% CO2的培养箱中培养24h,观察结果。凡培养基变为黄色者,表示该菌发酵此糖产酸,凡培养基不变色者,表示该菌不发酵此糖。

(7)实验室结果:经染色后可见到多量散在、成双或短链的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多形性,也呈球杆状、球状、间或长而弯曲成丝状的菌体,无芽胞和无运动性。

经37℃培养24h,在培养基可出现形态如露滴样的小菌落,不溶血。与葡萄球菌划线接种的,如果分离菌为副鸡嗜血杆菌,则可见在葡萄球菌菌落附近生长的菌落旺盛,菌落呈小露珠样,菌落直径0.3m m,离葡萄球菌菌落越远则菌落越小的“卫星现象”。

凝集试验中经作用3~5m in后,血清滴处出现凝集现象而生理盐水滴处不出现凝集现象。

生化试验中该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产酸,而不能发酵乳糖,吲哚试验为阴性。

5 诊断

根据本病特殊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病学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仍然需要依据实验室诊断。通过对患病鸡的病料进行涂片镜检和病原菌分离培养后的镜检,均可见到多量散在、两极浓染的副鸡嗜血杆菌;与葡萄球菌画线接种时有“卫星现象”;凝集试验,血清滴处有凝集现象;生化试验的结果说明分离到的病原菌能够满足副鸡嗜血杆菌所特有的生化特性。通过分离鉴定,确诊为副鸡嗜血杆菌感染而引发的鸡传染性鼻炎。

6 治疗

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对症治疗,磺胺类药物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①用复方新诺明或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增效剂与其他磺胺类药物的合用,按0.1% ~0.2% 比例拌入饲料中喂服,同时加服等量的碳酸氢钠,连续使用5 天。②注射给药;注射使用硫酸链霉素,按病鸡每千克体重10~15 万单位,或丁胺卡那霉素,按每千克体重0.2万单位,肌肉注射,1 天1 次,连用3~4 天。

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并采用多次少量的加料方式,实践证明此法有助于提高病鸡的采食量。在饮水中添加水溶性的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 含量)和电解质。

7 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注意控制鸡舍内的温、湿度的变化,应注意保暖,在冬春寒冷、季节变换时期尤为重要,鸡舍在保证室内温度相对适宜、平稳的前提下,尽可能定时通风换气,以降低鸡舍内氨气的浓度。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避免发生拥挤。合理地调配日粮,做到营养全面、易于消化,同时注意日粮中适当增加禽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对鸡舍及其周围环境、道路,必须定期全面彻底地清理和消毒。常用的消毒药品有氢氧化钠、漂白粉、聚维酮碘和百毒杀等,几种消毒药交替使用或间隔使用,以杀灭鸡舍内及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在发生该病期间,应进行带鸡消毒,以净化空气、粉尘和悬浮的病原菌,对防治本病具有积极的作用,常用的消毒药品过氧乙酸、碘化钾和过氧化氢等,1 日1 次,连续消毒1 周。鸡场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更衣、换鞋和消毒等卫生防疫制度。

鸡场内的每栋鸡舍实行“全进全出制”,禁止不同日龄的鸡混合饲养。蛋鸡出栏后鸡舍内外环境、设备和用具等应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消毒,舍内在用消毒液喷洒消毒后,必须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空舍2 周以上后,再熏蒸消毒1 次,方可进入新的鸡群。

免疫接种。采用副鸡嗜血杆菌灭活苗进行免疫接种,是控制本病较实用、较安全、较有效和应用较广泛的方法。目前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疫苗有A 型油乳剂灭活苗和A、C 型二价油乳剂灭活苗。免疫程序一般为:在25~35 日龄进行首免,每只鸡注射0.3m L,二次免疫在110~120 日龄进行,每只注射0.5m L,注射部位为胸或颈背部皮下,可以保护整个产蛋周期。A、B和C 3 种血清型的三价苗,养殖场(户)可以选择使用,免疫程序一般为:在40~60 日龄进行首免,每只鸡肌肉注射0.25m L,二免在110~120 日龄进行,每只肌肉注射0.25m L,从而可使种鸡和蛋鸡在整个产蛋期受到保护。

8 讨论

气候突变、舍内温差变化大、鸡群拥挤、通风不良、维生素A 缺乏、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良和转群等都可促发本病的发生。

本病病程一般为4~18 天,病程早期死亡率不高,但当病情稳定或好转时,感染鸡群的死淘率增加,死淘率一般在15% 左右。如并发其他疾病时,如与鸡支原体肺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禽霍乱或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疾病并发感染时,可使病情加重,病程延长,死亡率增加。

鸡传染性鼻炎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重要呼吸系统传染病之一,对于本病的控制重点在于预防。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首选,同时采取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高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等综合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在发生鸡传染性鼻炎时,采用磺胺类与磺胺增效剂拌料口服及使用链霉素肌肉注射,对治疗本病均有较好的疗效。口服与注射用药时,应视病情,按疗程用药,不宜过早停药,以免复发。

猜你喜欢

嗜血病鸡琼脂
鸡维生素缺乏症的临床症状与治疗
鸡维生素B1缺乏症的诊治分析
马传染性贫血琼扩试验中琼脂配比浓度及温度因素对琼脂板制作的影响
病鸡治疗期饲料调整与控制
浅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欧盟食品安全局重新评估琼脂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病鸡治疗期饲料调整与控制
建构数学模型领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河市某规模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