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黄褐斑中医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法总结

2015-12-10胡刘玉叶明花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2期
关键词:祛斑颜面黄褐斑

胡刘玉,叶明花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近十年黄褐斑中医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法总结

胡刘玉,叶明花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黄褐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多发于颜面部。资料显示,多数中青年女性患有黄褐斑,约70%的被调查者认为美容最大障碍包括面部雀斑、黄褐斑、老年斑等。对近年来黄褐斑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总结中医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黄褐斑;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又名“肝斑”“妊娠斑”“孕斑”“蝴蝶斑”“面尘”等,中医称为“黧黑斑”,古籍记载为“奸黯”“面鼾施”“面黑庋于”“鼾黯”“面肝黯”“面尘”“黧黑皮干黯”[1]。西方学者认为,黄褐斑特征为异常色素(黑色素)沉积皮肤不同层的外在表现,多见于面部,又以两颊及前额部位显著[2]。现代医学认为,黑色素代谢障碍为黄褐斑主要病机,发病前没有局部炎症和外伤史,组织学特点主要为表皮中黑素、黑素小体增加及黑素细胞活性增强,但目前关于黑素细胞功能改变的原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黄褐斑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紫外线照射、内分泌紊乱、遗传、氧自由基、血清铜含量、药物与化妆品、口服避孕药、妊娠、局部微生态、机体系统性病变、情绪波动、精神因素等[3]。目前,西医治疗黄褐斑尚无特效药,中医药疗效颇佳,对近年来黄褐斑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总结中医治疗方法,具体报道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

《灵枢》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丹溪心法》由此提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理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外与体内联系密切,内部病变会通过外部证候表现出来。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郁久化火,伤灼阴血,血行不畅,可致颜面气血失和;脾气虚弱,运化失健,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则气血不能润泽于颜面;肾阳不足、肾精亏虚等病理变化均可导致颜面发生黄褐斑。据资料显示,黄褐斑病因病机可分为:①情志不遂:怒则伤肝,思则伤脾,惊悲伤肾,导致气机紊乱,气血逆行,不能上荣于面,又肝郁日久化火,灼伤阴血使颜面气血失和,致黄褐斑的发生。②脾土失常: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使脾失健运,气血不能上荣;或土虚不能制水,痰饮内停,脉道阻涩,气血不畅,不能荣于面,均可变生褐斑。③肾水亏虚:房事过度,久伤阴精,水亏不能制火,虚火上炎,以致火燥结成黑斑。④气虚血瘀:外受风邪,腠理受风,阳气闭郁,以致气血不和,日久淤血内生,血不荣面而致褐斑;妇女经带胎产变化产生病理产物“瘀”,故有“无瘀不成斑”之说。

2 中医辨证论治

从中医理论分析,黄褐斑与肝、脾、肾等部位关系密切,可分为以下证型。

2.1 肝郁气滞型

肝藏血,主疏泄,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均可导致肝气郁结不舒。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患者主要症状为:面部斑颜色呈浅褐色或青褐色,情志不遂,月经失调,气滞不通。治宜活血化瘀、疏肝理气,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5]。

2.2 肾水不足型

肾藏精为水,水亏则火旺,津血暗耗,不能濡润于颜面,而枯萎发斑,脾虚不能健运,气虚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发生黄褐斑。明·《外科正宗》云:“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清·《张氏医通》云:“面尘脱色,为肝木失荣。”该观点在后世医家中得到广泛赞同。肝肾同源,若肾水亏虚,则肝阴失养,水枯则流缓,血液运行不畅,不能上荣头面而出现褐斑[6]。患者主要症状为:斑色深暗,月经量少或月经先期,手足心热,虚烦不得眠,目涩便干,小腹冷痛,腰脊酸痛。治宜补肾养血、化瘀消斑,采用益肾化斑汤加减治疗[7]。

2.3 脾不统血型

脾为后无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中气而统血。脾气健运,气血充盛,则血循常道;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失去统摄之权,则运化不利、水湿内停,血不循常道而下溢,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诸病源候论》云:“面黑鼾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鼾。” 患者主要症状为: 斑呈黄褐色,消化机能减退,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少气懒言,月经不调。治宜健脾益气、养血调经,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8]。

2.4 气滞血瘀型

血瘀气滞,肌肤失养。明·《普济方》云:“面黯,此由凝血在脏。”不少医家赞成“无瘀不成斑”的观点,认为该病发病关键为气滞血瘀。气病及血或血病及气,最终产生气滞血瘀,瘀血停滞于经络,肌肤失养而发生黄褐斑。该病主要由血行不畅所致,除血瘀外,血虚、血热、血寒均为该病病机。治宜疏肝理气、化瘀消斑,采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9]。

3 中医治疗方法

近年来,关于黄褐斑治疗方法较多,就黄褐斑治疗有效方法进行归类,以供临床参考。

3.1 中医内治法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黄褐斑临床应用广泛。中医认为气滞血瘀、经络不通是引起黄褐斑的重要病因,临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效果较佳[10]。祛斑增白作用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已明确,单味药有白芷、天麻、防风、白芨、白附子、天花粉、川芍、桃仁、丹参、刺蒺黎、当归、白僵蚕等;成方有逍遥丸、六味地黄丸、血府逐瘀汤、养颜青娥丸等。中医辨证施治分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肝脾不和型、劳伤脾土型、气滞血瘀型、肝郁气滞和肝肾不足型、肝郁气滞型、心脾血虚型、痰瘀交阻型、冲任不调型、脾肾阳虚型、脾虚湿滞型。

3.2 中医外治法

针灸治疗:通过疏通经脉、调理气血、调整肝脾肾功能,从而消除黄褐斑,治疗多从肝脾肾入手。苏美銮[11]采用耳穴疗法、针刺疗法、刺血拔罐疗法、穴位敷贴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综合疗法等针灸治疗方法,其中耳穴疗法特点为整体治疗,通过内调脏腑、宣通气血、协调阴阳,达到内外并治、标本兼顾的整体效果。范春兰[12]采用单纯耳穴疗法、耳穴结合中药内服、耳穴结合拔罐法、耳穴结合穴位注射法、耳穴结合中药外敷、耳穴结合梅花针刺及足部按摩等针灸治疗方法,采用针刺与中药联合治疗黄褐斑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13]。

中药外治:外治剂型多样,使用方便,效率高。李敏等[14]采用中药外治法有:中药膏霜剂、中药面膜、中药散剂、中药封包疗法、敷脐疗法。此外,中西结合治疗黄褐斑有复方灵芝乳膏药物、中药喷雾法加面部经穴按摩、超声波配合等方法。

3.3 其他方法

海棠美系列产品具有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健脾益胃、润泽肌肤的作用,祛斑养颜效果颇佳。内服产品有海棠增玫胶囊、海棠美胶囊、疏肝祛斑丹与海棠美尔颗粒、健脾祛斑丹与康复颗粒、养阴祛斑丹与梅斯颗粒、美妃胶囊、美心胶囊、木名胶囊、金桂胶囊、祛斑美容茶等。外用产品有:海棠美洗面奶,海棠美按摩膏,早霜1、2、3号,晚霜1、2号,特效祛斑水,祛斑精华素,祛斑增白面膜2号,祛斑面膜调膜水,祛斑美白面贴,美白保湿面膜,美白保湿面膜调膜水,防晒霜等[15]。

4 结语

综上所述,黄褐斑病因病机研究尚不成熟,治疗时间较长,病情容易反复,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研究颇有建树,治疗方法多,费用低,无副作用,可达到淡化斑点、缩小或消除斑点面积等效果。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饮食对皮肤的刺激,应以清淡饮食为主,营养均衡,针对易感人群“未病先防”。同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尤为重要,“既病防变”,黄褐斑人群应持有健康心理状态。

[1] 张明,李丽琼,吴志明,等.黄褐斑辨证论治的中医古藉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5):28-31.

[2] ARDIGO M, CAMELI N, BERARDESCA E,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igment distribution and response to therapy in melasma using in vivo 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 a preliminary study[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10,24(11):1296-303.

[3] 汤楠,吴艳华,李其林,等.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3(4):302-304.

[4] 卢山.黄褐斑的中医辨证论治[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2213-2214.

[5] 汪南玥,陈家旭,吴晓丹.逍遥散防治肝郁脾虚型黄褐斑的实验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2),4(12):867-869.

[6] 周春英,马秋华,徐逢春,等.黄褐斑的研究进展[J].青岛医药卫生,2009,41(6):431-435.

[7] 周亚红.益肾化斑汤治疗黄褐斑53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3,24(10):31.

[8] 陈勇,曲剑华,陈彤云等.陈彤云对黄褐斑的辨证论治[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1):99-100.

[9] 延晓伟.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颜面部黄褐斑100例[J].陕西中医,2009,30(11):1486-1487.

[10] 张海燕,张理平.复方中药治疗黄褐斑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05,18(11):60-62.

[11] 苏美銮.近十五年来针灸治疗黄褐斑的概况[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8):162-163.

[12] 范春兰.耳穴在中医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2):46-48.

[13] FENG XJ, FU JY, LIU F.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combined use of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 for treatment of chloasma[J]. J Tradit Chin Med,2010,30(1):15-7.

[14] 李敏,张毅.黄褐斑中医外治疗法近况[J].江西中医药,2006,37(6):57-59.

[11] 齐会英.丛春雨老师治疗黄褐斑经验[J].甘肃中医,2005,18(8):17-18.

[15] 王海棠.常见损容性疾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7-50.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5-02-02

胡刘玉(1989-),女,江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养生。

R275.9

A

1673-2197(2015)12-0066-02

10.11954/ytctyy.201512029

猜你喜欢

祛斑颜面黄褐斑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等闲
基于GPU加速的引导滤波人脸祛斑美化算法
HPLC法同时测定化瘀祛斑胶囊中4种成分
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化瘀祛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
头穴电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言语失用伴口颜面失用的临床研究
素颜
标本兼治黄褐斑1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