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琼碎玉破凝碧血 江南传奇载青史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

2015-11-20雅珠

剧影月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金钗舞剧金陵

■雅珠

琼碎玉破凝碧血 江南传奇载青史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

■雅珠

双峰并峙堪称经典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南京,惨无人道地进行大屠杀,罪恶滔天。这一年,这一天将铭刻在我们世代中国人的心中,这一年这一天也将在世界侵略史上深深印上磨不掉的血迹。故事讲述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3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表现中国人浴血抗争的故事,表现了中国人的血性、不屈不挠的精神。《金陵十三钗》是“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观众会被舞剧感动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种子播种下去就会开花结果”。

当电影《金陵十三钗》以极度震撼人心、美誉铺天盖地称雄于银幕时,人们总以为在反映描述惨绝人寰南京大屠杀的文艺作品中这部电影名副其实叹为观止。其实任何文艺作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谓予不信,请君观赏品味出自无锡市演艺集团的同题材同名舞剧《金陵十三钗》。

记得还是初中的时候我曾经看过原著,当舞剧呈现在我们面前时,瞬时觉得这种题材用舞剧去演绎是十分对路的,情节紧凑,把握很好,结构张弛有度,充满张力,令人震撼。在国仇家恨中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刻画到位、有血有肉。最后被提升的是一种人间大爱----不是用妓女换学生,而

是用生命换生命。

其实啊,当舞台大幕徐徐开启,一直到大幕徐徐闭合,九十分钟的舞台呈现分分秒秒紧紧揪住了观众的心绪,几多凄美、几多真情、几多激奋、几多悲壮一直回荡不散,观众因之震撼、因之含泪、因之目光如炬、因之拍案而起。一部舞剧竟然会有如此汹涌澎湃的艺术感染力,所来观剧的观众内心一致认定,舞剧《金陵十三钗》与电影《金陵十三钗》两部作品同为经典,堪称双璧辉映,双峰并峙。

舞剧毕竟局限于舞台,不能像电影般拉开镜头、拉开时空、上天入地;但舞剧有它的优长:紧凑浓郁、华采丰厚、夺目摄魂、直透肺腑。随着舞台的跌宕起伏,峰回路转——

凄美迭加悲壮屡现

一部文艺作品的成败在于艺术感染力,舞剧《金陵十三钗》的艺术感染力何在?在于故事的出奇出新、人物的活灵活现、感情的撼心撼魄、场景的美轮美奂。故事的取材让此剧起点不俗、立意高扬;人物的设置同样雄奇不羁,应是原著的营养,但感情的抒寄在舞剧里得到了强化、浓郁和升华,使之更加出彩。因为时空的凝聚不容许叙事的铺展、情绪的旁溢、场景的分割,必须让载体于故事的人物命运瞬间凸现、感情迅即爆发。

作为一部舞台作品都有情感的基调,无疑,这部舞剧的情感基调是凄美和悲壮,贯穿于始终。

大幕开启,3D效果的日本飞机群肆虐于南京上空,战火纷飞中金钗们拎着一色的洁白行李箱逃难,形态步履不乏风尘女本色,情调则凄美毕现,惊恐万状而此时抗日勇士戴强奋不顾身炸毁敌人坦克而身负重伤,玉墨和教堂工友阿顾将其救入教堂,双人舞既悲壮亦凄美。其后,余下的众金钗欲进入教堂避难,与挡门的阿顾周旋中,虽然舞姿不乏俏皮,却也从中透出了惊恐和无奈,仍是凄美笼罩。此时玉墨敲响钟声,神父和唱诗班少女毅然递接避难的姐妹,暖色中几多凄美。

第二幕是一个悲壮的高潮,当日寇迫近教堂,“商女也知亡国恨”,玉墨感到死神即将降临,乃弹响琵琶,唱《无锡景》眷恋美好家乡,那旋律如泣如诉,更渲染了凄美的气氛,为兹后的悲壮作了“温柔”的铺垫,戴强为《无锡景》感染,决定为保护美好河山和柔弱姐妹张扬军人和男子汉的气概,他用血大写了“中国人”三字,装扮成神父,拉响了成捆的手榴弹,和搜捕金钗及唱诗班少女的日寇同归于尽。“中国人”三字深深烙在了弱女子们的心上。

义务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坐落在一个规整的矩形场地上,但朝向布局与正南北向呈45°的角。设计首先对整体体量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进行定量切分。整理出每一个教学单元内部功能布置、体块形态和体量大小。这些体块在考虑日照、采光、通风和消防间距等实际要求之后在一片区域内集中布置并相互连接,剩下部分留出了运动与活动场地。院落集群式布置使校园环境更具有社区性,校园内环境有了更多的可探索空间(图4)。

第三幕是全剧的大高潮,没有枪林弹雨、没有狂风暴雨,有的只是细腻的感情流淌、感人的人性彰显,依然是凄美和悲壮的主色调,于无声处,却惊心动魄。先是阿顾找来少量干粮,送给饥饿难耐的少女们,少女们则把干粮转送给同样饥

饿难耐的金钗们,危难中相濡以沫的凄美真情,令人动容;接着敌遒突然送来请少女们去军营的请柬。这请柬引发少女们一片慌乱。为保贞洁,书娟以死抗争,玉墨救起书娟,并毅然决定易装替代。在书娟的示范下,金钗们皆换上了少女的装束,以“不洁”救赎纯洁,义无反顾走向屈辱和死亡。这还不算,为凑齐十三金钗,阿顾男扮女装,同赴深渊,于是一组挥舞着红色请柬绢帕的群舞把凄美和悲壮推向了大高潮,金钗们的形象陡然无比高大。尽管观众们对此情节早已了然,但此时仍禁不住心头一揪、鼻子一酸、热泪盈眶。这是剧情的感染力、更是由剧中人物内心发出的对舞蹈肢体语言的感染力。据门导阐述,他在设置金钗舞蹈片段时,多次运用江南民间舞蹈和流行的“伦巴”元素,一是体现地域特色,二是显示人物的身份特点,当然,更为了渲染剧情高潮的气氛,以轻快反衬凝重险恶,美中透凄,悲中见壮。此时恰到好处音乐响起,一曲《告别生命见黎明》与观众的内心引发共鸣。

第三幕之高潮如异峰突起,必有余脉延伸,于是第四幕的“余脉”依然延续着凄美和悲壮的基调,——在日寇疯狂摧残金钗们时,阿顾男性的秘密暴露而被刺杀,作为一名教堂杂役的形象同样高大,与前者戴强殒身不顾粉身碎骨一样,再次激发了金钗们以死抗争、捍卫自己的贞操和国家的尊严,同仇敌忾,用簪发的金钗刺向淫暴的敌寇,最后饮弹喋血。至此,凄美和悲壮的基调久久回荡……

恢弘大气神来妙笔

编导在具体执导排演过程中追求一丝不苟,求精求新,追求“飞来神笔”、“语不惊人誓不休”,观众在观赏《金陵十三钗》时,除了感受编舞本身中时不时会出现创新的段子、技巧和画面,还能感受到情调的鲜明、氛围的独特,音乐和舞美、灯光、服装设计的异乎寻常。这部舞剧的音乐设计是老拍档刘廷禹,舞美灯光服装的设计都出自央视春晚的创作团队,所以这部戏要它不脱颖而出也难。

刘廷禹的音乐创作不只是外在的气氛烘托,而是整部戏的内在情感的抒寄,基调就是凄美悲壮,却时而透出像《无锡景》样流畅的江南小调的旋律,渲染了故事的地域特色和人物的身份及内心眷恋,在几处高潮时,音乐“无所不用其极”,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所以有人说,听刘老师的音乐,即使闭上眼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律动,更何况有一幅幅夺人睛目、慑人魂魄的画面与音乐交相辉映。

规定情景的舞美特色是整个舞台的宏大粗犷与局部画面特写剪影的灵动精致,3D效果的飞机坦克是宏大粗犷的,玉墨撞钟的剪影是灵动精致的;大写的“中国人”三字令人心潮澎湃,阿顾牺牲的剪影与飘下的绸带构成的一个“人”字则发人深省,日寇不仅摧残“中国人”、激起“中国

人”的愤慨,更是对“人”类的犯罪,势必引起全人类的公愤,这是对主题画龙点睛的深化。至于服装道具的设计,也是别出机杼,催人遐思,——金钗女们的服装色彩斑斓,却有分寸,唱诗班少女的服装素色清纯,却不失活泼;金钗女们的行李箱一色洁白,正显示了她们内心的圣洁、不可玷污;及至敌遒发来的请柬,被夸张地设计成了红色的头巾,可戴可舞,轻盈中显出了凝重,预示着腥风血雨的到来……这些都是舞台剧的优长,比之电影胜上一筹。与电影不同的地方还有结尾的处理。我们用阿顾之死作铺垫,用狰狞淫荡日寇凌辱金钗和金钗们拼命抵御的舞蹈为导火线,最后金钗们拔钗刺向仇敌,终于饮弹喋血。金钗已经成了中华弱女子与暴敌斗争的象征。这样处理使整台舞剧一气呵成,气势如虹。

当演员谢幕时,所有观众都站了起来,向台上演员挥手致意,掌声经久不息。散场后,人们依旧沉浸在这英勇悲壮的剧情故事中。撼动人心的表演让人撕心裂肺地感到寒冷和疼痛,一些观众走出剧场后,还在情不自禁擦眼泪。

有位观众激动地说:“我三天前刚来看过,觉得特别感人,特别打动人,所以今天又带着全家来看一遍,依然让我感动得流泪……”

不少观众表示,这么好看的舞剧,应该多演几场。还有观众一看完就打听:“明天的演出还有票没?我还要来看!”

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吸取历史教训;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琼碎玉破凝碧血,江南传奇载青史!

猜你喜欢

金钗舞剧金陵
百科全书舞剧
舞剧《瑞鹤图》剧照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点绛唇·蹴罢秋千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石斛与飞鼠的生死与共
醉一场金陵遗梦,留一片丹心如许
那些采金钗的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