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镇飞出的唢呐声
——记淮剧王子陈明矿

2015-12-10野人

剧影月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陈明淮剧小镇

■野人

小镇飞出的唢呐声
——记淮剧王子陈明矿

■野人

一名演员,能够同时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白玉兰奖”,堪称梨园精英;一对夫妻,双双摘取 “梅花”、“白玉兰”,可谓凤毛麟角;一个家庭,四个人捧回四朵“白玉兰”,那就是举世无双了。淮剧王子陈明矿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

金声淮腔成流派,演艺斐誉大江淮。父亲陈德林,著名的淮剧“陈派”创始人,他捧回的是第12届“白玉兰奖”。

花旦青衣成行,戏迷粉丝万千。母亲黄素萍,全家最早摘得第8届“白玉兰”。

《天问》铿铿问天下,《祝福》声声进万家。女儿陈澄,捧回第14届“白玉兰奖”、第21届“梅花奖”。她捧得自信而自然。

艺心不渝苦行舟,梅兰晚到香更浓。女婿陈明矿,江苏省淮剧团团长。年逾四十,荣获第25届“白玉兰奖”、第27届“梅花奖”。那喜悦,如同老来得子!

这个家庭,书写着淮剧的历史、镌刻着淮剧的铭志、浸泡着淮剧的汗水、彰显着淮剧的风采……一家人为淮剧的继承、弘扬、发展、光大作出的杰出贡献毋庸置疑!

如果说,陈德林是一坛醇厚柔绵的佳酿、黄素萍是一杯芳香四溢的茗茶、陈澄是一丛洁清品玉的茉莉。那么,陈明矿是什么呢?

回眸陈明矿在艺术道路上的跋涉,他其实就是一缕声音,一缕悠悠的唢呐声。

《唢呐声声》剧照陈澄饰柳叶、陈明矿饰小唢呐

一、凄苦的唢呐声飘离了贫困乡村

古老的射阳河,弯弯曲曲,汤汤东流,经射阳县奔入了泱泱黄海。

有一首苏北民歌这样唱道:射阳河,八十八道弯,弯弯都是荒草滩……七十年代初,陈明矿就在离射阳河荒草滩不远的茅草房里降生了。对于以种田为生的父母来说,小明矿的出生并非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无非多了一张吃饭的嘴而已。

射阳河水泡着玉米糁儿养活了小明矿。

这位充满灵气的苏北娃子,从小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主儿。

潜水挖河蚌,上树掏鸟窝,黄海滩涂踩文蛤,射阳河畔套野鸭……样样都是高手。凭借着他的能干与智慧,小明矿六七岁就成了村里的孩子王。他常常指挥着他的“粉丝们”捉迷藏、钻草垛。有时候还“装神弄鬼”吓得女孩子哇哇哭,那些女孩的父母去他家告状,不用说,回家后屁股上少不了几板子。

明矿有个哥哥,哥哥很爱他。

那时候贫困人家从来不刷牙,即便刷牙也是用盐疙瘩捣碎的盐粉。哥哥有点文化,追求文明生活。有一次进城,哥哥咬咬牙花两毛八分钱买了一支牙膏。可回家没过两天,牙膏被挤光了。哥哥追查缘由,小明矿老实交代,牙膏全被他吃了。哥哥说,那是牙膏,刷牙的,怎么能吃呢?小明矿说,甜甜的,还有些清凉……哥哥哭笑不得!

这就是小明矿的童年,风风火火的日子,无忧无虑的生活。

只有在一种特殊时空里,小明矿不安宁的心才能安静下来。

村里有一位会吹唢呐的老艺人。每逢老艺人吹起唢呐,小明矿就会奔跑到老艺人附近,依着树干,静静地听着老艺人的演奏。他觉得这声音很奇怪,一会儿让人心情振奋,像是要过年;一会儿欢腾雀跃,像是父母们在田里干活儿;一会儿让他鼻子酸酸的,留下了眼泪……

那会儿的小明矿并不懂得“艺术感染力”,他

只是觉得唢呐的声音了不起。他似乎在心里立下誓言,他要做唢呐的声音,让人哭、让人笑,让人难过、让人开心……

这大概就是陈明矿对艺术崇拜的缘起吧!

转眼到了1986年,十五岁的陈明矿走近了他艺术与人生的起跑线。那一年盐城鲁迅艺术学校招生,招生的老师一见浓眉大眼的陈明矿,就像是地质学家在野山中找到了一块明亮的矿石,当即决定录取!

什么是淮剧?淮剧是干什么的?陈明矿一无所知。

在此之前,陈明矿唯一一次接触淮剧,是在广播里收听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举行的“首届青年戏曲演员广播大赛”。那次大赛中,陈德林荣获一等奖。陈明矿在广播里听到的正是陈德林演唱的淮剧《牙痕记》。当然,陈明矿当时不会知道陈德林是谁,更不知道若干年后他成了这位著名艺术家的女婿。

懂淮剧也好,不懂淮剧也罢。对于陈明矿的父母来说,他们只知道进了这所学校就是国家户口。老两口带着那份农村少见的自豪,东拼西借,凑了三十块钱,叫明矿的哥哥送弟弟去学校。

哥哥紧紧拽着三十块钱,心里算了算,从阜余镇到盐城,公共汽车票要一块两毛五,两个人去一个人回,得花掉三块七毛五。哥哥舍不得,三块七毛五能给弟弟买上好几本笔记本呀!哥哥最终推着破旧的自行车带着明矿和行李上了路……

到了学校,汗流浃背的哥哥给明矿买好了生活日用品和文具。哥哥把剩下了十八元钱交给明矿,那是两个月的生活费呀!哥哥再三叮咛:明矿啊,省着点花,我们家凑这些钱不容易!

哥哥走了,陈明矿看着哥哥的背影,哭了!也许因为对父母、兄长、亲人的感激;也许因为从未出过远门的他,一下子陷入了全然陌生的环境,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也许都有……

陈明矿并不知道,他人生的唢呐声已经悄然吹响……

二、迷茫的唢呐声催生了柳暗花明

与其他学员一样,晨曦中吊嗓子,白昼间学戏文,晚霞里拿大顶,月光下习武艺……陈明矿饶有兴致地开始了艺海拾贝。

汗水,浸泡着学艺之路。荏苒的时光把幼嫩懵懂小明矿锻造成了一名英俊倜傥、才艺超群的小伙子,那年他已经十八岁。

陈明矿工武生、小生,文武不挡。他声腔宏润、身段英武、程式娴熟、表演生动。很多专家都认为这孩子在表演艺术道路上前程不可限量!

《圣经》中有这样的表述,凡上帝看中的人才,总要给其设置无数道艰难的坎坷,称之为上帝给予的历练。

陈明矿日后确实成了人才,他应该感恩上帝!

一九八九年的阳春三月,陈明矿在练功时不慎摔倒。当即去医院检查,诊断为跟腱断裂!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这个诊断犹如一纸无情的判决。如果治疗不当,他有可能终身跛腿。

在常州医院的手术台上,陈明矿侥幸保住了脚跟。

不知是巧合还是上帝的安排,时隔两个月,陈明矿再次跟腱断裂。这次创伤,给陈明矿的心理罩

上了难以驱散的阴影。虽然在盐城医院做了手术,但走起路来不再生风。

《祥林嫂》剧照

陈明矿带着无望的情绪无奈地改行了。

他首先学习大提琴,练了几个月,或许是心绪不宁,始终找不到感觉。

灯光老师看中了陈明矿的吃苦耐劳,终于把陈明矿“诱骗”到灯光组。从此,拉电缆、搬灯具、制作电闸板……成了陈明矿的日常。

有一次演出,音响老师要方便,叫陈明矿看一会儿调音台,陈明矿看着调音台觉得无聊,轻轻推了一下音量推钮,舞台上的声音发生了变化,他觉得很有趣,竟然擅自调节起各个话筒的音量。从此,陈明矿又调去了音响组,一干又是几个月。

再后来,陈明矿又爱上了打击乐,凭借他强烈的节奏感以及对剧本、唱腔的理解,很快成了打击乐的核心人物。戏曲艺术中的板鼓师,如同交响乐团的指挥,他把握着整台演出的节奏与速度。陈明矿摆脱了不当演员的失落,最终弄个“指挥”当当,心里获得了些许的安慰。

从三年级到五年级的两年间,陈明矿的唢呐声在迷茫中飘荡。

这两年中,有两个人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他。

一个是副校长武佩琴。武校长原本是江苏省淮剧团的演员,她热爱淮剧、惜才如子。在她眼里,陈明矿就是淮剧未来的领军人物。她多次鼓励陈明矿挑战自己的脚跟,重新回到表演艺术中来。武校长的每一次谈话,虽然陈明矿没有勇气接受,但总觉得心里暖暖的。

另一个关注陈明矿的,就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陈澄。

陈澄是淮剧“陈派”创始人陈德林的女儿。出生在淮剧世家,从小深受父母的艺术熏陶,使得陈澄具备着超越一般学员的声腔和表演功底。在她眼里,像陈明矿这样唱念做打四功俱佳的,

在同学中实属罕见。他们现在是最好的同学,将来应该是最好的同事、最好的搭档、最好的朋友、最好的……

每当看到陈明矿拖着不太便当的脚,去拉电缆、装灯具;搬喇叭、试话筒;敲大锣、挥板鼓的时候,陈澄投去的目光是惋惜、哀叹、无奈、怜爱……

五年级了!陈明矿在武校长的斡旋下,重新回到了演员组。他战胜了脚疾,调整了情绪,以崭新的姿态投入了毕业大戏《赵氏孤儿》的排练。

陈明矿在《赵氏孤儿》扮演一号人物程婴。论戏,是大戏;论人物,程婴是一个集民族情怀、忠义侠骨、忍辱负重、大智若愚于一身的人物。年仅十八岁的陈明矿何以承载如此重负?

陈明矿把重返舞台看作是人生的一次脱变,他把两年来承受的屈辱、焦虑、胆怯和遭人歧视化作人物的心灵体验,随着剧情的推动,准确地把握人物命运的走向。他找专家请教历史,求老师学习古文,拜前辈苦练唱腔……。凌晨起床迎晓白,深夜苦练送月行。在启蒙老师王咸根的精心指导下,终于,《赵氏孤儿》的演出大获成功!

五年汗水洒校园,一朝整装走氍毹。

毕业了!何去何从?

陈德林早已看中的新苗,竭尽全力要陈明矿去泰州淮剧团。

射阳淮剧团领导以“原去原回”为由,死活要陈明矿回射阳。

最终,文化主管部门决定:所有学员全部进入省淮剧团。

这样一个美好的结局,全体同学都意始料不及。

陈明矿、陈澄和同学们打好行囊,告别母校,哼着老淮调,走进了他们梦中的艺术殿堂——江苏省淮剧团。

三、颤涩的唢呐声休止了商海探潮

所有学生离开校园走上社会时都是踌躇满志的。

陈明矿也不例外,当他走进省淮剧团大门的那一刻,一股鸿鹄之志从心底油然而生。

他要努力奋斗、他要刻苦学习、他要出类拔萃、他要鹤立鸡群……。所有励志的词汇都一一从脑海里掠过。

果然,《牙痕记》、《孟丽君》等大戏的排演,陈明矿与陈澄顺风顺水,一路畅行。

然而,社会不同于学校。除了友爱、尊重、纯粹、励志……,还多了一些嫉妒、虚伪、扭曲和欺诈。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或许他年轻气盛,或许他情商稚嫩,或许他过于争强,或许他才艺张扬……。在陈明矿生存的空间里,莫名其妙的流言蜚语,犹如一泓看不见摸不着的暗流,飞溅着攻击的浪花。他受过多少委屈,遭受过多少同事的误解。

年轻的陈明矿,默默地承受着……

有一次剧团装台,陈明矿搬着灯具。灯具在距地面不到十公分时,他的手一打滑,灯具落地。这个再平常不过的细节,被人夸大地传送到领导的耳朵里,说陈明矿闹情绪,把灯具狠狠地摔在地上。领导不分召开全团大会,要陈明矿在大会上作

深刻检查,并且要结合“摔灯事件”深查思想根源,引申出骄傲自满、傲气十足、自以为是、桀骜不驯等一连串“错误”。

陈明矿留着委屈的泪水做了“深刻检查”。会议结束后,气得七窍生烟的他,提着一瓶尖庄酒奔跑到野外,喝得酩酊大醉……

如果说一次次无端的冤屈是一种无形的积累,那么,“摔灯事件”就是产生“稻草效应”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个志向高远的青年,在无数次扭曲事态的浸泡中心灰意冷了!他决定离开剧团,离开这个既让人心醉,又让人心碎的地方。

陈明矿牵着陈澄的手,揣着准岳父陈德林给的五千元“创业费”,来到深圳闯天下。

创业虽然艰苦,离开了是是非非,倒也获得了心静。

也许陈明矿与陈澄命本不该离开淮剧。时隔仅一个多月,团长追到深圳,动员陈明矿、陈澄回团,参加青年戏曲演员电视演唱大赛。

经不住团长的“诱惑”,陈明矿将刚刚开始的“创业梦”草草收场,继续去做他的“淮剧梦”了。

陈明矿在大赛中一举夺魁获得一等奖,这倒是给了他几丝安慰,也算是对过去遭受委屈的一个补偿吧。他暗暗励志,在淮剧舞台上永远走下去!

然而,生活没有逻辑公式,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的心依然不断地遭受着伤害。

《太阳花》的排练,几次换人,反反复复,令人不知所措……

在演出中,岳父陈德林生病住院,陈明矿请假去看望岳父,这种人之常情的要求,却遭到无情的拒绝……

2002年参加全国戏曲精品折子戏青年演员大赛,陈明矿准备参赛的剧目是《赵五娘》。可是,团里非但不给一分钱,连演出服装都不让借出。后来向主管部门反映,文化局拨款5000元,可到了团里被尅扣了2000元。靠着3000元,他们去了长沙,车费、住宿费、伙食费尽在其中。为了节省,他们三个人挤在一个房间,没有字幕机,求爷爷拜奶奶找当地人借……。在堪称心酸的情境中,陈明矿获得了全国三等奖。

这就是当年的社会生态环境,陈明矿不得不违背之前的誓言。

1995年,陈明矿参加《太阳花》赴北京演出回来后,再一次离职下海,这次去的是上海。

在上海的一年多时间里,陈明矿除了工作,更多的时间是思考着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他的思想日臻成熟起来,他一遍遍梳理着自己的心理历程,他长大了!

天意难违,也许陈明矿本来就是为淮剧而生!

文化局领导委托了一位上海老艺人,天天去给陈明矿当说客,动员陈明矿重返淮剧舞台。加之陈明矿那份藏在骨髓里对淮剧的执着,他第二次回团了。

从此,陈明矿的魂真正地与淮剧不解了。颤涩的唢呐声袅袅远去。

四、激越的唢呐声成全了《唢呐声声》

陈明矿再次回团,已经是一个经历了生活风雨、有了生活积淀的演员。他把自己的所有精神、精力、时光都与淮剧艺术紧紧连环。他的艺术造诣逐步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这期间,《青豆与红豆》《为儿为女》《深宫求子》《天要下雨娘要嫁》《雪梅奇缘》《红岩魂》《太平村风波》《蓝齐格格》一部部大戏搬上舞台,大部分由陈明矿主演或配演,并且获得了不少奖项。

鉴于陈明矿几年来的工作成绩和艺术成就,组织上提他任团长助理,分管艺术生产。

之后,陈明矿又连续主演、组织、参与创作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几部大型淮剧,并多次获奖。

看起来,陈明矿的艺术道路开始转向了平坦、顺利的路段。但是在陈明矿心里,隐藏着一个难以言明的隐痛。

省内有一批与他同龄的青年艺术家,如扬剧李政成、锡剧周东亮、京剧李洁、昆剧王芳、柳琴戏王晓红……等等,包括他的妻子陈澄,都先后摘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梅花奖”,其中还有人同时获得了“白玉兰奖”。

一种不甘心、不服气、不放弃的思绪,常常在陈明矿心里萦绕。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8年,团里决定排演原创淮剧《唢呐声声》,这对陈明矿来说,无疑是一次攀登“梅花奖”台阶的挑战!

激越的唢呐声顿然响起!

《唢呐声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抗战时期,十八岁的八路军战士小唢呐奉命向国军后方医院送去情报——日本人即将偷袭轰炸。以柳叶为首的国军女兵们,沿袭多年国共对抗的政治思维,拒绝相信八路军的情报。国军医院遭到毁灭,仅活下八个女兵。小唢呐心有不忍,难以离去,只得带着国军女兵们走出了大山。分手之际,女兵们又遇日寇毒气,全部双目失明,小唢呐是按时归队,还是继续带着国军女兵们突出重围?煎熬过后,小唢呐抛却父母被国军杀害的家仇,义无反顾地与国军女兵牵手而行。一路上,两支国共最底层的士兵,从相互对立、对抗到相互依靠、依恋,直至小唢呐为国军女兵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陈明矿饰演剧中的小唢呐。他试图用生命的全部音符,去诠释小唢呐这个伟大的小人物。

可是由于《唢呐声声》初衷是为京剧量身定做的,二度呈现为淮剧时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第一版的演出,专家们认为演出没有剧本感人,二度创作“短腿”。

别人不知道,作为主演的陈明矿,深深掂量出了这个评价沉重性。他毫不气馁,邀请国家级专家

加盟创作,迅速推出了《唢呐声声》第二版。

《唢呐声声》第二版以新的节奏、视觉,使得作品人物立体,故事明快,画面赏心,音乐悦耳,极具艺术的冲击力和震憾力。演出后,淮剧观众无不欣喜。省内外专家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提出了由于二度创作的强势突显,一度创作又显得不足。陈明矿激越的唢呐声再次吹响!

他选择了“用坚持,用积累,铸造舞台艺术精品”的传统战略。多次组织剧本研讨会,广泛征求意见。并陪同作家去成都、到武汉,反复吸纳专家的建议,对剧本进行了伤筋动骨的修改,推出了第三版《唢呐声声》。

《唢呐声声》第三版问世后,剧本上有进步,陈明矿的表演也有了新的飞跃。然而,距离“立得住,留得下,传得远”的舞台艺术精品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此时,陈明矿已经出任省淮剧团副团长。作为团领导,又是这部戏的领衔主演,亦进亦退,他拥有绝对话语权。

陈明矿选择了继续吹响激越的唢呐声!

他们邀请北京专家与省内专家共同把脉,共同剖析;剧作者封闭创作,潜心修改,终于提炼出一个新的戏核——意识形态掩盖下的人性复苏,即民族大义让人性复苏、复归。而正是这种人性灿烂更能打动观众。为了完成民族主题向人性主题的跃进,新增了“长命锁”道具,新加了“家仇国恨两煎熬”的重场戏……

第四版《唢呐声声》应运而生。

历经三年,四易版本,《唢呐声声》终于荣获2010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

《唢呐声声》在陈明矿激越的唢呐声中获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陈明矿的初衷却未能实现。由于客观原因,错过了参评“梅花奖”的机会。

《小镇》剧照

陈明矿没有一丝遗憾,他说,大家一起奋斗了

三年,最终作品获得了成功就是最大的喜悦。至于个人的奖项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他的境界在《唢呐声声》中又一次升华。

五、谐韵的唢呐声萦绕着苏北《小镇》

2011年,陈明矿荣任江苏省淮剧团团长,成了江苏省淮剧最高平台的掌舵人。

如果说刚从戏校毕业时用“踌躇满志”这个词略带几分善意的嘲讽,那么现在把“踌躇满志”用在陈明矿身上就非常熨贴了。然而,上帝总是对陈明矿如此苛刻,正当他要带领全团攀登艺术新高峰的时候,他患了一种病:含牙囊肿。

含牙囊肿虽然不是什么大病,可是对于靠嘴巴说、唱的演员来说,其影响是致命的。因为含牙囊肿发病时嘴巴麻木,严重时下颚毫无知觉。

就在这个时候,文化主管部门决定省淮剧团投排著名剧作家徐新华的新作《小镇》,而《小镇》的主角朱文轩,由陈明矿饰演,是最佳选择。陈明矿对着镜子,试着张嘴发音,麻木的嘴唇和下颚似乎不听使唤。趁着《小镇》剧本修改期间,陈明矿赶往上海医院求医,以最快的速度对含牙囊肿进行的手术处理。

虽然,动了手术,但发音还是存在障碍。陈明矿每天强忍着疼痛对嘴唇和下颚进行康复训练。以坚强的意志投入了《小镇》的排练。

陈明矿在出演《小镇》朱文轩之前,曾演过不少大戏,塑造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但是,朱文轩却不同于他以往演过的任何一个角色,对他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和冒险。挑战,不仅仅在于工小生的他破天荒第一次演老生,还在于这样着重深刻反思、人性探索的题材在淮剧舞台上也是第一次出现。

为了啃下这个硬骨头,陈明矿首先对剧本做了深入的研读,对角色做深入的理解。徐新华每一次修改的剧本,都在他的案头、床头。剧本上写满了他的疑问和思索。

《小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民风淳朴的千年小镇。这里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一位曾受小镇人救助的老企业家来小镇寻找30年前的恩人,并将以500万作为酬谢。这笔从天而降的巨款如同试金石,让平静的小镇陡起波澜,它拷问着小镇的纯洁,拷问着小镇人的道德。多日寻找无果,秦镇长认定此事一定是一向救人助人从不留名的朱文轩所为,而恰在此时,朱文轩的儿子朱小轩在省城遇到了急难,急需资金500万!经不住爱子心切的妻子薛小妹的苦苦哀求,朱文轩做出了违心的选择。全镇大会上,四个冒领者于众目睽睽之下无处遁形,而朱文轩却因德高望重的朱老爹的庇护侥幸过关……媒体追踪报道,秦镇长登门求援,失足老友登门痛别,企业家的女儿登门道歉,朱文轩夫妇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惶惶不可终日。在经历了强烈的自责、愧疚、惶惑、不安的煎熬之后,朱文轩开始了彻骨的自省和反思。最后,他不顾妻子和朱老爹的阻拦,勇敢向公众坦承一切,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救赎,对小镇进行救赎……

《小镇》剧情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充满悬念,充满张力。

陈明矿准确地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学说,与布莱希特的体现派体系(中国戏曲的表演体系)完美结合,做到了张弛有度,虚实平衡。紧紧

扣住人物灵魂世界,清晰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发展轨迹。

对于《小镇》而言,朱文轩成功了,戏就成功了。

陈明矿由“小生”脱变为“老生”;由体现体系表演到渗透体验的演出;从完全程式化到掺入生活化的表现,他在戏曲表演艺术上再一次升华,或者说是一次“涅槃”!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对于用生命情感投入的《小镇》,陈明矿没有过多的奢望。他自始至终思考的就只是人物,人物的命运、人物的情感、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语言……

天道酬勤!《小镇》获得了超越《唢呐声声》的成功,陈明矿因饰演朱文轩,一举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江苏文化艺术节展演优秀表演奖;第二届江苏省文华奖·文华表演奖;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六、喜庆的唢呐声簇拥着香梅幽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陈明矿的唢呐声终于吹出了喜庆的旋律。回眸他的艺术人生,崎岖坎坷,一波三折,当今天捧着清香的“梅花”、幽香的“玉兰”,过去的委屈、不解、怨忧已经微不足道了。

二十年来,他主演、配演的作品及个人先后二十多次获得省级、国家大奖。

他还是:江苏省“135”跨世纪文化人才;江苏省“五个一批”高级人才;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

他还有许多称号:盐城市著名艺术工作者;盐城市劳动模范;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代表性传承人……

我问陈明矿:这么多称号、职务,你最喜欢哪一个?

他回答我:我只是个唱戏的!

我在本文标题给陈明矿配上了“淮剧王子”的俗称,我觉得,他配!

《小镇》剧照

猜你喜欢

陈明淮剧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淮剧还好吧
小镇(外一篇)
友谊的小船
小镇小镇真热闹
江苏淮剧博物馆漫谈
减肥不成功的样板
百灵鸟的心愿
头发长了
倪家凤淮剧演唱会在宝应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