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国际峰会浙江姑娘

2015-12-09孙侃陈胜伟

文化交流 2015年12期
关键词:烂尾楼峰会农场

孙侃?陈胜伟

2015年是联合国的“全球粮食年”。8月24日至27日,以“如何应对全球饥饿问题”为主题的“2015年全球青年农业峰会”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主办方拜耳作物科学和澳大利亚未来农民联盟,邀请了来自33个国家的100位长期关心农业发展的青年精英参会。

应邀代表中国出席这次峰会的分别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中国留学硕士张文勰、清华大学博士胡璞和浙江农林大学园艺专业本科生单幼霞。单幼霞凭借她的优异表现提出“从烂尾楼到垂直农场”的新奇创意,引发众人关注。

垂直农场创意灵感从何而来

单幼霞上过垂直幕墙的实践课。垂直幕墙虽与垂直农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其原理却非常相似。单幼霞告诉笔者,垂直农场指的是从田地向多层建筑式的楼层化农场发展,利用科学技术人工营造农作物生长环境,从而有效扩大农作物的生产面积和生产产量。她最初是从一本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Dickson Despommier的著作中得知这一新生事物的。随之,她又通过国内外网站,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

单幼霞详细介绍道,得到“2015年全球青年农业峰会”主办方和参会代表高度认可的“从烂尾楼到垂直农场”的创意,其灵感来源于学校附近搁置多年的一排烂尾楼。这排烂尾楼横跨了单幼霞四年的大学时光,不仅造成了巨大的商业损失,还影响了市容市貌。单幼霞从校门的进进出出中,想到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把烂尾楼改造成垂直农场。

“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逾90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越来越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粮食需求,如何应对全球的饥饿问题成为一个艰巨的挑战。我认为寻找新的粮食生产空间,减少资源浪费将是解决全球饥饿问题的关键。”峰会上,单幼霞认为,将城市闲置的烂尾楼改造成垂直农场,特别适合农村城镇化、土地面积日渐稀缺、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粮食缺口较大的发展中国家。

把烂尾楼改造成垂直农场,首先能拓展土地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同时能降低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运输污染,减少农产品的腐败变质率。由于运输成本的下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会大幅度下跌。另外,垂直农场是一个密闭、统一管控的空间,既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在不同季节的绿色食品之需,还能降低因农药大量露天喷洒导致的农业污染。除此之外,还能给待业者提供工作岗位,减少城市就业压力。

单幼霞还期冀,由烂尾楼改造的垂直农场,能成为休闲的好去处,若市民就近到那里,既能缓解压力,又能锻炼身体;退休的老人可以结伴前往,进行选择性劳作,用以纾解生活的寂寞单调;城市里的孩子也可以最鲜活、最生动、最直观地接触农事。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稿

单幼霞1992年出生于绍兴新昌的农村家庭。她呼吸着泥土的香味长大,对农业怀有深厚的感情,也体悟农耕之辛苦。2011年从新昌澄潭高中毕业后,她报考了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园艺专业。

大学四年,单幼霞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课堂上,她经常与教师进行学术探讨;课余时,她搜集、关注与农业相关的各类信息。2014年10月,单幼霞看到农学院年级群里转发的一条关于“2015年全球青年农业峰会”的征文启示,立即被征文的主题“如何解决全球饥饿问题”所吸引:这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的、严肃的课题。当时正值研究生入学考试前夕,她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在复习之余,做起了查找资料、社会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

2015年1月,单幼霞以优异的考分顺利晋升为本校研究生。接着,她投入了征文比赛的论文撰著中。她通过“全球青年农业峰会”的官网,把论文《从烂尾楼到垂直农场开拓都市农业新疆域》提交给了组委会。3月,全球青年农业峰会组委会从近3000份来稿中,选取了较为优秀的100篇文章。好消息传来,单幼霞榜上有名!

8月21日,她怀着兴奋而又紧张的心情飞往堪培拉。峰会上,单幼霞运用娴熟的英语,向大家介绍如何将城市烂尾楼改造成垂直农场的设想、分享自己关于都市农业如何开拓新疆域的思考。她在会上提出了“3R”模式,即“Reduce减少食物浪费;Recycle循环技术;Reuse资源再利用”,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这次峰会上,主办方结合青年代表的100份论文内容,设立了15个关于农业的话题,之后又针对较为重要的五个专题,组织青年代表进行讨论。单幼霞参与的专题是“通过发展农业新科技来建立农业新体系”。她与所有参会者一起,共同发出了全球性的行动呼吁《堪培拉青年农业宣言》,寻求摆脱当下农业面临的困境,解决全球饥饿问题。该宣言后由澳大利亚、肯尼亚的两名青年,提交给于10月12日至15日在罗马举行的联合国粮食安全会议。

国际峰会使她大开眼界

在堪培拉参会的一周,带给单幼霞的心灵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参会期间,除主办方安排的参观澳大利亚的农场和牧场外,单幼霞看到听到了许多用于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包括农用无人机、农用卡车、GPS功能监控、控制农产品生长的APP……这些都使她大开眼界,脑海里形成了很多思考。用于农业的新技术无法在短期内引进国内,但可以适当借鉴和改造。她坚信中国的农业肯定不会长久停留在人工耕作阶段。

参会的百余名青年代表除了农场主、农业工作者和学农的大学生外,大部分来自社会各个领域,如法律、金融、会计等专业的青年精英。无一例外,他们与单幼霞一样,眼光始终投放在农业生产和发展上。除了会上热烈的交流和探讨外,单幼霞利用各种机会,见缝插针地向他们虚心求教关于农业的各种问题。

从澳大利亚归来,单幼霞最大的收获就是心灵的充实和满足。她印象最深的是来自印度的青年Bollem Rajkumar,他拒绝了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硕士学位全奖,留在了自己的祖国,带领二三十名大学生,设计出了一辆太阳能农用汽车。他告诉单幼霞,真正能为大家服务的本领,往往不是你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你在实践中得到的。这样的见解和行动使单幼霞大受启发。会上,她还见到了因意外事故导致全身重度烧伤的博士Nilil Autar。在单幼霞看来,Nilil Autar坚强、乐观、笑对人生,对世界粮食问题倾注了很多的关注和热情。单幼霞感叹,从前自己总觉迷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Bollem Rajkumar和Nilil Autar的人生追求极大地鼓舞了自己。年轻人应该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而成长,为家乡乃至祖国和人民作贡献。

不过,单幼霞不无忧虑地坦言,现在的大学生都不愿从事农业,她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同学,毕业后做了金融、销售等和农业没有任何关系的工作。这让单幼霞极其不安。因此,在同学们中间,她经常鼓励和引导大家,致力于农业、成为农学家,是一件极其幸福和光荣的事,因为农业不仅能解决饥饿问题,还能解决不少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新一代从事农业的大学生更应该成为管理者、领导者和科研人员。单幼霞呼吁,若要有效改善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问题,需要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从事农业工作。

回国后的单幼霞继续搜集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消息和资料,与峰会上认识的青年代表们保持密切联系。现在的单幼霞,牵头成立了一个4人组成的研发小团队,虽然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源和技术力量,但已在实验室慢慢开始摸索,如何才能把处于理论阶段的“从烂尾楼到垂直农场”的设想变成现实。

(本文照片由陈胜伟、单幼霞拍摄、提供)

猜你喜欢

烂尾楼峰会农场
农场假期
住烂尾楼的人
农场
外媒聚焦上合峰会:风劲帆满待启航
历届峰会回顾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
浅谈城市中的疮疤
——烂尾楼